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9)
卷二 (9)
1. 張劉朱李
仲景立方之主,醫中之聖,所著《傷寒》、《金匱》諸書,開啟屯蒙學者,當奉為金科玉律,後起諸賢不可相題並論,所謂四大家者,乃張子和、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也,就四家而論,張劉兩家善攻善散,即邪去則正安之義,但用藥太峻,雖有獨到處亦未免有偏勝處,學者用其長而化其偏,斯為得之。
李朱兩家一補陽一補陰,即正盛則邪退之義,各有灼見,卓然成家,無如後之學者,宗東垣則低河丹溪,入主出奴,膠執成見,為可嘆也。殊不知相反實以相成,前賢並非翻新立異,即發熱一證而論,仲景謂凡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故有桂枝、麻黃等湯,以治外感之發熱;丹溪則以苦寒治陰虛之發熱,各出手眼,補前人所未備,本隨症治症,未嘗混施,乃宗東垣者,雖遇陰虛發熱亦治以甘溫,參耆不已,甚而桂附;宗丹溪者,雖遇陰虛發熱亦治以苦寒,參麥不已,甚而知柏,此尚何異操刃乎?非東垣、丹溪誤人,不善學東垣、丹溪者自誤以誤人也。吾願世之學者,於各家之異處以求其同處,則辨證施治悉化成心,要歸一是矣。
白話文:
張劉朱李四家,都是醫學大家。張仲景是醫學聖人,其《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是醫學經典,後世醫家都應遵從。而後世的張子和、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四家,各有千秋。張子和與劉河間善於攻邪散邪,使邪氣去除,正氣自然恢復,但用藥較為峻猛,雖然獨到,但也可能偏頗,學習者應該取其精華,去除其不足。
李東垣和朱丹溪,一個注重補益陽氣,一個注重補益陰氣,讓正氣旺盛,邪氣自然消退,都各有獨到見解,成就非凡。可惜的是,後世的學者,盲目跟從李東垣或朱丹溪,僵化地執著於某一家學說,令人惋惜。其實,相反的療法可以互相補充。前輩醫家並非刻意標新立異。就拿發熱來說,張仲景認為所有發熱都是傷寒的種類,所以用桂枝湯、麻黃湯等治療外感發熱;朱丹溪則用苦寒藥物治療陰虛發熱。他們各有妙法,彌補了前人的不足,都是根據具體病情治療,從未混淆使用。然而,盲目跟從李東垣的,即使遇到陰虛發熱,也用溫熱藥物如人參、黃耆,甚至桂枝、附子;盲目跟從朱丹溪的,即使遇到陰虛發熱,也用苦寒藥物如參麥,甚至知母、黃柏。這種做法如同拿着刀亂揮,危險至極!並非李東垣、朱丹溪誤人,而是不善於學習他們的人,自己誤人誤己。我希望後世的學者,能從各家學說的不同中尋找共通點,融會貫通,就能做到辨證施治,最終歸於一致。
2. 庸醫殺人
人之死於病者少,死於藥者多。今行道之人,先學利口,以此殺人,即以此得名,是可慨也!
白話文:
庸醫殺人
真正死於疾病的人少,死於庸醫亂用藥的人多。現在那些行醫的人,首先學會的是巧言令色,用這些花言巧語殺人,卻因此獲得名聲,這真是令人感慨!
3. 汗吐下和四法
汗吐下和乃治療之四法,經曰「在上者湧之,其高者因而越之」,故古人治病用吐法者最多。朱丹溪曰「吐中就有發散之義」,張子和曰「諸汗法古方多有之,惟以吐發汗者,世罕知之」。
今人醫療惟用汗、下、和,而吐法絕置不用,可見時師之缺,特補湧吐之治方藥,雖簡而法不可廢也,若脈浮用四物湯、四君子湯引吐;又治小便不通亦用吐法,是又在用者之圓神矣。
白話文:
汗、吐、下、和是治療疾病的四種方法。《內經》說:「在上者,使其湧出;高漲者,使其宣洩。」因此古代醫生最常使用吐法治病。朱丹溪說:「吐法本身就具有發散的功效。」張子和說:「古代有很多汗法,但用吐法來發汗的,世人很少知道。」
現代醫家只使用汗、下、和三法,而完全不用吐法,可見醫術的缺失,所以特地補充湧吐法的處方藥物,雖然簡單,但此方法不可廢棄。例如脈象浮時,可用四物湯、四君子湯引導催吐;治療小便不通也可用吐法,這就體現了用藥的靈活巧妙之處。
4. 司天運氣不足憑
張悼《傷寒兼證析義》云,諺曰「不讀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所以稍涉醫理者,動以司運為務,曷知《天元紀》等篇本非《素問》原文,王氏取《陰陽大論》補入經中,後世以為古聖格言,孰敢非之,其實無關於醫道也,況論中明言,時有常位而氣無必然,猶諄諄詳論者,不過窮究其理而已。
縱使勝復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時之化,百步之內,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異,豈可以一定之法而測非常之變耶?
白話文:
張仲景的《傷寒兼證析義》裡說,俗話說:「不學習五運六氣,翻遍醫書又有什麼用?」所以稍微懂點醫理的人,都會重視研究天運。但要知道,《天元紀》等篇章並非《黃帝內經·素問》的原文,是王冰從《陰陽大論》中擷取補充到經文中。後世的人把它當作古代聖賢的格言,誰敢否定呢?其實,這些內容與醫道並無多大關係。況且書中明確指出,時間有固定的位置,但氣的運行卻沒有必然的規律,那些反覆詳細論述的人,不過是窮究其道理而已。
即使氣候變化有一定規律,但各地區的政治、地理條件不同,南北有差異,東西南北高低不平,四季氣候有時也會出現異常變化,百步之內可能晴雨不同,千里之外氣溫差異很大,怎麼能用一種固定的方法來預測異常的變化呢?
5. 治法雜記
腰痛屬虛者固多,因而風寒、痰濕、氣阻、血凝者亦不少,一概蠻補必成痼疾,不可不審。
頭風有偏正之殊,其病皆在少陽、陽明之絡,以毫針刺痛處數穴立效。其外有瘡毒入頭,名楊梅頭痛,此乃外科之症,另有治法。
近人患心胃痛者甚多,十人之中必有二三,皆系痰飲留於心下,久成飲囊發作,輕重疏數,雖名不同而病因一轍,治法以滌飲降氣為主。凡病竟有時代之不同,如近三十年中,咳嗽吐血者十人而五,余少時此病絕少亦不可解也。
按泄瀉乃一時寒暖不調,水穀不化,或冒暑傷濕等症,當擇清淡消散之品一二劑即愈。若脾胃虛寒火衰等瀉,宜用理中固腎之方,隨症酌用可也。
噎膈有真假之殊,真膈病乃胃口枯槁之症,百無一治,書中論有格脈格症而其形象俱未詳載,必臨症多乃能識其真耳。
傷飲惡飲,此乃常理,若胸中有水則津液下流,反口乾思水但不能多飲耳。
按關格之症,《內經》、《傷寒論》所指不同,《內經》所云是不治之症;《傷寒論》所云則卒暴之疾,當於通便止嘔方法隨宜施治可也。
肺瘻全屬內症,肺癰乃系外科,輕者煎藥可愈,重者膿血已聚,必得清火、清毒、提膿、保肺等藥方能挽回,否則不治,所以《金匱》云,「始萌可救,膿成則死」也。
水腫之病,千頭萬緒,雖在形體而實內連臟腑,不但難愈,即愈最易復,病復即更難再愈,所以《內經》針水病之穴多至百外,而調養亦須百日,反不若膨脹之症一愈,可以不發。治此症者,非醫者能審定病症神而明之,病者〔非〕能隨時省察潛心調攝,鮮有獲全者。水為有形之物,故按之即起。
膚脹為無形之氣,故按之不起。腸覃乃腸外惡氣所結,故月事仍下。石瘕乃胞中惡血所凝,故月事不行,各有定理也。至石水則在少腹之中,水結不散之症。若臌脹則非氣非水,臟腑皮肉俱堅腫,邪盛正衰,難為治矣。
熱入里則外惡寒,清裡熱則惡寒自解,然亦須詳審,有表無表,(指表症)方為精密,況屬汗出多之病,無不惡寒者,以其惡寒汗出而誤認寒,即用熱劑則立危矣。
今世痰飲之症十居三四,患之者無不胃疼嘔逆,乃普天下醫家無人能知之者,人立一說,治無一效,言之慨然。
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難愈,治之稍誤即貽害無窮。余以此症考求十餘年而後稍能措手,故集中所載之方,至靈至驗,學者當潛心參究治之,自有得心應手之妙,勿輕視也。
《金匱》等書治疽病之方最多,然用之或效或不效,非若他症之每發必中者何也?蓋疸之重者有囊在腹中,包裹黃水,藥不能入,非決破其囊或提其黃水出淨,必不除根,此等病當求屢試屢效和平輕淡之單方治之,專恃古方竟有全然不應者。
白話文:
治法雜記
腰痛多屬虛症,但因風寒、痰濕、氣阻、血瘀而致者也不少。一味猛烈進補,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必須謹慎。
頭痛分為偏頭痛和普通頭痛,病位都在少陽、陽明經絡,用毫針刺痛處幾穴,往往能立即見效。至於因瘡毒侵入頭部引起的楊梅頭痛,屬於外科疾病,另有治療方法。
近來心胃痛患者很多,十個人中至少有兩三個,都是因為痰飲停滯於心下,日久形成飲囊而發作,症狀輕重、頻率各異,名稱雖不同,但病因相同,治療方法以化痰降氣為主。各種疾病的流行情況也會隨著時代而變化,例如近三十年來,咳嗽吐血的患者佔十分之五,而我年輕時這種病卻很少見,這也令人費解。
瀉痢通常是因一時寒暖失調、水穀不化,或中暑受濕等引起的,選用清淡消散的藥物,一兩劑即可痊癒。但如果是脾胃虛寒、腎陽不足引起的瀉痢,則應使用溫中健脾、補腎固元的方劑,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噎膈有真假之別,真正的噎膈是胃氣枯竭的症狀,幾乎無法治愈。古籍中雖然論述了其脈象和症狀,但描述不夠詳盡,必須多見病例才能真正辨識。
傷風感冒後怕冷飲水,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若胸中積水,則津液下行,反而會口乾想喝水,但卻不能多喝。
關於關格證,《內經》和《傷寒論》所指不同。《內經》認為是不治之症;《傷寒論》則認為是突然發作的急症,應當採用通便止嘔的方法,隨機應變治療。
肺瘻屬於內科疾病,肺癰則屬於外科疾病。輕者服用湯藥即可痊癒,重者膿血已積聚,必須使用清熱解毒、排膿、護肺的藥物才能挽救,否則難以治愈。《金匱要略》說:「病初起可以治療,膿成則必死」。
水腫的病因複雜,雖然在身體表面,但實際上與臟腑內部密切相關,不僅難以治愈,即使治癒也很容易復發,復發後就更難治愈了。《內經》記載治療水腫的穴位多達上百個,調養也需要一百天,反而不如膨脹症容易治愈且不易復發。治療水腫,不僅需要醫生準確判斷病情,患者也必須隨時觀察自身病情,並積極配合調理,才能有痊癒的希望。水是有形的,按壓則會隆起。
膚脹是由於無形的氣所致,按壓則不會隆起。腸覃是腸外邪氣凝結所致,因此月經仍可正常來潮。石瘕是胞中瘀血凝結所致,因此月經不通,這些都有其一定的規律。石水則是指少腹部水液停滯不散的症狀。臌脹則既非氣也非水,臟腑、皮肉都腫脹堅硬,邪盛正衰,難以治療。
裡熱入裏則外感惡寒,裡熱消除則惡寒自解,但也要仔細辨別,是否伴有表證,才能做出精確的判斷。尤其對於多汗的病人,都會有惡寒現象,如果誤以為是寒症而使用溫熱藥物,則會危及生命。
現代痰飲證佔疾病的十分之三四,患者都會出現胃痛嘔逆的症狀,然而天下醫家卻無人能真正了解,各執一詞,治療效果卻甚微,令人感慨。
各種疾病中,咳嗽的病因最為複雜,也最難治愈,治療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嚴重後果。我研究咳嗽病十餘年,才略有心得,書中所載方劑,都非常靈驗,學習者應當潛心研究,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切不可輕視。
《金匱要略》等書籍中治療黃疸的方劑很多,但療效卻有好有壞,不像其他疾病那樣每次都能奏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嚴重的黃疸,腹中有囊腫包裹黃水,藥物無法進入,必須先破除囊腫或將黃水排出乾淨,才能根治。治療此類疾病,應該尋找屢試不爽、平和輕淡的單方,專用古方反而可能完全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