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5)
卷二 (5)
1. 中風
《傷寒論》中風,乃是傷寒中之一證,宋以後呼為傷風者是也。而《金匱》中風,乃《靈素》所謂偏枯。後世中風之稱仿於此。夫《傷寒論》、《金匱》原是一書,而同成仲祖之手,理宜無以一中風之名,互稱兩種之病,然《魏志》注引《曹瞞傳》云:「魏太祖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
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瘥乎?』太祖曰:『初不中風』」。魏武與仲景氏同漢末人,知當時有此語。又按後漢朱浮與彭寵書,伯通獨中風狂走,此以狂為中風。後世狂風、心風等之稱,蓋有所由,均之東漢,語所指遞殊,不可不知也。若夫後世紫白癜風、落架風、食迷風之類,風字竟不可窮詰焉。
蓋風善行而數變,凡病變動移易不定者,以風呼之也耶。錄以徯識者。
白話文:
中風
《傷寒論》裡的中風,其實是傷寒疾病的一種症狀,宋朝以後才被稱為傷風。而《金匱要略》裡的中風,指的是《黃帝內經·靈樞》裡所說的半身不遂(偏枯)。後世的中風名稱,就是沿用這個說法。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原本是一本書,都是張仲景所著,理應不會用「中風」這個名稱,來指稱兩種不同的疾病。但是《魏書》裡引述《曹瞞傳》記載:魏武帝曹操曾面部歪斜、口角流涎,叔叔很驚訝地詢問原因,曹操說:「我突然中了惡風。」叔叔將此事告知太醫華佗。華佗很驚訝,立刻去查看曹操,發現曹操的臉色和樣子都恢復正常了。華佗問:「你叔叔說你中風好了嗎?」曹操說:「我根本就沒有中風。」魏武帝曹操和張仲景都是東漢末年的人,可見當時確實有「中風」這個說法。另外,根據後漢書朱浮與彭寵的書信記載,伯通獨自一人中風,然後發狂亂跑,這裡把發狂也當作是中風的一種。後世出現的「狂風」、「心風」等稱呼,都是由此而來。總之,從東漢時期開始,「中風」的指稱對象就有所不同,這一點必須要注意。至於後世出現的「紫白癜風」、「落架風」、「食迷風」等等,其「風」字的含義就更難以追究了。
因為風的特性是善於遊走和變化多端,凡是病情變化迅速、反覆無常的,都用「風」來形容。記錄這些,希望能讓後世的人了解。
2. 以心治心
嘗讀養生書,每以一心療萬病,蓋謂心病則身病,七情俱忘,六窗俱閉(眼耳鼻舌心意)元氣渾淪,百脈皆暢,又何病焉。推之治一切心病藥所不及者,亦宜設法以心治心,弓影蛇杯,解鈴繫鈴,此固在慧心人與物推移,無法之法,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也。
白話文:
以心治心
我曾經讀過養生書籍,裡面經常提到用平和的心態治療各種疾病。因為認為心病了,身體才會生病。如果能忘掉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就會打開,元氣自然充盈,全身經脈暢通,又哪裡還會生病呢?以此類推,治療一切藥物無法治療的心病,也應該設法用心來治療。比方說,像弓影、蛇杯這樣的疑神疑鬼,解鈴還得繫鈴人,這些都需要聰慧的人去體會事物的變化,是一種無法言傳的妙法,只能意會。
3. 勞症不同
古人所謂虛勞,皆純虛無陽之症,其脈極虛芤遲,故用桂枝及建中等湯,與近日之陰虛火旺,吐血咳嗽而脈數者正相反,誤治必斃。近日吐血咳嗽之病,乃是血症,有似虛勞其實非虛勞症也。
白話文:
古人所說的虛勞,都是純粹虛弱、陽氣不足的病症,脈象非常虛弱、空浮而遲緩,所以要使用桂枝湯、建中湯等溫補的方劑治療。這與現代常見的陰虛火旺、吐血咳嗽、脈象快速的病症完全相反,如果誤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病人必定會死亡。現代常見的吐血咳嗽,實際上是一種血症,雖然看起來像虛勞,但實際上並非虛勞。
4. 《傷寒雜病論》論
按仲祖自序言,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則傷寒、雜病未嘗分為兩書也,凡條中不貫傷寒者,即與雜病同義,如太陽之頭項強痛;陽明之胃實;少陽之口苦、咽乾、目眩;大陰之腹滿、吐利;少陰之欲寐;厥陰之消渴、氣上撞心等症,是六經之為病,不是六經之傷寒,乃六經分司諸病之提綱,非專為傷寒一症立法也。
觀五經提綱,皆指內症,惟太陽提綱為寒邪傷表立,因太陽主表,其提綱為外感立法,故叔和將仲祖之合篇全屬傷寒,不知仲祖已自明其書不獨為傷寒設,所以太陽篇中先將諸病線索,逐條提清,比他經更詳也。其曰太陽病或已發熱、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是傷寒另有提綱矣,此不特為太陽傷寒之提綱,即六經總綱。
觀仲祖獨於太陽篇別其名曰傷寒、曰中風、曰中暑、曰溫病、曰濕痹,而他經不復分者,則一隅之中可以尋其一貫之理也。其他結胸、臟結、陽結、陰結、瘀熱發黃、熱入血室、譫語如狂等症,或因傷寒或非傷寒,紛壇雜沓之中,正可思傷寒雜病合編之旨矣。
蓋傷寒之外,皆雜病,病不脫六經,故立六經而分司之,傷寒之中最多雜病,內外夾雜,虛實互呈,故將傷寒雜病而合參之,此握要法也,學者於傷寒書熟讀而詳玩之,可知其精妙矣。
白話文:
根據張仲景自己序言所述,《傷寒雜病論》合為十六卷,並非一開始就分為兩本書。書中凡是不完全屬於傷寒範疇的條目,都與雜病的意義相同。例如:太陽經的頭痛項強痛;陽明經的胃實脹;少陽經的口苦、咽乾、目眩;太陰經的腹滿、嘔吐腹瀉;少陰經的嗜睡;厥陰經的消渴、心悸氣逆等症狀,這些都是六經病症的範疇,但並非都是六經傷寒,而是六經臟腑分佈的各種疾病的綱領,並非專門針對傷寒這一種疾病而制定的。
觀察五臟的綱領,都指的是內部疾病,只有太陽經的綱領是針對寒邪侵犯肌表而制定的,因為太陽經主司肌表,其綱領是針對外感疾病而設立的。因此,王叔和將張仲景的全部著作都歸類為傷寒論,是不了解張仲景自己已經說明,他的書不只是針對傷寒一種疾病。所以太陽經篇中,首先將各種疾病的脈絡一一闡明,比其他經更加詳細。書中提到太陽病,無論是已經發熱或未發熱,都必有惡寒、肢體疼痛、嘔吐等症狀,脈象陰陽皆緊者,稱為傷寒,這就是傷寒的另一種綱領,不僅是太陽傷寒的綱領,也是六經的總綱。
觀察張仲景只在太陽篇中區分傷寒、中風、中暑、溫病、濕痹等名稱,而在其他經中沒有再細分,這就能夠從局部中找到貫穿全書的道理。其他如結胸、臟結、陽結、陰結、瘀熱發黃、熱入血室、譫語如狂等症狀,有的由傷寒引起,有的則非傷寒引起,在這些紛繁複雜的疾病之中,更能體會到《傷寒雜病論》合編的用意。
總而言之,除了傷寒之外,都是雜病,但疾病都不脫離六經的範疇,因此設立六經來分別歸類。傷寒之中包含許多雜病,內外夾雜,虛實並存,所以將傷寒和雜病合在一起加以論述,這是掌握要領的方法。學習者如果熟讀並仔細研讀傷寒論,就能夠明白其中的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