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藥徵

《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周官》曰「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由是觀之·藥,毒也;而病,毒也。藥毒而攻病毒,所以瞑眩也。自後世道家之說混於疾醫,以藥為補氣養生之物,不知其為逐邪驅病之設也,可謂失其本矣。甚至諸家本草所說藥能,尤多謬妄不經,蓋藥性惟一也,其能亦惟一也。

白話文:

《尚書》說:「如果藥物不讓病人感覺到頭暈目眩,病情就不能痊癒。」《周禮》說:「醫師掌管醫政法令,收藏各種毒藥以備醫師使用。」由此可見,藥物是有毒的;而疾病,也是有毒的。藥物通過攻擊病毒而發揮作用,所以會導致頭暈目眩。自從後世道家之說混入醫術後,人們把藥物當作補充氣血、養生的東西,不知道藥物是用來祛邪治病的,這可以說是失去了藥物的本質。甚至各種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藥物功效,大多荒誕不經,因為藥物的作用只有一個,它的功效也只有一個。

若如《本草》所云功能之多,誠有未敢盡信。余讀傷寒書而知一方有一方之妙用,一藥有一藥之功能,是以特就長沙方中核其功能擇錄數十種,以為徵信,俾學者於臨病用藥之際不致誤於《本草》句下也,可知經方中無一味虛設之藥,一藥中無許多泛治之能,暨旁治者,亦非藥之本性,讀傷寒方者,即知其梗概也。

白話文:

如果像《本草綱目》所說的,功能那麼多,我實在不敢完全相信。我研讀傷寒論,發現每一個方子都有特定的妙用,每種藥物都有特定的功能。因此,我特別從長沙方中挑選了幾十種藥物的功能,作為佐證。這樣一來,學習者在臨牀上使用藥物時,就不會被《本草綱目》的條目誤導了。由此可見,經方中的每一味藥都不是多餘的,每一味藥也沒有那麼多的泛治功能。至於治別的功效,也不是藥物的本性。研讀傷寒方,就能瞭解這些基本概念。

余也篤信好古,因用仲景之方而知其用藥之義,各有專能去取,其例甚嚴,並無絲毫假借之藥,誠上古之聖方也,亦真知藥之功能也,醫者取之以療疾,無有不愈者,但人不肯讀傷寒書,或讀之而不求甚解,是以不知經方之妙,藥性之能也,無怪世之醫者治療寡效,動多貽誤也,可慨也矣!(校者按:自石膏以下至牡蠣諸條,為日人吉益東洞《藥徵》已收者。)

白話文:

我也非常相信並喜愛古代醫術,因此運用張仲景的方法,才瞭解他用藥的道理,每種藥物都有特定的功效和用途,取捨的原則非常嚴格,沒有任何多餘的藥物。這是遠古時代的神聖方劑,也真正瞭解藥物的功能。醫生使用這些方劑來治療疾病,沒有治不好的,只是人們不願意研讀《傷寒論》,或者讀了也不求甚解,所以不知道經方的奧妙和藥性的功效。也難怪世上的醫生治療效果不佳,常常延誤病情,令人感嘆!

石膏,主治煩渴也。旁治譫語煩躁身熱。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渴也。

芒硝,主軟堅也,故能治心下痞堅,心下石鞕,小腹急結,結胸燥屎,大便鞕而旁治宿食腹滿,小腹腫痞等諸般難解之毒也。

白話文:

芒硝,主要用於軟化堅硬的物質,因此能治療心下痞硬、心下石鞕(心下有像馬鞍一樣硬塊)、小腹急促結塊、胸部結實和乾燥的大便、大便乾結,以及腹滿宿食、小腹腫脹結實等各種難以解決的疾病。

甘草,主治急迫也,故治裡急急痛,攣急而旁治厥冷、燥躁、沖逆等諸般急迫之毒也。

人參,主治心下痞堅、痞鞕、支結也,旁治不食、嘔吐、喜唾、心痛、腹痛、煩悸。

白話文:

人參的主要功效是治療胸腹痞滿堅硬、腹中痛脹結塊,還能緩解不思飲食、嘔吐、喜歡吐唾液、心痛、腹痛、心煩氣躁等症狀。

桔梗,主治濁唾、腫膿也。旁治咽喉痛。

〔白〕術,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煩疼、痰飲、失精、眩冒、下利、喜唾。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證曰小便自利;桂枝去桂加苓朮湯證曰小便不利。

白話文:

白朮的主要功效是利水,因此可以治療小便過多或過少的問題。另外,白朮還可以治療身熱疼痛、痰飲、遺精、眩暈、腹瀉、口多唾液等症狀。如果使用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可以治療小便過多的症狀;而使用桂枝去桂加苓朮湯,則可以治療小便過少的症狀。

白頭翁,主治熱利下重也。

黃連,主治心中煩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黃芩,主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脅滿、嘔吐下利也。

柴胡,主治胸脅苦滿也。旁治寒熱往來,腹中痛,脅下痞鞕。

貝母,主治胸膈鬱結痰飲也。

細辛,主治宿飲停水也,故治水氣在心下而咳滿,或上逆,或脅痛。

芍藥,主治結實而拘攣也。旁治腹痛、頭痛、身體不仁,疼痛腹滿,咳逆、下利、腫膿。

茵陳,主治發黃也。

麻黃,主治喘咳水氣也,旁治惡風、惡寒、無汗,身疼,骨節痛,一身黃腫。

地黃,主治血證及水病也。

葶藶,主治水病也。旁治肺癰結胸。

大黃,主通利結毒也,故能治胸滿、腹滿、腹痛及便閉、小便不利。旁治發黃、瘀血、腫膿。

白話文:

大黃的主要作用是清除有毒的結塊,因此能夠治療胸悶、腹脹、腹痛以及便祕、小便不暢。另外,它還可以治療黃疸、淤血和膿腫。

大戟,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煩。

甘遂,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煩、短氣、小便難、心下滿。

當歸

芎藭,本草以當歸、芎藭治血,為產後要藥,〔為則〕按:仲景氏治血方中無此二藥者多,而治他證之方中亦有此二藥,如奔豚湯當歸羊肉湯酸棗仁湯是也,由是觀之不可概為治血之藥也。

白話文:

川芎,本草綱目中記載用當歸和川芎來治療出血,是產後的重要藥物。但根據觀察,仲景氏所記載的治血方劑,很多都沒有當歸和川芎這兩味藥;而用於治療其他證候的方劑中,卻有這兩味藥。因此,從這一點來看,不能一概而論當歸和川芎是治血的藥物。

牡丹皮,仲景之方中桂枝茯苓丸八味丸大黃牡丹皮湯,以上三方雖有牡丹皮而不以為主藥也,如此之類皆從其全方之主治而用之,如徵姑闕焉,以俟後之君子也。

白話文:

牡丹皮在中醫古方中,像是桂枝茯苓丸、八味丸、大黃牡丹皮湯,這些方劑雖然都含有牡丹皮,但它們都不是以牡丹皮為主藥。而類似這樣的方劑,都是根據該方劑的主要治療目的而使用牡丹皮,如果這些方劑中缺少牡丹皮,就需要等待後代的醫家進一步探討。

附子,主逐水也,故能治惡寒,身體四肢及骨節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半夏,主治痰飲嘔吐也。旁治心痛逆滿、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鳴。

芫花,主逐水也。旁治咳、掣痛。

五味子,主治咳而冒者也。

栝蔞實,主治胸痹也。旁治痰飲。

葛根,主治項背強也。旁治喘而汗出。

防己,主治水也。

香豉,主治心中懊憹也。旁治心中結痛及心中滿而煩也。

澤瀉,主治小便不利冒眩也。旁治渴。

薏苡仁,主治浮腫也。

薤白,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也。旁治背痛、心中痞。

乾薑,主治結滯水毒也,旁治嘔吐、咳、下利、厥冷、煩躁、腹痛、胸痛、腰痛。

白話文:

乾薑,它的主要功用是治療因水濕停滯聚集而引起的疾病。另外它還有治療嘔吐、咳嗽、腹瀉、虛寒、煩躁、腹痛、胸痛、腰痛等症狀的作用。

杏仁,主治胸間停水也,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氣、結胸、心痛、形體浮腫。

大棗,主治攣引強急也。旁治咳嗽、奔豚、煩躁、身疼、脅痛、腹中痛。

橘皮,主治呃逆也。旁治胸痹停痰。

吳茱萸,主治嘔而胸滿也。

瓜蒂,主治胸中有毒欲吐而不吐也。

桂枝,主治沖逆也。旁治奔豚、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身痛。

厚朴,主治胸腹脹滿也。旁治腹痛。

枳實,主治結實之毒也。旁治胸滿、胸痹、腹滿、腹痛。

梔子,主治心煩也。旁治發黃。

酸棗仁,主治胸膈煩躁,不能眠也。

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頭眩煩躁。

豬苓,主治渴而小便不利也。

水蛭,主治血證也。

龍骨,主治臍下動也。旁治煩驚失精。

牡蠣,主治胸腹之動也。旁治驚狂煩躁。

赤石脂,主治水毒下利,故兼治便膿血。(校者按:自此赤石脂條以下至阿膠條為日本村井杶《藥徵續編》所載。)

白話文:

赤石脂,主要用於治療水毒引起的腹瀉,因此也兼治膿血便。

栝蔞根,主治渴。

蜀漆,主治胸腹及臍下動劇者,故兼治驚狂、火逆、瘧疾。

生薑,主治嘔故兼治乾嘔、噫、噦、逆。

桃仁,主治瘀血、少腹滿痛,故兼治腸癰及婦人經水不利。

巴豆,主治心腹胸膈之毒,故兼治心腹卒痛脹滿、吐膿。

蜜,主治結毒急痛兼助諸藥之毒。

䗪蟲,主治乾血故兼治少腹滿痛及婦人經水不利。

虻蟲,主治瘀血、少腹鞕滿兼治發狂、瘀熱、喜忘及婦人經水不利。

阿膠,主治諸血證故兼治心煩不得眠者。

膠飴,其功有似甘草及蜜,故能緩諸急。(按以下二味為徐氏所增)

知母,主治煩熱。

以上六十三品,皆據經方中擇其性之功能而有徵者盡錄之,其餘一二方劑但使用之故,無所取其徵者如粳米之於白虎湯附子粳米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桃花湯證也;小麥之於甘草小麥大棗湯證也;赤小豆之於瓜蒂散證也;膠飴之於大奔豚二證也;雞子白之於苦酒湯證也;礬石之於礬石丸消石礬石散、礬石湯三證也;土瓜根之於土瓜根散證也;干蘇葉之於半夏厚朴湯證也;瓜子瓜瓣之於大黃牡丹皮湯葦莖湯二證也;皂莢之於皂莢丸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二證也;蜀椒之於大建中湯證也;秦皮之於白頭翁湯、柏皮白頭翁湯二證方也;山茱萸、薯蕷之於八味丸證也,是皆日用試效者也,然只在於成方妙用而已,不必在於取其一味之功用何如,故無所取其徵者,但粳米之於方也凡七首,此物之於民食也,其功最大,而其治病之功亦多,而本草不載者何哉?惟陶弘景《〔本草〕別錄》始載粳米治病之功曰益氣、止煩、止渴、止泄,不過此四功也。

白話文:

以上列舉的六十三種藥材,都是根據經典藥方中選擇其具有明確療效的藥性而記錄在冊的。其他一、兩款藥方雖然也使用這些藥材,但沒有明確的療效證據,如白虎湯、附子粳米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桃花湯中的粳米;甘草小麥大棗湯中的小麥;瓜蒂散中的赤小豆;大奔豚二方中的膠飴;苦酒湯中的雞子白;礬石丸、消石礬石散、礬石湯三方中的礬石;土瓜根散中的土瓜根;半夏厚朴湯中的幹蘇葉;大黃牡丹皮湯、葦莖湯二方中的瓜子、瓜瓣;皁莢丸、桂枝去芍藥加皁莢湯二方中的皁莢;大建中湯中的蜀椒;白頭翁湯、柏皮白頭翁湯二方中的秦皮;八味丸中的山茱萸、薯蕷。這些都屬於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藥材,但它們的療效主要體現在複方中,而不是單味藥的功效。因此,沒有必要一一闡述它們的療效。

值得一提的是,粳米在方劑中出現了七次之多。粳米作為一種主食,其營養價值極高,對疾病的治療也有多種功效。然而,本草典籍中卻沒有記載粳米的藥用價值。直到陶弘景的《本草別錄》中,才首次記載了粳米的治病功效:益氣、止煩、止渴、止泄,但只列出了這四種功效。

蓋仲景之用粳米也,白虎湯三方證曰大煩渴,或曰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或曰口燥渴,或曰渴欲飲水、口乾舌燥,或曰熱、骨節疼煩;三品石膏湯證曰逆欲吐;麥門冬湯證曰大逆上氣,大逆者上逆也,上逆則必煩渴,煩渴則舌上必乾燥,是粳米有止煩止渴之功也;桃花湯證曰下利,又曰下利不止;附子粳米湯又能治腹痛下利,是粳米有止泄之功也,故陶弘景嘗見此數方之證,以為粳米止煩、止渴、止泄也,益氣者是其家言(家言指道家),非疾醫之事矣。

白話文:

張仲景在使用粳米時,白虎湯的三種證狀為:極度煩渴,或舌上乾燥而煩躁,想喝很多水;或口乾舌燥;或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或發燒,骨節疼痛痠痛。三品石膏湯的證狀包括反胃想嘔吐;麥門冬湯的證狀包括胃氣上逆,胃氣上逆則一定會煩渴,煩渴則舌上一定會乾燥。由此可見,粳米具有止煩、止渴的功效。桃花湯的證狀為腹瀉,也提到腹瀉不止;附子粳米湯還能治療腹痛腹瀉。因此,粳米有止瀉的功效。所以,陶弘景在看到這幾個方劑的證狀後,認為粳米可以止煩、止渴、止瀉。至於粳米能益氣,這是道家學派的說法,不是治療疾病的內容。

近世稱古方家者,以為民生常食之物,安能治此病毒〔乎〕!是未知粳米之功取徵於此七方也。夫粳米若作穀食,則實為氓民生命,若作藥物則又為治病大材,猶生薑、大棗作為菜果則足以養性,作藥物則大有力於治病毒也,雖然仲景之用粳米也,其主治有來可悉知者,惟存而不論亦可也。

白話文:

最近自稱為古方派的醫生認為,民眾日常吃的食物,怎麼可能治癒這種病毒呢!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粳米在以下七個古方中的作用。粳米作為穀物是平民的命脈,而作為藥物則是治療疾病的良方,就像生薑和大棗作為蔬菜水果可以養生,而作為藥物則對治療病毒有很大幫助。雖然仲景使用粳米,其主治的方法有跡可循,但我們可以先暫時不討論。

《時後方》有粳米一味治卒腹痛之方,又附子粳米湯之治腹中雷鳴切痛,桃花湯之治下利腹痛,由此觀之似亦偏取粳米之功矣,亦猶小麥之治急也,此外方藥俟他日再為考徵焉。

白話文:

《時後方》中用粳米一種材料治療突然發生的腹痛;還可以用附子粳米湯治療腹中像打雷一樣疼痛,用桃花湯治療因腹瀉引起的腹痛。從這些來看,似乎都是單獨使用粳米發揮了作用;這就像小麥能治療急症一樣。其他藥方的考證,以後有時間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