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膀胱所藏之津液隨太陽之氣運行於膚表,猶司天之應泉下天氣之下連於水論

經云「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此言膀胱之津水隨太陽之氣運行於膚皮,潤澤於皮毛,如水道不行,則毛腠夭焦矣。《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謂膀胱所藏之津液,隨太陽〔氣〕化而出行於膚表,非溲溺也,故太陽氣有所阻,則水亦結於胸脅矣。至於小便通利,乃三焦之氣化,三焦主決瀆之官也。

又《靈樞·口問篇》曰「液者所以灌濡空竅者也,故液竭則精不灌,則目無見,補天柱經挾頸。」此言膀胱之津液上濡空竅,若液竭於上,則目無所見,故補太陽經之天柱於挾頸間。由此推之,則太陽之應司天在泉,如天氣之下連於水義可知矣。

白話文:

經書上說:「畏怯少氣的人,是因為水道不通,導致精氣衰竭。」這是說膀胱中的津液隨著太陽經的氣運行於皮膚表面,滋潤皮膚毛髮,如果水道不通,則毛髮皮膚就會枯萎焦燥。《靈蘭秘典》說:「膀胱是身體的總樞紐,貯藏著津液,氣機運化就能排出。」意思是膀胱貯藏的津液,隨著太陽氣的運化而運行於皮膚表面,這不是指排尿,所以如果太陽氣受阻,水液就會積聚在胸脅。至於小便通暢,則是三焦氣化作用的結果,三焦主管著排洩的通道。

另外,《靈樞‧口問篇》說:「津液是用來滋潤空竅的,所以津液枯竭,精氣就不能滋養,眼睛就看不見,因此要補益太陽經的天柱穴於頸旁。」這句話的意思是,膀胱的津液向上滋潤五官空竅,如果津液在上焦耗竭,眼睛就看不見,所以要補益太陽經的天柱穴。由此推論,太陽經的氣運行於地下的泉水,就像天上的氣下降與地下的水相連接,這個道理就清楚了。

2. 太陽之氣苦天道之運行於地外而復出入於地中論

《五運行大論》曰「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地為人之下,在太虛之中,大氣舉之也」。此言地居天之中,而天道運行於地之外,日隨天道環轉,故有晝夜之開闔晦明。

又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天氣主司天在泉,運行於五運之外,而復通於地之中,是以有寒暑往來,行生長收藏之令。夫五臟者,地之五行也,地之五行,化生人之五臟,三陰之氣,五臟之所生也,是以三陽在外,三陰在內。太陽之氣外行於三陽,內行於三陰。

又《靈樞經》云:「太陽主外,太陰主內」。五臟三陰之氣,在太陰所主之地中。朱夫子曰「天之形雖包於地之外,而其氣常行於地之中」,其論是矣。

白話文:

太陽的能量,遵循天道運行於地表之外,又反覆出入於地底之中。

《五運大論》說:「天顯示天象,地形成地貌,七曜運行於虛空,五行佈列於大地。大地承載著萬物的形體,虛空則排列著應合天之精氣的星宿。大地位於人的腳下,處於虛空之中,受到大氣的托舉。」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地居於天的中心,而天道運行於地之外,太陽隨著天道環繞運轉,因此產生晝夜的開合明暗。

又說:天之氣下降,氣流佈於地,地之氣上升,氣騰於天,所以乾燥之氣過盛則地表乾燥;暑熱之氣過盛則地表炎熱;風之氣過盛則地表震動;濕氣過盛則地表泥濘;寒氣過盛則地表龜裂;火氣過盛則地表堅固。天之氣主宰著天地間的水脈,運行於五運之外,卻又貫通於地之中,因此才有寒暑交替,以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節令變化。五臟是地之五行的反映,地之五行化生人體的五臟,三陰之氣是五臟生成的根本,所以三陽之氣在外,三陰之氣在內。太陽之氣在外運行於三陽,在內運行於三陰。

《靈樞經》也說:「太陽主外,太陰主內」。五臟三陰之氣,存在於太陰所主宰的地中。朱夫子說:「天的形體雖然包圍在地之外,但它的氣息卻經常運行於地之中」,他的論述是正確的。

3. 太陽應天道而運行於三陰三陽之外論

經云「太陽者,巨陽也」。為諸陽主氣,言陽氣咸歸於太陽也,故太陽應天道之居高衛外。夫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因而上者,天體居高而在上,衛外者,環繞於地之外,而太陽氣亦如之。《著至教》云:「三陽,天為業。」三陽者,太陽也,謂太陽之功業,猶天也,故五臟六腑之腧,皆歸於太陽。

通體之內,太陽在膚表之第一層,六氣在皮腠之第二層,故《傷寒論》中有通體之太陽,有分部之太陽。通體之太陽,猶天;分部之太陽,猶日。所謂陽氣者,若天與日之義,又肺氣合太陽於皮毛,肺屬乾金而主天,心氣為陽中之太陽,心合君火而主日,則太陽天日之義益明矣。夫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

三陰三陽上奉之太陽,主天之陰陽運行於六氣之外,六期環會,七日來復,是太陽之中有六氣也。

白話文:

太陽運行的軌跡遵循天道,位於三陰三陽之外。經書記載:「太陽,是最大的陽氣。」它是所有陽氣的主宰,所有陽氣都歸屬於太陽,因此太陽如同天道般居高臨下,守護體表。陽氣上升而守護體表,這如同天體高懸於上,環繞於大地之外,太陽的氣機也一樣。 《著至教》說:「三陽,是天的功業。」三陽指的就是太陽,意思是太陽的功用如同天一樣,所以五臟六腑的經絡都歸屬於太陽經脈。

全身而言,太陽經氣運行在皮膚表面的第一層,六氣運行在皮肉之間的第二層,所以《傷寒論》中提到全身的太陽和局部區域的太陽。全身的太陽如同天,局部區域的太陽如同太陽。所謂的陽氣,如同天與太陽的意義一樣。肺氣與太陽經氣共同作用於皮膚毛髮,肺屬金性,主宰天;心氣是陽氣中最盛的,心屬火性,主宰日,這樣就更能明白太陽如同天與日的道理了。風寒暑濕燥火,是天的陰陽之氣。

三陰三陽都受到太陽的統攝,主宰著天的陰陽運行於六氣之外,六氣循環往復,七日一個週期,這說明太陽之中包含了六氣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