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醫藥箴言

一、醫門之志,分為兩等,一曰活人,一曰獲利,此趨向之端也,可勿慎諸。

一、不悟長沙之旨,不讀劉李諸家之書而部書自足,偏尚可知,雖曰活人苦無活法,未博而約,一隅之見耳。

一、讀方書須不能多,必求其熟,熟則自然生巧,從未見巧從生手出者。

一、古人著書,心極天人,後人字字究心,才是體貼古人處,才是自己長進處。

一、有學識而無人知,我之運塞,彼之緣淺;無學識而有人知,眾之見短,醫之幸長。

一、病涉疑難,醫無真見,亟當卻之,勿誤其事,若強不知以為知,便是病人一副毒藥。

一、寒熱虛實在平日辨之有素,補瀉溫涼須臨症用之得宜,不辨而用,賊人多矣。

一、古方原足治病,然施之有愈有不愈者,非方之不善,乃病貌同而病因異也,故醫者要會認病,不可執方。

一、當用之藥不可失時,若曾看得分明而復猶豫不決,以致病日益進,藥且無及,是誰之咎歟?

一、病現敗象或因誤治致逆,設若再誤,是既入井而又下之以石,可不審之又審乎!

一、若治一病或致失手,雖病家容或不言,而自咎奚可輕貸?且必今後留神,深鑑前轍。若治病已極盡心,或病者變生叵測,而詆滴不免頻聞,固是在我無愧,莫溫人言。

白話文:

  1. 如果治療某一種疾病導致失手,即使病患本人可能不說什麼,但自己責備自己怎麼可以輕易饒恕?而且今後一定要更加謹慎,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2. 如果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已經盡了全力,或者病人的病情發生了難以預料的變化,而招致他人的非議,固然不負自己的良心,但也不必在意別人的閒言碎語。

一、有獨斷之明,膽大不為妄,大執一隅之見,心粗的是真粗,要於塞通通塞之中,勘出通通塞塞。心粗者鮮得其情,不教虛實實虛之候,誤施實實虛虛,膽大者貴嚴其法。

白話文:

有獨特見解,膽大但不會妄為,固執己見,心態粗略。要在堵塞和通暢之間分清微妙,弄清楚真正的通暢和堵塞。心態粗略的,很難參透病情。如果不瞭解虛實的時機,就會誤用治療方法。膽大的,重在嚴格遵循治療原則。

一、無卓識不可以為醫,失厚道曷足以濟世,卓識自然燭理,厚道則不沽名,二者兼之,便不愧軒岐子弟矣。掐佞見長者,卓識何在?僥倖為功者,厚道奚存?

白話文:


  1. 沒有卓越的見解,不能成為醫生;做事沒有道德修養,怎麼能濟世救人?卓越的見解能自然明辨道理,厚道就不會沽名釣譽。具備這兩者,才能稱得上是黃帝和岐伯的傳人。阿諛奉承,獻媚討好長輩的人,哪有什麼卓越見解?僥倖獲得功勞的人,哪裡還有厚道可言?

一、轔轔車馬之醫,未必非裝腔作勢,寂寂蓬茆之士,或竟可濟困扶危,延醫者不以冷暖動情,患病者定應吉凶各別。

白話文:

身為聲名顯赫的醫生,也不一定有真才實學,而隱居簡陋茅屋的隱士,可能卻有濟世救人的本領。求醫的人不要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動搖,生病的人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清吉凶。

一、病者望醫如待仙佛,醫者救病如降甘霖,現在得度法也,醫家若肯早臨,病家必不見怪,嘗有句云「病者求醫似望仙,醫人切莫故遲延;不徒舉室愴惶甚,床簧呻吟最可憐」。

白話文:

生病的人望著醫生,就像等待神仙佛祖。醫生救治病人,如同甘霖降下。現在有幸得到妙法,醫生若願意及時前來,病人決不會見怪。曾經有句話說:「病人求醫如向神仙祈求,做醫生的千萬不要故意拖延;不僅一家老小擔心憂慮,病人躺在牀上呻吟最是令人憐憫。」

一、醫者治病不至誠,無以察病之根源,病家延醫不至誠,不能感醫之諄切,語云「誠無不格,良有以也」,醫者病者均熟思之。

白話文:

對於醫生來說,如果不真誠地對待疾病,就不能找出疾病的根源。對於病人來說,如果不真誠地對待醫生,也不會讓醫生感到自己受到尊重。俗話說:「誠心誠意,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醫生和病人雙方都應該好好考慮這句話的道理。

一、信醫者當信於平日,勿信於暫時。平日之所信,我在清靜局邊,冷眼看得分明;暫時之所信,我落倥傯隊里,旁聽反滋疑惑。

白話文:

信任醫師,應在平日信任,而非在暫時。平日的信任,我在旁邊冷眼旁觀,看得明白;暫時的信任,我在混亂的地方聽到旁人的議論,反而增添了疑慮。

一、憫疾苦而薦醫,若知醫不確,婆心不是仁心,信紕謬而服藥,徒以藥撞,緣執見並非燭見,病人禍福之機,未嘗不倚伏在此。

白話文:

  1. 出於憐憫之心而推薦醫生,如果不知道醫生的醫術是否可靠,這樣的婆媽心腸並非仁慈之心。

  2. 輕信不準確的說法而服藥,只會導致用藥錯誤,因為固執己見,而不是明察秋毫。

  3. 病人的禍福關鍵,經常取決於此。

一、人有富貴貧賤,病無彼此親疏,醫當一例診之,不失心存普濟。嘗見重富貴而畏惠者,補恐不宜,攻防太峻,藥失用當之機,致成敗症。又輕貧賤而驕做者,朝來厭早,暮請嫌遲,懶應無錢之召,無意救人。斯二者豈獨交相有失,其如方寸(方寸:心也一良心)云何?佛經曰:「一切世界俱為平等」,可為醫家作如是觀。

白話文:

無論人的財富、地位如何,病痛是不會區別對待的。醫生在診治時應一視同仁,秉持普濟的心。

我看過一些重視有錢有勢的人,卻畏懼窮苦的人,擔心藥物不合適或過於激烈,導致病情惡化。又有些輕視窮苦病人的人,態度傲慢,早晚求診都嫌煩,不願意出診給沒錢的人,也不想救助他們。

這兩種情況都違背了醫德,更重要的是,損害了醫生的良心。佛教經典說:「一切世界都是平等的」,醫者應該以這種胸懷來對待患者。

一、富者病一年,裕一年的調理,勤一年的服伺;貧人病一日,損一日的工傭,添一日的債負,醫者但加意於有餘,不垂憐於不足,難言濟世,直是忍人。

白話文:

富裕的人生病一年,就要調養一年,還得勤勞地伺候著;貧窮的人一旦生病,就會損失一天的工錢,增加一天的負債。醫生只關心富貴之人,對貧困的人不予理睬。這樣談得上濟世救人嗎?簡直就是忍心害人。

一、富家之病輕而致重者,重在著忙中無主而妄劑雜投,初則藥不合病,繼則藥難治病,可不慨哉!貧家之病凶而轉吉者,吉在措力不能而平心以俟,既然病不亂醫,自然病不添病,洵有道也。

白話文:

一、富貴人家得病,病情由輕微轉為嚴重的原因,在於他們心急忙亂,沒有主治醫師,隨意服用各種藥物,一開始藥物不對症,接著藥物難以治癒疾病,這難道不可嘆惜嗎!貧窮人家得病雖兇險,卻能轉危為安,原因在於他們負擔不起醫療,只好靜心等待,既然無法亂吃藥,自然也就病情不會加重,這真是道理所在。

一、病深藥淺,力未能療,勿疑而中止;病淺藥深,反生他變,當法以治之,斟酌其間,豈草率從事者乎?

一、表散之藥,煎宜小熟;調和之藥,煎宜中熟;補益之藥,煎宜透熟:乃取其汁味與病相當耳,病家每不知此,是在醫者囑令如法也。

白話文:


  • **發散熱邪的藥物,**煎煮時要略微煮熟;
  • **調和氣血的藥物,**煎煮時要煮到適中程度;
  • **補益身體的藥物,**煎煮時要煮到透熟。

這些都是為了讓藥材的有效成分和病症相匹配。生病的人通常不知道這些,所以需要醫生叮囑他們按照正確的方法煎煮藥物。

一、引經報使藥,引所由稱也。藥引用多,必紊亂乎君臣,藥引好奇、恐不恰乎宣導,既多又奇,使人隱僻難求,奔馳莫購,何曾有益病人,無非妄市能事,光明之士必不為之。

白話文:

一、引經藥:作用是引導其他藥物歸經。引經藥用得太多,必定會擾亂君臣藥(主要藥物和輔佐藥物)的搭配。有的引經藥很稀奇,恐怕不太適合用來引導藥物。既用得多又用得很稀奇,會使人難以找到這些藥物,耗費許多時間卻買不到,對病人有什麼好處呢?這不過是徒然讓市面販賣這些藥物罷了,有見識的人絕不這樣做。

一、私闢單方及草頭方子服之,亦嘗愈病,但有不愈者,不惟不愈且益變,是乃見似為真,妄擬妄逞、輕信輕試之誤也。願有識者達而嘗之,則效否有理可評,授受無詭幻之設矣。

白話文:

隨便自行調配藥方或草藥偏方服用,雖然曾經治好過病,但也有治不好的時候,不只治不好,反而病況更惡化。這是因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效果,實際上卻是因亂開藥方、輕信嘗試所導致的錯誤。希望有識之士能深入瞭解並驗證,這樣才能合理評估藥方的成效,傳授藥方時也就不會有任何詭異或虛幻的成分了。

一、考正穴道以施針刺,軒岐奧妙,達者有幾?可托手於村婆市媼者多為客忤、驚痧,偶然奏效,遂致痞疳、瘛瘲,恆受其殃,明眼者當不被若輩模糊也。

白話文:

一、探求穴位以進行針灸治療,是上古醫書中深奧的祕密,有多少人真正精通?那些把手中的絕活託付給村婦和街坊大媽的人,多半是遭遇了外邪入侵或驚嚇發病,偶爾見效後,就會導致結塊腫脹或癡呆呆滯,經常受到這些庸醫的禍害,有見識的人不應該被這種人矇蔽。

一、天時盦郁,攪亂脾胃陰陽,證名霍亂,不得吐利者,飲以鹽湯引之作吐,亦因而越之之義也。每見證非霍亂輒飲鹽湯,吐則傷中,不吐則涎,胃且變膈中脹滿,投谷反悶等證,夫微水尚有此禁,況醫藥之大誤乎。

白話文:

一、天氣過於悶熱潮濕,會影響脾胃的陰陽平衡,產生霍亂的症狀。如果患者沒有嘔吐或腹瀉,可以喝鹽湯引發嘔吐,這也是依照「過而不及」的原則。但經常看到患者明明不是霍亂卻喝鹽湯,嘔吐會傷及中氣,不嘔吐又會生出唾液,胃部變脹滿,服用米湯反而會感到脹悶等症狀。如果連少量的鹹水都如此,那麼誤用藥物造成的後果就更嚴重了。

一、風熱幹人,亦微惡風寒,所謂几几者是也。病家誤以為寒重,從而加衣覆被,蓋大人變為燥渴,小兒變為驚忤,醫當指明習弊以開悟之,夫渴者熱也,驚者風也,熱極生風,理必然耳,何世習比比然乎!

白話文:

風熱感染人體,也會稍稍畏懼風寒,這就叫做「風寒相兼」。病人誤以為寒氣較重,進而加穿衣物、蓋被子,結果大人會變成口渴、小兒會變成驚厥抽搐。醫生應當指出這種錯誤的習慣,以啟發病人:口渴是熱,驚厥是風,熱到極點就會生風,這是必然的道理。為什麼世世代代都習以為常呢?

一、病人久餓,身似潮熱,得食反吐而脈細微,執雲表未盡故發熱,表有滯故作吐,更從而表散消導之,使病枵腹告窮,不虛汗眩冒,則熱嘔益甚,非大誤乎,此際粥米救之,捷於藥劑。

白話文:

病人長時間飢餓,身體像發熱一樣,吃東西後又會嘔吐,而且脈搏細微。醫者認為這是體表邪氣未除,所以發熱;體表有阻滯,所以嘔吐。進一步散除體表邪氣,促進消化吸收。如果病人虛弱飢餓,出現虛汗眩暈等症狀,再用藥物治療,熱嘔的症狀會加重,這不是一個大的錯誤嗎?此時應餵粥米,其效果比用藥治療更快。

一、糖性每熱,冰糖並不生津,勿因其名之美,使病者不時噙之,既燥舌又滋熱也。

白話文:

糖具有溫熱性質,冰糖並不能生津止渴。不要因為冰糖名稱好聽,就讓病人經常含用。這樣既會讓舌頭發燥,還會助長熱氣。

一、食不爽口,以茶泡而導之亦細故也,久久如此,每令人噎且致作吐,干食全不下矣,故君子不可不防其微也。

白話文:

一、如果吃東西覺得不順口,用茶水送服也是小事。但是久了這樣做,每每會令人感到噎住並引起嘔吐,乾性食物完全無法下嚥。所以君子不可不預防這種細節造成的問題。

一、治病委之醫家,養病卻在自己,養之不善,勿盡謂醫之不善也。人在病中,惟宜靜息,每怪問候者相率嗅鬧,使病人免力應答,得不損氣耗神乎?問候者均宜諒之。

白話文:

  1. 看病可以託付給醫生,但養病卻關係到自己。如果養病不當,不能完全怪罪醫生醫術不精。

  2. 病人應該靜心休養,每每有探訪者爭相詢問病人病情,讓病人不得不費力應答,不耗損氣血纔怪呢?探訪者都應該體諒病人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