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論標本六氣之化由吾身陰陽之所感

百病之生,總不出於六氣之化。如感風寒暑濕燥火而為病者,病天之六氣也。病在吾身而吾身中又有六氣之化,如中風,天之陽邪也,病吾身之肌表,則為發熱咳嗽;在筋骨則為痛痹拘攣;在腸胃則為下痢飧泄,或為燥結閉癃,或直中於內,則為霍亂嘔逆,或為厥冷陰寒,此表裡陰陽之氣化也。

如或感吾身之陽熱,則為病熱;感吾身之陰寒,則為病寒;感吾身之水濕,則為痰喘;感吾身之燥氣,則為便難。如中於腑,則暴僕而卒不知人;中於臟,舌即難言而口唾涎沫。又如傷寒,天之陰邪也,或中於陰或中於陽,有中於陽而反病寒者,有中於陰而反病熱者,是吾身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標本陰陽之氣化也。

如感吾身中之水濕,則為青龍〔湯〕、五苓〔散〕之症;如感吾身中之燥熱,又宜於白虎〔湯〕、承氣〔湯〕諸湯,此止受天之一邪,而吾身中有表裡、陰陽變化之不同也。又如夏月之病,有手足厥冷而成薑桂參附之症者,蓋夏月之陽氣盡發越於外而裡氣本虛,受天之風暑而反變為陰寒,皆吾身之氣化非暑月之有傷寒也。

是以神巧之士,知標本之病生,則知有標本之氣化,知標本之氣化,則能用標本之治法矣,故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順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逆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從者,以熱治熱,以寒治寒。

如陰陽寒熱之中,又有病熱而反寒者,如厥深熱亦深之類是也;又有病寒而反熱者,如揭去衣被欲入水中,此孤陽外脫,急救以參附之症,粗工不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白話文:

百病的產生,都源於六氣的變化。例如,感受風寒暑濕燥火而生病,這是受了天地的六氣之邪。疾病發生在我們身上,而我們自身也存在六氣的變化,例如中風,這是天地間的陽邪,如果侵犯肌膚表面,則會發熱咳嗽;侵犯筋骨,則會疼痛、麻痺、拘攣;侵犯腸胃,則會腹瀉、消化不良,或者便秘、小便不利;如果直接侵犯內臟,則會嘔吐、腹瀉、甚至四肢厥冷、身體冰冷,這些都是表裡陰陽氣的變化。

如果感受自身陽氣過盛,則會發熱;感受自身陰氣過盛,則會畏寒;感受自身水濕過盛,則會痰喘;感受自身燥氣過盛,則會大便秘結。如果邪氣侵犯腑臟,則會突然昏迷不醒;如果侵犯臟腑,則會舌頭僵硬難以說話,並流口水。又例如傷寒,是天地間的陰邪,它可能侵犯陰或陽,有些情況下,陽氣受邪卻反而畏寒;有些情況下,陰氣受邪卻反而發熱,這是因為我們自身陰中藏陽,陽中藏陰,是標本陰陽氣的變化。

如果感受自身水濕過盛,則會出現青龍湯、五苓散所治的症狀;如果感受自身燥熱過盛,則應該服用白虎湯、承氣湯等藥物。這說明,即使只是受了天地間一種邪氣,但由於我們自身存在表裡、陰陽不同的變化,導致病情複雜多樣。又例如夏天生病,有些人手腳厥冷,需要服用含有薑、桂、參、附子的藥物,這是因為夏天陽氣外洩,而體內陽氣本就虛弱,受了風暑之邪後反而變成了陰寒之症,這是自身氣機的變化,並不是夏天也有傷寒。

因此,精通醫術的人,能夠了解疾病的標本(表面和根本)之病因,就能夠了解標本的氣化變化,了解標本的氣化變化,就能夠運用標本兼治的方法。所以,了解標與本的運用,明白順逆之理,就能準確施治,這就是所謂的標本兼治。逆治法是:用寒涼之法治療熱證,用溫熱之法治療寒證;順治法是:用溫熱之法治療熱證,用寒涼之法治療寒證。

在陰陽寒熱的疾病中,還有一些情況是熱證反而表現為寒象,例如厥證,病情越重,寒象越明顯;也有一些情況是寒證反而表現為熱象,例如病人脫去衣被想跳入水中,這是陽氣外洩,應該緊急服用參附子等藥物。如果庸醫不懂得這些,看到病人發熱,而寒病又開始了,就會誤診,這就是「同氣異形,迷診亂經」。

2. 傷寒命名

仲祖傷寒名書之旨,昔人謂六淫之氣;寒為首,太陽為寒水之經,十二經之首,寒傷太陽寒水之經,故名傷寒。按此而論仍未知傷寒名書之本旨也。余謂讀《傷寒論》當求其所以立法之意,所以命名之意,不審其論之何以名傷寒,則何怪人視傷寒書為治傷寒而立論也,而不知傷寒書為萬病統領而立論也。

凡病之為風為寒為溫為熱為濕溫者,古皆謂之傷寒,乃人知風與寒為《傷寒論》中病,而於溫與熱,謂不可用《傷寒論》中方,其意若曰方既出於《傷寒論》,自是治寒方,必非治溫法,豈有治溫而用治寒方者,於是一遇溫熱病無不力闢傷寒方,更無人知溫熱之病本隸於《傷寒論》中,而溫熱之方,並不在《傷寒論》外者,仲景《傷寒論》自序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則欲讀《傷寒論》必先於《素問》求之。《素問》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又《難經·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答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傷寒者病之總名也,下五者病之分證也。傷寒為綱,其目則五,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明說傷寒有五種焉。

病既來自傷寒,是當從病之來路上立論,論即從病之來路上命名,故仲景《傷寒論》之傷寒字,即《難經》傷寒有五之傷寒字,非二曰傷寒之傷寒字也,學者知命名之意,是傷寒書乃治雜病之統書也,非專治傷寒之一種書也,是為得矣。

白話文:

傷寒命名

張仲景《傷寒論》的命名用意,古人認為是六淫邪氣中的寒邪作祟。因為寒邪首先侵犯太陽經(太陽經屬水,寒邪易傷),而太陽經又是十二經脈之首,所以稱作「傷寒」。但僅以此理解,仍未能觸及《傷寒論》命名的根本用意。

我認為,閱讀《傷寒論》應該探究其立法和命名的本意。如果不明白為何用「傷寒」來命名這本書,就會誤以為《傷寒論》只是專門治療傷寒的一本書,而不知它其實是治療各種疾病的總綱。

凡是因風、寒、溫、熱、濕溫等邪氣導致的疾病,古人統稱為「傷寒」。很多人只知道風寒是《傷寒論》所論疾病,卻認為溫熱病不能用《傷寒論》中的方劑。他們的想法是,既然方劑出自《傷寒論》,就一定是治療寒證的方劑,不可能用來治療溫病。因此,一遇到溫熱病,便完全否定《傷寒論》的方劑,更無人知道溫熱病其實也屬於《傷寒論》的範疇,溫熱病的治療方法也並不在《傷寒論》之外。

張仲景在《傷寒論》自序中寫道:「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所以要理解《傷寒論》,必須先從《素問》入手。《素問》中說:「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難經·五十八難》也問:「傷寒有幾?」回答是:「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可見,「傷寒」是疾病的總稱,其下五者是不同證候的分類。傷寒為綱,其目則有五種: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明確說明傷寒包含五種疾病。

疾病既然源於「傷寒」,那麼論述疾病就應該從疾病的成因入手,書名也應該從疾病的成因來命名。因此,《傷寒論》中的「傷寒」二字,與《難經》中「傷寒有五」的「傷寒」指的是同一個意思,而不是專指「二曰傷寒」那種單一疾病。學者們只要明白這個命名的用意,就能理解《傷寒論》是治療各種雜病的總集,而不是僅僅治療一種傷寒的專著,這就是理解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