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內結七疝

馬元臺云「內者腹也,腹之中行乃任脈所行之脈路,則宜其為病若是」。《難經·二十九難》云「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七疝乃五臟疝及狐疝、㿗疝也。出於《刺逆從篇》、《脈要精微論》、《奇論脈解篇》、《陰陽別論》、《靈邪氣臟腑病形〔篇〕》等篇。再考之《內經注》吳鶴皋云「七疝,寒、水、筋、血、氣、狐、㿗也」。

張隱菴注《四時刺從篇》云「七疝者,乃總諸病為言。如本注所言者六也,《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者一也,蓋以諸經之疝所屬有七,故云七疝。若狐㿗沖厥之類亦不過為七疝之別名耳」。後世如巢氏所敘,七疝則曰厥、癥、寒、氣、盤、肘、狼,虞庶《難經注》依巢氏、釋氏。

至張子和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謬名也」,於是亦立七疝之名曰「寒、水、筋、血、氣、狐、㿗,吳注本之」。學者當以經旨為宗。

余按七疝考經文,其目未明顯,姑從馬、張之義。王永輔《惠濟方》以石、血、陰、氣、妒、肌、疝,闢為七疝,亦未知何據。李中梓《〔醫宗〕必讀》別立七疝之名,分㿉與㿗誤甚。

白話文:

內結七疝指的是腹部疾病。腹部中央是任脈循行之處,因此腹部疾病多與任脈有關。《難經》記載,腹部內部阻塞,男子稱為七疝,女子則稱為瘕聚。七疝包括五臟之疝以及狐疝、㿗疝,這些內容散見於多部醫籍,例如《刺逆從篇》、《脈要精微論》、《奇論脈解篇》、《陰陽別論》、《靈邪氣臟腑病形篇》等。吳鶴皋在《內經注》中解釋七疝為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

張隱庵在《四時刺從篇》註釋中提到,七疝是各種疝氣疾病的總稱,包含多部醫籍中提到的六種及一種,合計七種,而狐疝、㿗疝等也只不過是七疝的不同名稱。後世巢氏將七疝列為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肘疝、狼疝,虞氏的《難經注》也沿用此說。

然而,張子和認為這是民間醫生錯誤的命名,因此他沿用吳鶴皋的說法,將七疝定義為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學者應該以經書的旨意為根本。

我認為,經文中關於七疝的分類並不明確,姑且採納馬元臺和張隱庵的說法。王永輔的《惠濟方》將石疝、血疝、陰疝、氣疝、妒疝、肌疝、疝氣列為七疝,其依據不明。李中梓的《醫宗必讀》另立七疝名稱,卻將㿗疝和㿗疝混淆,錯誤甚大。

2. 經驗陽症論

陽明症鼻流清涕,即寒在陽明。寒者陰也,氣音陽也,陽遇陰則成形,陽氣衝開陰氣則無形,不流清涕亦不生痰。凡陽明症鼻築不通而流清梯者,古法用葛根湯,治之卻每多不效,余治偶病鼻築氣滯流涕者用:

附片(兩薑汁炒),生乾薑(兩),治之即效。

治久病氣弱,鼻築不通者用:

四味回陽飲,蜜泡參炒,炮姜,薑汁附片,炙粉甘草,加蜜炙黃耆(二兩五錢)久服自愈。

白話文:

經驗陽症論

陽明症如果流出清鼻涕,那就是寒邪入侵陽明經。寒屬陰,氣屬陽,陽氣遇到陰邪就會凝結成形,而陽氣衝破陰邪則不會成形,也就沒有清涕和痰液產生。一般陽明症鼻塞不通而流清涕,古方常用葛根湯治療,但往往療效不佳。我治療一些鼻塞氣滯、流清涕的病例,使用附片(用兩倍薑汁炒)、生乾薑(兩倍量),療效就很好。

至於久病導致氣虛,鼻塞不通的患者,我則使用四味回陽飲:蜜炙人參、炮薑、薑汁炒附片、炙甘草,再加入蜜炙黃耆(二兩五錢),長期服用就能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