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6)

1. 痧症辨

嘗考醫籍,除聖經賢論外,凡諸家之論多首標病名,次列症狀,繼以方藥,若某病因於某邪,故現某症,全不辨晰敘明,未嘗不廢書三嘆,如《醫方集解》之方下所注治某病某病,而不道其所以,然淺學不辨宜否,因而誤人,雖自欠究心,亦古書有以害之也。即如痧證之名,起於後世,古方書名乾霍亂,霍亂者,感雜錯邪氣,上吐下瀉,揮霍瞭亂也。其邪閉結,欲吐不能,欲瀉不得,而有暴絕之虞,則名於霍亂也。

如邪留營衛,按經穴刮之,氣血流行,邪從毛孔而泄,膚現紅點沙子,後世痧症之名所由起也。上古治外邪多用針砭,今之挑痧、放痧亦針砭之意耳,若近俗所稱吊腳痧者,即古書所謂霍亂轉筋也,轉筋入腹者死,因邪入臟,由肝傳脾,木剋土為賊邪,肝主筋,脾位於腹,故轉筋入腹則死。治法必辨六氣之因虛實之異,非可通套混治。

每見有名專科治瘀者,雖常見效,但不明六氣為病之因。凡遇頭脹胸悶腹痛等症,概指為痧,混用辛散開竅,破氣破血之藥,致氣血傷殘,邪仍不解,其所以名專科者,惟習痧症《玉衡》、《大全》等書,而聖經所論陰陽六氣之理未曾體究,但知其病用某方,某方治某病,若其症其因,千變萬化,似是而非者,則莫能辨也。

痧脹書始於近代,補古未備,原有濟世之功,惜未詳論六氣之理,以明其源,但稱為痧,而敘證狀,多列名目,淺學未能細辨,每與雜病牽混。夫痧者,雜症中之一症,今名目多於雜症,使人目眩而莫知其緒,如吳又可之論瘟疫,亦不明六氣變化之因,混指溫病為瘟疫,悖經旨而誤後學。余於釋瘟中略已辨之。

若痧症之因,實與瘟疫一類,以其邪氣鬱遏,故變症尤多卒暴。如《內經》云「厲大至,民善暴死。」是也,要皆不出六氣與穢惡釀成,故夏秋常多,冬春較少,而一方中病狀相類,亦如瘟疫之傳染。惟瘟疫由膜原傳變,痧症之邪淺深不一,皆由鬱閉使然,現症不同,其為疫邪則同也。

以六氣錯雜閉郁,但開其鬱即為治痧之大法,然不識六氣為病之理,則必誤將雜病作痧而治,虛實不分,混投痧藥,斯害也已。古人著書之心,原欲濟世,不善讀者,多以滋害。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倘不明聖經源流,則難免因名昧實之弊,操術者不可不察焉,豈獨痧症、瘟疫而已哉。

白話文:

痧症辨

研讀醫書,除了聖賢的經典論述外,許多醫家的論著都先標明病名,再列出症狀,接著記載藥方,像是某病因某種邪氣而導致某症狀,卻沒有清楚地說明原因,常常讓我讀到這裡就不得不感嘆,例如《醫方集解》中藥方下所註明的療效,只說能治某病某病,卻不說明其道理,我學識淺薄,分辨不出其是否正確,因此容易誤人,雖然我自己不夠用功,但古書也有其害人之處。

就拿痧症這個名稱來說,是後世才有的稱呼,古代醫書稱之為霍亂。霍亂是指感受雜亂的邪氣,導致上吐下瀉,身體極度不適。如果邪氣阻塞,想吐吐不出,想瀉瀉不出來,甚至有突然死亡的危險,就稱為霍亂。

如果邪氣停留在營衛之間,在經絡穴位上刮痧,氣血運行就會順暢,邪氣便會從毛孔排出,皮膚上出現紅點,這就是後世痧症名稱的由來。古代治療外邪多用針灸,現在的挑痧、放痧也是針灸的另一種形式。至於現在俗稱的吊腳痧,就是古書中所說的霍亂轉筋,轉筋入腹就會死亡,因為邪氣侵入臟腑,由肝傳到脾,木剋土,肝主筋,脾位於腹部,所以轉筋入腹就會死。治療方法必須辨別六氣的影響和虛實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我經常看到一些專門治療瘀血的醫生,雖然常能看到療效,卻不明白六氣致病的原因。凡遇到頭脹、胸悶、腹痛等症狀,就一概認為是痧症,濫用辛散開竅、破氣破血的藥物,導致氣血受損,邪氣仍然沒有去除。他們之所以能專治痧症,只是因為熟讀《玉衡》、《大全》等書,卻沒有深入研究聖賢經典中關於陰陽六氣的道理,只知道用某方治某病,而病症和病因千變萬化,似是而非的情況,就無法辨別了。

痧症的書籍始於近代,補充了古代醫書的不足,本來有濟世救人的功效,可惜沒有詳細闡述六氣的道理,以說明其病因,只稱為痧症,敘述症狀,列出許多名稱,學識淺薄的人難以仔細分辨,常常與其他雜病混淆。痧症是各種雜病中的一種,現在痧症的名目比其他雜病還多,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就像吳又可論述瘟疫,也沒有說明六氣變化的原因,混淆溫病和瘟疫,違背經旨,誤導後學。我在論述瘟疫的篇章中已經略微闡述過。

痧症的病因,實際上與瘟疫相似,因為邪氣鬱結,所以症狀變化多端,病情發展迅速。就像《內經》中說的「厲氣盛行,百姓容易暴斃」,都是因為六氣和污穢之氣引起的,所以夏秋季節比較多見,冬春季節較少,而且在同一地區,病症相似,也像瘟疫一樣會傳染。只是瘟疫是由膜原傳變,痧症的邪氣深淺不一,都是因為鬱結不通造成的,症狀不同,但都是疫邪。

治療痧症的大法就是疏通鬱結的邪氣,但如果不了解六氣致病的道理,就會誤把其他雜病當作痧症來治療,不分虛實,胡亂使用治療痧症的藥物,這樣就會造成傷害。古人寫書的目的是為了救人,但是讀者如果不能善於思考,反而會造成危害。孟子說:「過於相信書本,還不如不看書。」如果不能明白聖賢經典的道理,就容易被名稱迷惑,而看不清真相。行醫的人必須要小心謹慎,這不僅僅是針對痧症、瘟疫,其他疾病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