《醫粹精言》~ 卷二 (10)
卷二 (10)
1. 藥治雜記
一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一病各有所因,治病者必審其因而治之,所謂求其本也,如同一寒熱也,有外感之寒熱,有內傷之寒熱,有雜病之寒熱,其治法只有不同,時醫見《本草》有治寒熱之語,遂以治凡病之寒熱,非惟不效,而且有害。自宋以來往往蹈此病,皆《本草》不講之故耳。
《內經》云「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故目雖屬肝之竅,而白乃肺之精也。五行之中,火能舒光照物而不能鑑物,惟金之明乃能鑑物。時醫每治人之目疾,火以苦寒,虛以滋陰,而不知火能燭物金能鑑物之理,故所治多不效也。
凡物之生於天地間,氣性何如,則入於人身其奏效亦如之。蓋人者,得天地之和氣以生,其氣血之性肖乎天地,故以物性之偏者,投之而亦無不應者,余可類推。
五味各有所屬,甘味屬土,然土實無味也,故《洪範》論五行之味,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皆即其物言之,惟於土則曰稼穡作甘,不指土而指土之所生者,可知土本無味也,無味即為淡,淡者,五味之所從出,即土之正味也,故味之淡者皆屬土。
凡藥之質輕而氣盛者,皆屬風藥,以風即天地之氣也,但風之中人各有經絡,而藥之受氣於天地亦各有專能,故所治各不同,於形質氣味細察而詳分之,必有一定之理也。
人身有氣中之陽,有血中之陽。氣中之陽走而不守,血中之陽守而不走。凡藥之氣勝者,往往補氣中之陽;質勝者,往往補血中之陽,如附子暖血,肉桂暖氣,一定之理也。然氣之陽勝,則能動血;血之陽勝,則能益氣,又相因之理也。桂氣分藥也,而其驗則見於血,其義不曉然乎!
人之生理謂之仁,仁藏於心;物之生機在於實,故實亦謂之仁。凡草木之仁,皆能養心,以類相應也。
凡人邪氣鬱結,津液不行則為痰為飲,痰濃稠為火之所結,飲清稀為水之所停,故治痰則咸以降之,治飲則淡以利之。若投以重劑,反拒而不相人,醫者不可以不知也。
人身五行,金衰則為火所侮,有餘之火不能歸藏其宅,必犯肺與大腸,得清肅之氣以助之,則火不能傷而自歸其宅,不治火而火自退,從此本之治,醫之良法也。
血在經絡之中,流行不息,故凡用行血補血之藥入湯劑者為多,入丸散者絕少,故古人治病,不但方不能苟,即法亦不可易也。
白話文:
藥治雜記
藥物療效,可能取決於其氣味、顏色、形狀、質地、藥性、生長季節、產地等因素。根據藥物特點,運用於疾病治療,就能夠調整身體失衡,使臟腑協調。深入研究藥物原理,就能掌握其運用方法。
每種疾病都有其病因,醫生必須仔細診察病因才能對症下藥,這叫做治本。例如寒熱症,就有外感、內傷、雜病等不同成因,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同。一些醫生只看到本草書上記載某藥能治寒熱,就用於所有寒熱病症,不僅無效,反而有害。宋代以來許多醫家都犯此錯誤,皆因本草書未詳加闡述所致。
《內經》說:「五臟六腑的精華都上注於目」,所以眼睛雖然屬於肝的竅穴,但眼白卻是肺的精華。五行中,火能發光照物,卻不能分辨物體;只有金的明亮才能分辨物體。有些醫生治療眼疾,只用苦寒的藥物滋陰,卻不明白火能照物、金能鑑物的道理,所以治療多半無效。
天地間萬物,各有其氣性,進入人體後,其功效也與其氣性相符。人體得天地之和氣而生,其氣血性質也像天地一樣。因此,用具有特定偏性的藥物治療,都能產生相應的效果,其他藥物也可依此類推。
五味各有歸屬,甘味屬土,但土本身無味。因此《洪範》論述五行之味時,潤下為鹹,炎上為苦,曲直為酸,從革為辛,都是就其物質本身而言。唯獨土則說「稼穡作甘」,不是指土本身,而是指土所生長之物,可見土本身無味。無味就是淡,淡是五味的本源,也是土的正味,所以淡味都屬土。
藥物質地輕而氣盛的,都屬於風藥,因為風是天地之氣。但風侵入人體各有經絡,藥物受天地之氣也各有專能,所以治療效果各不相同。仔細觀察藥物的形質、氣味,就能找到其藥效的規律。
人體有氣中之陽,有血中之陽。氣中之陽運行不息,血中之陽則相對穩定。氣盛的藥物多半補益氣中之陽;質盛的藥物多半補益血中之陽。例如附子溫暖血液,肉桂溫暖氣血,這都是一定的道理。但氣中之陽盛,就能推動血液運行;血中之陽盛,就能滋養元氣,這也是相輔相成的道理。肉桂是溫通氣血的藥物,但其療效卻體現在血液方面,這道理不是很明顯嗎?
人的生理機能稱為仁,仁藏於心;萬物的生機在於本質,所以本質也稱為仁。所有草木的本質都能養心,這是由於相似之物相互感應。
人體邪氣鬱結,津液運行不暢就會形成痰飲。痰稠厚是火邪凝聚的結果,飲清稀是水濕停滯的結果。所以治療痰飲,就要用鹹味藥物使其下降,用淡味藥物使其通利。如果使用重劑,反而會導致藥物滯留,無法被人體吸收,醫生必須注意這點。
人體五行,金虛弱則受火邪侵犯,多餘的火邪不能歸於其位,必定會侵犯肺和大腸。如果得到清肅之氣的幫助,火邪就無法損傷人體,而會自行歸位。不用直接治療火邪,火邪就會自行消退,這就是從根本上治療,也是良醫的妙法。
血液在經絡中不斷運行,所以用行血補血的藥物,多半用湯劑,丸散劑很少使用。所以古人治病,不僅處方不能草率,治療方法也不能隨意更改。
2. 地黃飲子
按中風有真中、類中之分,此治少陰氣厥之方,所謂類中風也,故全屬補腎之藥,庸醫不察,竟以之治一切中風之症,輕則永無愈期,甚則益其病而致死,醫家病家不悟,殊堪憫側!
白話文:
地黃飲子
中風可分為真正中風和類似中風。此方治療少陰經氣虛厥逆,屬於類似中風的症狀,因此藥方完全是補益腎氣的藥物。庸醫不了解這點,竟然用它來治療所有中風症狀,輕則永遠無法痊癒,嚴重則會加重病情導致死亡。醫生和病人都不明白這點,實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