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外治須知

六氣變化之病,千頭萬緒,不一而足,診治之法,不僅以一湯方盡之,亦當窮其變化而推治之,內治之法固不可不用,而外治之方亦頗能佐內治之不逮,《蘭臺軌範》云「有人專用丹溪摩腰方治形體之病,老人虛人極驗,或加入倭硫黃、人參、鹿茸、沉香、水安息或單用麻油黃蠟為丸如胡桃大,烘熱摩腰,俟腰熱紮好,一丸可用數次。若腹中病亦可摩,此見外治之法,古未嘗不行也。

白話文:

六種天氣變化引發的疾病很多,診斷治療的方法也不僅僅只用一種藥方就可以全部治好,應該深入瞭解它們的變化規律再進行治療,內服藥物當然不能不用,而外用方法也能夠補助內服的方法所不及的地方。《蘭臺軌範》中說:「有人只用丹溪的摩腰方治療身體上的疾病,對於老年人和虛弱的人特別有效。有些時候,加入倭硫黃、人參、鹿茸、沉香、水安息,或者只用麻油和黃蠟做成胡桃大小的丸子,烘熱後在腰上搓揉,等到腰部發熱後紮好。一個丸子可以多次使用。如果腹中有病,也可以這樣推拿。這說明外用方法,古代也一直有在使用。」

又王晉三云「喉氣急症,舍吹鼻通肺之外,治無別法」。陳修園於鶴膝風症云:「有雷火針,及陳芥子末蔥涕、薑汁調塗外治二法,不可不知」。此見外治之法,今亦重之,又《匯參》云「金沸草散原治傷寒痰嗽,或以熏舌脹,遂愈」。此見內治方可移為外治也。大凡上焦之病,以藥研細末鼻取嚏發散為第一捷法,不獨通關急救聞藥也。

白話文:

王晉三說:「喉嚨急症,除了用吹氣通風的方法之外,沒有其他治療方法。」陳修園在討論鶴膝風症時說:「雷火針和用陳芥末、蔥鼻涕、薑汁調和塗抹,這兩種外敷方法,不可不知。」這些都說明瞭外敷方法的重要性。現在人們也很重視外敷方法。《匯參》中說:「金沸草散原本用來治療傷寒咳嗽,也可以燻燒舌頭腫脹,就可以治癒。」這說明內服的藥方也可以用來外敷。一般來說,上焦的疾病,將藥物研磨成細末,用鼻子吸入打噴嚏,使藥物發散出來,是最快捷的方法,不僅可以搶救急症,還可以聞藥氣。

連嚏數十次則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涕淚痰涎並出,胸中悶惡亦寬,即吐法也。蓋一嚏實兼汗吐二法,不必服蔥豉湯也。前賢治傷寒中風、傷風時疫、溫症(由肺逆傳尤宜取嚏。)喉風、赤眼,牙疼等症,皆有㗜藥,亦使病在上者從上出也,其方多以皂角、細辛為主,藜蘆、躑躅花為引,隨症加藥,如傷風熱,頭痛赤眼,喉腫牙痛者用羌活、防風、荊芥、川芎、白芷、薄荷、細辛、蔓荊子、躑躅花、雄黃、硼砂、青黛、黃連各一錢,生石膏、風化硝各二錢,鵝不食草二錢,殭蠶一錢五分,蟬蛻五分、皂角一兩研末,含水吹鼻,含水者,但取其氣上行,不令藥入喉也。毛養生治重傷風,單用鵝不食草一味研㗜,涕淚出即清爽,可與此方相證。

白話文:

連續打十多次噴嚏,身體毛孔就會自然疏鬆,相當於發汗。鼻涕眼淚與痰液同時流出,胸口的悶脹感也會減輕,這相當於催吐。因此,一個噴嚏實際上結合了發汗與催吐兩種方法,不需要再服用蔥豉湯。

前人治療傷寒中風、傷風時疫、溫症(如果肺氣上逆,更適合誘發噴嚏)喉風、紅眼病、牙痛等症狀,都有用噴嚏藥的方法,都是讓上身的病症從上面排出。這些藥方大多以皁角、細辛為主藥,藜蘆、躑躅花為引子,根據不同的症狀再加入其他藥材。比如傷風發熱、頭痛、紅眼、喉嚨腫痛、牙痛時使用羌活、防風、荊芥、川芎、白芷、薄荷、細辛、蔓荊子、躑躅花、雄黃、硼砂、青黛、黃連各一錢,生石膏、風化硝各二錢,鵝不食草二錢,殭蠶一錢五分,蟬蛻五分,皁角一兩研成末,混水吹入鼻腔。之所以混水,是因為要讓藥氣上行,不要讓藥物進入喉嚨。

毛養生治療嚴重傷風,只用鵝不食草一味研成末後吹入鼻腔,鼻涕眼淚流出來後症狀就會減輕,可以與這個方劑相互佐證。

王好古解利傷寒用藿香、藜蘆、躑躅花研末㗜鼻,此方可代霍香正氣散用,亦可合不換金正氣散用。如治冬月正傷寒頭痛者,以麻黃易藿香亦可。中風吐痰用皂角、藜蘆、明礬㗜鼻,或以人參、藜蘆並用,一取其相反為用,一取其攻補兼施也,虛人宜之,又斟酌活變之法也。

白話文:

王好古治療傷寒時,用藿香、藜蘆、躑躅花研磨成粉末,敷在鼻孔裡。這個方子可以代替霍香正氣散使用,也可以和不換金正氣散一起用。如果在冬天治療傷寒頭痛,可以用麻黃代替藿香。治療中風導致的吐痰,可以用皁角、藜蘆、明礬敷在鼻孔裡。或者用人參和藜蘆一起使用。

使用相反的藥物,這樣治療效果更好。另外,這也是一種攻補兼施的方法。體質虛弱的人適合這種方法,而且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用藥。

大頭瘟及時毒焮腫、喉痛,用延胡索一錢五分,川芎一錢,藜蘆五分、躑躅花二分五釐㗜鼻,嚏出膿血,痰涎為度。時感及濕溫等症用闢瘟散,蒼朮五錢,細辛三錢,大黃、貫仲、薑、厚朴、法半夏、川芎、藿香、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防風、白芷、荊芥、獨活、枳殼、香附、薄荷、陳皮、神麯炒、石菖蒲、草蔻仁、香薷、廣木香、丁香、雄黃、桔梗各一錢,硃砂五分,皂角二兩,研末㗜鼻,曾有發熱頭痛、惡寒無汗並吐瀉者用此取嚏,而汗自出瀉亦止,是發散之中即兼升提,一法兩用,較服升藥尤速。

外症腸出不收及產婦子宮不收,取嚏即收,亦是此意。凡欲升者,均可以嚏法升之也。

白話文:

大頭瘟及時毒焮腫、喉痛

用延胡索 1.5 錢、川芎 1 錢、藜蘆 0.5 錢、躑躅花 0.25 克。搗碎成粉,用鼻吸入,打出膿血痰液為度。

時感及濕溫等症

用闢瘟散:蒼朮 5 錢、細辛 3 錢、大黃、貫仲、薑、厚朴、法半夏、川芎、藿香、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防風、白芷、荊芥、獨活、枳殼、香附、薄荷、陳皮、神麩炒、石菖蒲、草蔻仁、香薷、廣木香、丁香、雄黃、桔梗各 1 錢,硃砂 0.5 錢,皁角 2 兩。研成細末,用鼻吸入。

曾有發熱頭痛、惡寒無汗、並有嘔吐腹瀉者,可用此法引發打嚏,自出汗後,腹瀉也會停止。此法兼具發散與昇提的作用,一法兩用,比服口服昇藥更快。

又夏月治濕病者,以瓜蒂赤小豆含水㗜鼻,清肺金而水自下趨,胸中之水或吐或瀉而出。小便不通,探吐提氣而水自下,則知嚏法能上升亦能下降也。如不用㗜,可用濕紙包藥塞鼻,亦同古法。喉閉不能下藥者,每用窒鼻法,得嚏而喉自寬。

白話文:

而在夏季治療濕病時,可以用瓜蒂和赤小豆浸水後含在嘴裡,並用力吸氣。這樣可以清肺金,讓體內的水分自然向下流動。胸中的積水可能會通過嘔吐或瀉泄排出。如果小便不通,用這種方法也能促使水分向下排出。由此可以看出,打噴嚏的方法不僅能上升,還能下降。如果不方便含藥在嘴裡,也可以將藥物用濕紙包好塞入鼻腔,效果相同。如果喉嚨閉塞無法服藥,通常會使用窒鼻法,打幾個噴嚏後喉嚨就會自然張開。

又治魚〔骨〕卡喉者,用大蒜窒鼻不令透氣,其骨自下。蓋其氣能達到也,故窒鼻亦能得效。虛人或參以吸法,如治血虛頭痛用熟地煎湯,置壺中吸其氣法。產婦有用四物煎湯令藥氣滿房吸受法。膈冷嗅附子,脾寒嗅肉桂,即以窒鼻為嗅,亦無不可,此代內服之一法也。吸與內服同,但不對即可去之,不至於留患耳。

白話文:

再說治療魚刺卡喉嚨的方法,可以用大蒜塞住鼻子,不讓呼吸,魚刺就會自己掉下來。因為大蒜的氣味可以進入氣管,所以塞住鼻子也能有效。虛弱的人可以同時使用吸入療法,就像治療血虛頭痛時用熟地黃煎煮成湯,將湯液放入容器中吸入其氣味的方法。產婦可以使用四物湯煎煮,讓藥氣充滿整個房間來吸入。膈氣寒冷時可以嗅聞附子,脾胃虛寒時可以嗅聞肉桂,用塞住鼻子的方法來嗅聞藥物,也是可以的。這種方法可以代替內服,但不用擔心藥物殘留在體內造成問題,因為只要不再吸入,藥效就會消失。

上焦之病,尚有塗頂(頂為百會穴,此一穴與腿上三里穴,背後膏肓穴,腳底湧泉穴,百病皆治。)覆額(額屬天庭主百病,病人黑氣出天庭者凶,故急症多用生薑擦天庭治之。)罨眉心(眉心屬肺主咽喉,呂祖有一枝梅試法,小兒多治此。)點眼(眼主五臟,肝病尤宜治此。

白話文:

上半身的疾病

還可以採取以下方法治療:

  • **塗抹百會穴:**位於頭頂,百病皆治。
  • **覆蓋額頭:**額頭是天庭,主管百病。如果病人從額頭冒出黑氣,情況兇險,因此急症時常使用生薑擦額頭治療。
  • **按摩眉心:**眉心主肺,主管咽喉。呂祖有一種「梅試法」,主要用於治療小兒。
  • **點眼:**眼睛與五臟相通,特別適合治療肝病。

)塞耳(耳屬肝肺腎又鼻口相通,故鼻衄、齒衄、牙痛及瘧疾者每治耳。)擦項(項為太陽經風門〔穴〕、天柱〔穴〕所屬,風常從此入腦。又截衄有塗項方。)及肩。又有扎指(中指屬心,鼻衄分男左女右扎此。產婦鼻衄非此不救。瘧疾亦有扎指法。又大指外側一韭葉許名少商穴,治喉症用三稜計刺之即散。

白話文:

堵塞耳朵:

耳朵與肝、肺、腎相連,也與鼻子、嘴巴相通,所以流鼻血、牙齦出血、牙痛和瘧疾等,都可以通過治療耳朵來緩解。

擦拭頸部:

頸部屬於陽經的風門穴和天柱穴,風邪容易從這裡進入腦部。治療流鼻血也有塗抹頸部的方子。

及肩膀:

肩膀也需要按摩。

針刺手指:

中指屬於心經,流鼻血時,男性針刺左手,女性針刺右手。對於產婦流鼻血,不這樣做就無法挽救。瘧疾也有針刺手指的方法。

針刺手指外側:

大拇指外側有一塊指甲大小的地方叫少商穴,治療喉嚨疾病,可以用三稜針刺入,就能立刻解除症狀。

)握掌(掌亦屬心,心主汗,故握藥能發汗,治積聚及老人虛寒便秘。握藥又能下積。中風用萆麻仁半粒搗爛徐掌上,攤掌如紙薄,掌上置碗,以熱水衝入碗中,靜坐片時,亦能發汗。)敷手腕(大指二指手背微窩處為經渠穴,治牙痛久而不愈,用蒜泥敷之,過夜起一水泡,挑破愈,並治喉痹。

白話文:

握掌

(手掌也屬於心,心主管發汗,所以握住藥物可以發汗,治療積聚和老年虛寒便祕。握藥還可以通便。中風時,將半粒萆麻仁搗碎,緩緩地握在掌心上,然後伸展手掌像紙一樣薄,手掌上放一個碗,倒入熱水,靜坐一會兒,也能發汗。)

敷手腕

(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微凹處是經渠穴,治療牙痛久治不癒,可用蒜泥敷在上面,過夜後會起一個水泡,挑破水泡後就能痊癒,還可以治療喉嚨腫痛。)

)塗臂(黃疸有塗臂大肉方,又內關穴在腕上,積三個中指長即是曲澤穴,在臂膊彎上三寸是,瘧疾治此。又曲池穴即臂彎,為手三陰所匯之處,乃治手經要穴也。)之法膻中(即心口,為上焦諸病之所生也。凡病皆宜治此,其皮最薄易透或連下胃脘穴貼。)背心(前後心,相應病多從腧入(腧者,腧穴也)故有擦背法及心背兩面夾貼之法。

)兩處,尤為上焦要穴,治病握總之處。太陽穴則頭痛者,所必治也。

白話文:

手臂(黃疸)

  • 有「塗臂大肉方」可治黃疸,塗抹手臂大塊肌肉。
  • 內關穴位於手腕上,三個中指長度就是曲澤穴,在手臂彎曲處上三寸。瘧疾可治此穴。
  • 曲池穴就是手臂彎曲處,是手三陰經匯合的地方,也是治療手經的重要穴位。

膻中(胸骨正中)

  • 膻中穴位於胸口,是上焦諸病的發源地。
  • 所有疾病都應治此穴,其皮膚最薄,最容易吸收藥物。或連胃脘穴一起貼。

背心(前後心)

  • 前後心相對應,很多疾病都是從穴位進入的(腧穴指穴位)。
  • 因此有擦背療法和心背兩面夾貼療法。

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臍上為第一捷法,炒香則氣易透且鼻亦可兼嗅,如古方治風寒用蔥、薑、豉、鹽炒熱布包掩臍上。治霍亂用炒鹽包置臍上,以碗覆之,腹痛則止。治痢用平胃散炒熱敷臍上,冷則易之。治瘧用常山飲炒熱敷臍上,其發必輕,再發再敷數次必愈是也。

白話文:

對於中焦的疾病,使用中藥材切成粗末後炒香,用布包起來敷在肚臍上是最快速的方法。炒香後藥物的氣味容易透出,鼻子也可以聞到。例如:

  • 古方治療風寒:用蔥、薑、豉、鹽炒熱後,用布包著敷在肚臍上。
  • 治療霍亂:用炒鹽包起來放在肚臍上,再用碗蓋住,腹痛就會停止。
  • 治療痢疾:用平胃散炒熱後敷在肚臍上,冷了就換新的。
  • 治療瘧疾:用常山飲炒熱後敷在肚臍上,瘧疾發作的程度就會減輕,重複敷幾次後就能痊癒。

此法無論何病,無論何方,皆照用。昔人治黃疽用百部根放臍上,酒和糯米飯蓋之,以口中有酒氣為度。又有用乾薑、白芥子敷臍者,以口中辣去之,則知由臍而入,無異於入口中,且藥可逐日變換也。又治傷寒食積、寒熱不調者,用一寒一熱之藥為餅置臍上,以熨斗盛炭火熨之或空中(指懸空一定距離)運之。

白話文:

這種方法不論是什麼疾病、使用什麼藥方,都照樣可以使用。

過去的人治療黃疸時,會使用百部根放在肚臍上,再用酒和糯米飯蓋住,知道口中出現酒氣的味道為止。還有的人使用乾薑、白芥子敷肚臍,直到口中感到辛辣的味道消除為止,這表示藥物已經通過肚臍進入體內,跟直接吃藥沒有差別,而且藥物可以每天更換。

此外,對於治療傷寒、食積、寒熱不調等疾病,可以用一種寒藥和一種熱藥混合製成藥餅,放肚臍上,然後用盛有炭火的熨斗熨燙肚臍,或將熨斗懸空在一定距離處移動熨燙。

治陰症者用炮薑、附子、肉桂、麝香、吳萸末〔之〕,綿裹放臍上,上蓋生薑片以蔥切成碗粗一大束紮好放姜上,熨斗熨之或鐵烙烙之蔥爛,再易,此是加一倍法,皆所以逼藥氣入肚也。治風痛者敷藥後,以桑枝燃火逼之。治乳癰者搗蔥敷乳上,以瓦罐盛炭火逼之汗出而愈,亦是此意。

白話文:

治療陰性症狀,使用炮製過的薑、附子、肉桂、麝香和吳萸粉末,用棉花包裹後放在肚臍上,上面覆蓋薑片,然後將切成碗口粗的蔥捆成一束,放在薑片上面,用熨斗或鐵烙加熱蔥束,直到蔥爛掉,再換新的。這是加重藥力的方法,目的是讓藥氣滲入體內。治療風濕痛,在敷完藥後,用桑枝點燃後加熱。治療乳腺炎,將蔥搗碎敷在乳房上,用盛放炭火的瓦罐加熱,直到出汗為止,痊癒即告,這也是相同的原理。

畏炭火者,用瓦罐盛熱湯或糠火熨之或手摩之,皆可治。熱症不用火,以冷水逼之。治寒熱交混者,冷熱互熨之,此在臨症制宜矣。至背後脾腧、胃腧有須兼治者,又有熏臍、蒸臍、填臍法太乙熏臍法,附子填臍法。及布包輪熨等法(如脾實者用枳殼、陳皮炒熨;脾虛者用糯米炒熨,能助脾運。

陰寒症用吳英、蛇床子炒熨之類。)

白話文:

畏懼炭火的人,可用瓷罐盛放熱水或米糠加熱後熨燙患處,或用手摩擦都可治癒。

發熱的症狀不用火,要用冷水敷壓。

治療寒熱交錯的症狀,用冷熱交替熨燙患處,這要在臨牀上根據病情靈活變通。

對於需要兼治背部脾俞穴和胃俞穴的,還有燻臍、蒸臍、填臍的方法:

  • 太乙燻臍法:用艾條燻臍。

  • 附子填臍法:將附子填入臍中。

  • 布包輪熨等方法:

  • 如果脾氣實證,可以用枳殼、陳皮炒熱後熨燙。

  • 如果脾氣虛證,可以用糯米炒熱後熨燙,可以幫助脾臟運化。

下焦之病,以藥或研或炒或隨症而制,布包坐於身下為第一捷法,如水腫,搗蔥一斤坐身下,水從小便出。小便不通亦然。水瀉不止,艾一斤坐身下(並可敷腳心至膝蓋。)微火烘腳,瀉自止是也。一屬前陰,一屬後陰。凡有病宜從二便治者仿此。治疝者,用灶心土或淨砂炒過加川椒、小茴香末拌勻,隔褲坐之並用布袋盛藥夾囊下,又是二法。

白話文:

下半身的疾病,可以用研磨或炒制的藥材,視情況製作藥包,放在屁股底下,這是最快速的方法。例如水腫,搗碎一斤蔥放在屁股下,水就會從小便排出。小便不通也是一樣的方法。腹瀉不止,用一斤艾草放在屁股下(也可以敷在腳底到膝蓋),用小火烘烤腳底,腹瀉自然會停止。一法針對腹部正前方,另一法針對腹部正後方。凡是疾病宜從二便治療的,都可以仿照這個方法。治療疝氣,可以用竈膛裡的土或乾淨的砂子炒過,加入川椒、小茴香末拌勻,隔著褲子放在屁股下,也可以用布袋裝藥夾在陰囊下,這是另外兩種方法。

婦人癆症,有燒熱磚淋藥水布包墊氈片坐法,癆多屬肝腎之損,故治在下部,此又一法則,知下部之病,無不可坐。若內服藥不能達到或恐傷胃氣者或治下須無犯上中者,中上病宜釜底抽薪者,更以坐為優矣。又法臌腫及秘結有煎藥水傾桶中坐熏者,即用峻藥(如〔芒〕硝、〔大〕黃、〔甘〕遂、[黑白〕醜、輕粉之類。)亦不至大傷元氣。

白話文:

對於女性的肺癆病症,有一種方法是使用熱磚淋上藥水後用布包起來,放在坐墊或毯子片上坐著。肺癆病多與肝腎受損有關,所以治療應針對下半身,這是又一種治療原則。知道下半身有病症,自然可以使用坐法來治療。如果無法以內服藥物治療,或者擔心傷及胃氣,或者需要治療下半身疾病但不傷及上半身和中間部位,或者需要從根本上治療上半身和中間部位的疾病,那麼坐法就更為適宜。此外,對於水腫和便祕,還有一種方法是用峻藥(如芒硝、大黃、甘遂、黑白醜、輕粉等)煎煮後倒入桶中,讓患者坐著燻蒸。這種方法雖然使用了峻藥,但也不會對元氣造成太大損傷。

又治久痢人虛或血崩、脫肛者,不敢用升藥,用補中益氣[湯]煎湯坐熏。產婦陰脫用四物[湯〕煎湯加龍骨入麻油熏洗皆與坐法一例。或瀉或補任用古治。婦人本有坐藥,但以導為坐,不如坐身下者可用大劑,或有宜導者不妨兼用。蔣示吉云「治專人、虛人、產婦便秘用導最妥,此又代內服之一法也。

白話文:

對於患久痢、虛弱、血崩、脫肛的病人,不能使用升提藥物,可用補中益氣湯煎煮成湯液,讓患者坐著薰蒸。產後陰道脫垂,可用四物湯煎煮成湯液,加入龍骨和麻油薰洗,薰洗方法與坐薰相同。無論是泄瀉或補虛,都採用古方治療。婦科本來就有坐藥,但是用導引的方式進行坐藥不如直接坐薰,因此可以使用大劑量的藥物,如果需要導引,也可以兼用。蔣示吉說:「對於專人、虛人、產婦便祕,使用導引最為合適,這也是代替內服的一種方法。

再下焦之病,有摩腰(腰為腎府,《簡便方》用黃蠟、麻油為丸如胡桃大摩腰,俟腰熱扎之,並可摩腹中諸病。)暖腰法、兜肚法,又命門(火衰治此。)臍下(臍下三寸為下丹田即關元也,臍下二寸為氣海,一寸為陰交,皆肝腎要穴。古灸法治陰症,每於此回陽,如欲用玉桂引火歸元用破故紙納氣歸腎者,糝敷臍下最妙。

白話文:

下焦的疾病,有摩腰(腰部是腎臟所在,《簡便方》用黃蠟、麻油做成胡桃大小的丸子摩腰,直到腰部發熱並扎針,也可以摩腹治療各種疾病)、暖腰法、兜肚法。另外,命門(腎氣衰弱用於治療)。

臍下(臍下三寸為下丹田,即關元;臍下二寸為氣海;一寸為陰交,都是肝腎的要穴)。古代灸法的治療陰症,常常從這裡回陽,如果想用玉桂引火歸元,把破舊的紙揉成一團納入氣穴歸腎,敷在臍下效果最好。

)膝蓋、腿彎皆三陰所匯,故陰症及三陰瘧皆敷膝蓋。又治陽虛有蔽膝敷法,傷寒有熏腿彎法,喉症有刺委中穴法,治痧亦有之。又治魚禽獸骨卡喉者,用灰面四兩,冷水調敷膝蓋,一時之久其骨不知消歸何處。予按亦是引下法。但未解其用意,錄此以俟知者,如能推之,則用法無窮矣。

白話文:

膝蓋和腿彎處是三條陰經匯合的地方,因此陰症和三陰瘧疾都用敷膝蓋的方法治療。另外,治療陽虛還有敷蔽膝的方法,傷寒有燻腿彎的方法,喉嚨疾病有刺委中穴的方法,治痧也有這個方法。此外,治療魚、禽類和獸類的骨頭卡在喉嚨裡,可以用四兩灰面,用冷水調成糊狀敷在膝蓋上,一會兒的時間,骨頭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了。我認為這也是引下法的一種。但我還不明白它的用意,暫且記錄下來等待有知者解答。如果能夠推廣這個方法,那麼它的用途就會無限了。

腿肚即三里穴,在膝蓋下三寸外旁,屬陽明胃經,亦是下部要穴。而醫治肺病有白芥[子]貼腿肚引下法,腳跟與肺腎俱相通,治肺腎宜知此。腳趾與手指同灸穴甚多,亦有掐法、扎法宜參看。

白話文:

小腿肚上的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外側,屬於陽明胃經,也是下肢的重要穴位。在治療肺病時,有使用白芥子貼在小腿肚上引導病氣下降的療法。腳跟與肺腎系統相溝通,因此治療肺腎疾病時需要了解這一點。腳趾和手指上有許多相同的灸穴,也有掐法、扎法可以參考使用。

足心即湧泉穴,凡治下部肝腎之病皆宜貼足,又引熱下行,如衄血、吐血、水瀉、譁口痢、赤眼、牙痛、耳痛、喉風、口疳等症,又假陽症,皆宜用附子,吳萸、川烏等藥敷足心,或微火烘之,亦有貼大蒜片者,又有囊盛川椒踏者,浸熱湯者,亦有加牛膝蚯〕蚓泥為導者。治孕婦熱症,保胎用涼藥敷臍下並井泥塗足心,云勝用罩胎飲治陽虛者,古有[湧泉膏。

又縮陽有擦足心之法。

白話文:

腳底心就是湧泉穴,治療下半身的肝臟和腎臟疾病,都適合用藥貼於腳底,還能引熱往下走,像是:流鼻血、吐血、腹瀉、痢疾、發炎的紅眼睛、牙痛、耳痛、喉嚨發炎、口腔潰瘍等症狀。

對於虛陽症,都可以用附子、吳茱萸、川烏等藥物敷於腳底,或用小火烘熱。也有貼大蒜片、裝川椒於袋子內踩踏、浸泡熱水,或是加上牛膝、蚯蚓泥引導熱氣的。

治療孕婦發熱症狀,保胎時可以使用涼藥敷於肚臍下方,並將井泥塗抹在腳底,據說比服用罩胎飲治療陽虛的效果更好。古時候有湧泉膏。

此三法雖分上中下三焦,而凡上焦之症下治,下焦之症上治,中焦之症上下分治,或治中而上下相應,或三焦並[治〕,如治鼻衄者清肺熱並清胃熱與腎熱之類,乃子母相通之理也,余可類推,其法俱不出於此,凡古方之有效者,視症加減無不可為,只須辨症分明耳。

白話文:

雖然這三種療法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但是上焦的疾病從下治療,下焦的疾病從上治療,中焦的疾病從上下分治,或治療中焦同時兼顧上下,或三焦同時治療。比如治療鼻血,同時清肺熱、清胃熱和清腎熱,這類做法就是根據子母相通的原理。其他類似的治療方法可以以此類推。所有方法都是從這三種療法演變而來的。過去所有有療效的古方,都可以根據病情調整加減,只要能準確分辨病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