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7)

1. 虛秘治法

余歷觀古人用通藥,率用降氣等藥,蓋肺氣不下降,則大腸不能傳送,又老人、虛人津液少大便秘,經云「澀者滑之」;又有肝陽虛風上旋,血燥便秘,以熄風調中助少陰腎藥為治。今人學不師古,妄意斟酌,每至大便秘燥,不問虛實,即以快藥盪滌之,以陰藥滋補之,必致旋秘旋開,兼生他病,可不慎哉!

白話文:

虛秘治法

我觀察古代醫家治療便秘的方法,大多使用能降氣的藥物。這是因為肺氣不下降,大腸就無法傳送糞便;而且老年人、虛弱的人體液不足,更容易便秘。古書上說:「澀者滑之」,意思是對於便秘可以用潤滑的方法來治療。此外,還有肝陽虛弱,風氣上逆,導致血燥便秘的情況,治療方法是用能熄風、調和中焦、滋補腎陰的藥物。現在的人不學習古法,胡亂揣測,每當遇到便秘,不分虛實,就用峻猛的藥物瀉下通便,或用滋陰的藥物滋補,結果造成便秘反覆發作,甚至引發其他疾病,實在應該小心謹慎!

2. 醫藥不可偏執說

近時學醫者,拘守一家,偏執己見,殊不知時有寒暑,地有燥濕,貴賤貧富,虛實有別,老壯婦兒,強弱各異,況人之素稟有陰陽之偏勝,病之流布有今古之不均,或一人之身而寒熱各位,病之傳化又首末殊情,疾症之所以萬變而不可窮極也。是以藥之補瀉溫涼,治之擒縱緩急,倘舉一而廢百,其貽害不可勝道。

奈何今世醫家,往往堅持異說,膠柱不移,如學劉張朱李四家,斷斷然務立門戶,最不能無偏,故元儒許魯齋《論梁寬甫病症書》,既辨其失曰:「近世論醫有主河間劉氏者,有主易州張氏者。張氏用藥,依准四時陰陽升降而增損之,正《內經》四氣調神之義,醫而不知者妄行也。

劉氏用藥,務在椎陳致新,不使少有拂鬱,正造化新新不停之義,醫而不知者無術也。然而主張氏者或未盡張氏之妙,則瞑眩之劑,終莫敢投,至失機後時而不救者多矣。主劉氏者或未悉劉氏之蘊,則劫效目前陰損正氣,遺禍於後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長,而無二家之弊,則殆庶幾乎。

」真達者之見,後學之炯戒。若繆仲淳、李念莪諸人,又謂後世元氣轉薄,治當以補養為主,出《神農本草經疏》、《醫宗必讀》。而其弊失之畏葸。又此間有藉口古方者,謂病皆有毒,治當以攻伐為主,而其弊失之疏暴。余早嘗謂《素問》之敘年壽與今時不異,明是人之稟賦,固無今古之差,則不可言。

後世專宜補藥,唐笠山《吳醫匯講》有管凝齋古今元氣不甚相遠說,其意與余所見者符。軒岐之書,間及調養,仲祖之方,不乏救陽,而病之屬虛者非填補不能愈,則不言治病專在攻伐,可謂持正之言矣。

大抵醫者先入為主,偶有屢次得效之藥,則僻意傾倒濫用也不顧,或張皇其說,詫以傳世,則自誤誤人,其為害又豈可勝道哉!學者深懲前轍,潛研軒岐、仲景之法,旁及諸家之所長,反復尋討,哀以為我用,平心靜氣,務消除門戶之見,每對病者,精加甄辨,隨其人之臟腑虛實,陰陽寒熱,按六經之法,遵仲景之方,設或偶有不合,亦必兼以諸大家之論出入其間,以意消息治之,此權衡在我,頭頭是道,幸勿拘執偏補偏攻之法,隨症施方,神而明之,變化由人,是即醫之能事矣,其一家之言,何足深信也。

白話文:

醫藥不可偏執說

現代醫學學習者常拘泥於一家之言,固執己見。殊不知,時令有寒暑變化,地域有燥濕差異,患者有貴賤貧富、虛實強弱之別,年齡也有老少、壯弱之分。更何況,每個人的體質各有陰陽偏盛,疾病的流行也有古今之不同,甚至同一個人身上,寒熱症狀也可能在不同部位出現,疾病的傳變更是千變萬化,無法窮盡其理。因此,用藥的補瀉溫涼,治療的輕重緩急,如果只執著於一種方法而忽略其他,其危害難以估量。

如今許多醫生,往往堅持自己的獨特見解,墨守成規,像學習劉河間、張子和、朱丹溪、李東垣等四家醫學理論,就斷然要自立門戶,最容易產生偏見。元代儒學家許魯齋在《論梁寬甫病症書》中,就批評了這種偏執:「近來論醫,有人專主張劉河間的醫學,有人專主張張子和的醫學。張氏用藥,依照四時陰陽的升降變化而增減藥量,符合《內經》中四氣調神之義,不懂得這一點的人亂用藥方,便是妄為。劉氏用藥,注重創新,不讓患者有任何鬱結,符合天地間生生不息的道理,不懂得這一點的人,就是沒有醫術。然而,主張張氏醫學的人,可能沒有完全領悟張氏醫學的精妙之處,所以不敢用瞑眩之劑(指能引起暫時不良反應,但最終能治癒疾病的藥物),結果錯失治療時機而無法挽回的很多;主張劉氏醫學的人,可能沒有完全理解劉氏醫學的深奧之處,所以只顧眼前療效而損傷正氣,留下後患的也很多。只有能夠運用兩家醫學的長處,而避免兩家的缺點,才能算是接近醫術的境界。」這才是真正高明醫家的看法,也是後輩醫學學習者應該引以為戒的。

像繆仲淳、李念莪等人,又說後世人元氣衰弱,治療應以補養為主,這與《神農本草經疏》、《醫宗必讀》的觀點一致。但這種做法也有其缺點,那就是過於畏懼。還有一些人借用古方為藉口,認為所有疾病都有毒邪,治療都應該以攻伐為主,這種做法也有其缺點,那就是過於粗暴。我早先就認為,《素問》中記載的人的壽命與現代人並無不同,這說明人的稟賦,並無古今之別,所以不應該說後世應該專用補藥。唐代笠山在《吳醫匯講》中,管凝齋也說古今元氣並沒有很大的差異,他的觀點和我一樣。軒轅黃帝、岐伯的醫書,偶爾也提到調養;仲景的方劑,也不乏溫補陽氣的藥方;而屬於虛證的疾病,如果不進行補益是無法痊癒的。所以說治療疾病專靠攻伐是不對的,這才是正確的觀點。

總之,醫生往往先入為主,一旦遇到幾次用某種藥物有效的情況,就會偏愛這種藥物,濫用而不顧後果。或者誇大其詞,把它說成是世代相傳的秘方,結果害人害己,其危害真是難以估量!學習者應該深刻吸取前人的教訓,深入研究軒轅黃帝、岐伯、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同時學習其他醫家的長處,反復研究,仔細推敲,將其為我所用。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消除門戶之見。每次面對病人,都要仔細辨證,根據患者臟腑的虛實、陰陽的寒熱,按照六經辨證的理論,遵循仲景的方劑。即使偶爾不合適,也要參考其他醫家的理論,加以調整,這樣才能權衡利弊,對症下藥。切勿拘泥於偏補偏攻的方法,要根據病情施治,靈活運用,變化自如,這才是醫生的本事。至於某一家醫學的說法,又何必過於相信呢?

3. 煩躁

同一煩躁也,太陽之煩躁用青龍〔湯〕;陽明之煩躁用白虎〔湯〕;少陰之煩躁用真武〔湯〕,故所貴乎分經者知其異,尤在知其同也。

白話文:

煩躁的症狀雖然相同,但由於病位不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太陽經引起的煩躁,要用青龍湯治療;陽明經引起的煩躁,要用白虎湯治療;少陰經引起的煩躁,要用真武湯治療。所以,治療疾病貴在辨別經絡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們的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