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6)
卷二 (6)
1. 藥治雜記
一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白話文:
一味藥材的使用,可以根據它的氣味、味道、顏色、形狀、質地、性質,或者它生長的季節、產生地點,來選擇適合治療某種疾病的偏性。因此能夠彌補缺失,糾正偏差,調節臟腑功能。深入探求它的道理,可以自己領悟出來。
一病各有所因,治病者必審其因而治之,所謂求其本也,如同一寒熱也,有外感之寒熱,有內傷之寒熱,有雜病之寒熱,其治法只有不同,時醫見《本草》有治寒熱之語,遂以治凡病之寒熱,非惟不效,而且有害。自宋以來往往蹈此病,皆《本草》不講之故耳。
白話文:
每種疾病都有各自的原因,治療疾病的人必須找出原因後再加以治療,這便是所謂「治標先治本」。以寒熱為例,有外感而得的寒熱,也有內傷而得的寒熱,還有由其他疾病引發的寒熱,它們的治療方法都不相同。現在的醫生看到《本草》中記載有治療寒熱的方法,便用來治療所有寒熱疾病,這不僅無效,而且還有害。自宋朝以來經常有人犯這樣的錯誤,都是因為《本草》沒有詳加說明的緣故。
《內經》云「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故目雖屬肝之竅,而白乃肺之精也。五行之中,火能舒光照物而不能鑑物,惟金之明乃能鑑物。時醫每治人之目疾,火以苦寒,虛以滋陰,而不知火能燭物金能鑑物之理,故所治多不效也。
白話文:
《內經》說:「五臟六腑的精華,都向上匯集到眼睛」,所以眼睛雖然屬於肝臟所管理,但眼睛的白色部分卻是肺臟精華的表現。五行當中,火能散發光芒照亮物體,但不能分辨物體,只有金屬的明亮才能分辨物體。現在的醫生在治療人的眼疾時,經常使用有苦味寒性的藥物,或者用滋陰的藥物,卻不知道火能照亮物體,金屬能分辨物體的道理,所以治療效果大多不佳。
凡物之生於天地間,氣性何如,則入於人身其奏效亦如之。蓋人者,得天地之和氣以生,其氣血之性肖乎天地,故以物性之偏者,投之而亦無不應者,余可類推。
白話文:
任何生物生長在天地之間,它的氣性和特性如何,那麼進入人體後所產生的作用也相同。因為人是由天地間和諧之氣孕育而生,人的氣血屬性與天地相類似,所以用偏性的物質來治療疾病,沒有不應驗的,其他的可以依此類推。
五味各有所屬,甘味屬土,然土實無味也,故《洪範》論五行之味,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皆即其物言之,惟於土則曰稼穡作甘,不指土而指土之所生者,可知土本無味也,無味即為淡,淡者,五味之所從出,即土之正味也,故味之淡者皆屬土。
白話文:
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歸屬:甜味歸屬土,但土本身其實沒有味道。因此,《洪範》討論五行的味道時,把潤澤下行歸為鹹味,炎熱上揚歸為苦味,彎曲變形歸為酸味,柔韌堅韌歸為辛味,這些都是根據具體物品來說的。只有在論述土味時,說是「稼穡作甘」,不是指土,而是指土所生長的東西,由此可見土本身沒有味道。沒有味道就是淡味,淡味是其他五味產生的根源,也就是土的本味。所以,味道中淡的都歸屬土。
凡藥之質輕而氣盛者,皆屬風藥,以風即天地之氣也,但風之中人各有經絡,而藥之受氣於天地亦各有專能,故所治各不同,於形質氣味細察而詳分之,必有一定之理也。
白話文:
所有藥物中性質輕盈、藥性強烈的,都屬於風藥。因為風就是天地間的氣體,但風進入人體後會通過不同的經絡,而藥物從天地中吸收的藥性也有各自的專長,所以它們治療的病症也不同。如果仔細觀察藥物的形態、氣味並進行詳細分類,一定能找出其中的規律。
人身有氣中之陽,有血中之陽。氣中之陽走而不守,血中之陽守而不走。凡藥之氣勝者,往往補氣中之陽;質勝者,往往補血中之陽,如附子暖血,肉桂暖氣,一定之理也。然氣之陽勝,則能動血;血之陽勝,則能益氣,又相因之理也。桂氣分藥也,而其驗則見於血,其義不曉然乎!
人之生理謂之仁,仁藏於心;物之生機在於實,故實亦謂之仁。凡草木之仁,皆能養心,以類相應也。
白話文:
人體中有些熱能屬於氣,有些熱能屬於血。氣中的熱能流動而不停留,血中的熱能積聚而不流動。所有的藥物,氣味濃烈的往往能補氣中的熱能;物質濃烈的往往能補血中的熱能,比如附子溫血,肉桂溫氣,這是肯定的道理。但是氣中的熱能旺盛,就能推動血液;血中的熱能旺盛,就能滋養氣,這又是相互作用的道理。肉桂是溫氣的藥材,但它的作用卻表現在血液上,這個道理你不明白嗎?
凡人邪氣鬱結,津液不行則為痰為飲,痰濃稠為火之所結,飲清稀為水之所停,故治痰則咸以降之,治飲則淡以利之。若投以重劑,反拒而不相人,醫者不可以不知也。
白話文:
當人的邪氣過盛鬱結於體內時,津液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形成痰和飲。痰比較濃稠,是因為火氣過盛造成的;飲比較清稀,是因為水氣滯留造成的。因此,治療痰時要使用鹹味藥物以瀉火降痰;治療飲時要使用淡味藥物以利水化飲。如果用藥過重,反而會導致痰飲淤堵,阻礙藥物的吸收。所以醫生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人身五行,金衰則為火所侮,有餘之火不能歸藏其宅,必犯肺與大腸,得清肅之氣以助之,則火不能傷而自歸其宅,不治火而火自退,從此本之治,醫之良法也。
白話文:
人體的五行中,金衰弱就會被火邪侵犯。過剩的火邪無法歸藏於它應在的位置(腎臟),必定侵犯肺和大腸。此時若得到清肅之氣幫助,就能讓火邪無法傷害身體,自己歸於腎臟。這樣就不需要直接治療火邪,它就會自行退去。這是從根本上治療,是醫學上的良方。
血在經絡之中,流行不息,故凡用行血補血之藥入湯劑者為多,入丸散者絕少,故古人治病,不但方不能苟,即法亦不可易也。
白話文:
血液在經絡中不斷運行,因此通常在湯劑中使用活血補血的藥物,而丸散劑型中使用的很少。因此,古代醫生在治療疾病時,不僅藥方不能隨便改動,連方法也不能隨便更改。
2. 地黃飲子
按中風有真中、類中之分,此治少陰氣厥之方,所謂類中風也,故全屬補腎之藥,庸醫不察,竟以之治一切中風之症,輕則永無愈期,甚則益其病而致死,醫家病家不悟,殊堪憫側!
白話文:
中風分為真中風和類中風,這裡的方劑是治療少陰氣絕的,屬於類中風。所以方中的藥物都是補腎藥。庸醫不瞭解,卻用這個方劑治療所有中風,輕則永遠無法痊癒,重則加重病情,導致死亡。真是令人痛惜!
3. 小續命湯
按續命〔湯〕為中風之主方,因症加減,變化由人,而總不能捨此以立法,後人不知此義,人自為說,流弊無窮,而中風一症遂十不愈一矣。
白話文:
《續命湯》是治療中風的主方,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可以加減藥物,變化由醫生決定。但是,醫生總不能拋棄這個主方而另立新方。後人不知道這個道理,自創各種說法,流弊很嚴重。結果導致中風這個病十個中只有一個能治癒。
4. 半夏附子
時醫以半夏、附子墜胎不用,乾薑亦疑其熱而罕用之。而不知附子補命門之火以舉胎,半夏和胃氣以安胎,乾薑暖土臟使胎易長,俗子不知。
白話文:
現在的醫生不使用半夏和附子來墮胎,也懷疑乾薑的溫熱性質,很少使用它。然而,他們不知道附子可以補充腎陽來提升胎位,半夏可以調理胃氣來安胎,乾薑可以溫暖脾胃讓胎兒容易生長。一般人不知道這些道理。
5. 生化湯
時醫相傳生化湯加減,治產後百病,若非由於停瘀而誤用之,則外邪反入於血室,中氣反因以受傷,危症蜂起矣,可不慎乎?
白話文:
現代醫學普遍傳承使用生化湯加減方,用來治療產後各種疾病。如果沒有因為血瘀而誤用這個方子,那麼外來的邪氣反而會進入血室,中氣反而會因此而受到損傷,就會引發一系列危症。所以,用這個方子可一定要謹慎啊!
6. 補中益氣湯
按東垣之方,一概以升提中氣為主,如果中氣下陷者最為合度,若氣高而喘則非升柴所宜,學者不可誤用也。
白話文:
按照東垣的處方,主要是提升中氣,如果屬於中氣下陷的情況是最適合的,但如果氣往上逆並且喘息不止,就不適合使用提升藥物如柴胡。學習的人不可誤用。
7. 歸脾湯
按補脾有二法,一補心以生脾血,一補腎以壯脾氣,此方乃心脾同治之法,補後天以生血,即所以調經。
白話文:
補脾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補心來生成脾臟所需的血液,二是通過補腎來增強脾臟的功能。這個方法是同時調理心和脾,通過滋補後天之本來促進血液生成,也就是用來調節月經。
8. 煎藥法則
湯劑每一兩,用水二甌為準,多則加少則減之,如劑多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也。凡煎藥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或瓦罐、砂鍋,洗淨封固,令小心看守,腦識火候不可太過不及,火用木炭為佳。其水須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湯等各宜。
白話文:
煎煮湯劑時,每一兩藥材使用兩碗水,藥材多則水量增加,藥材少則水量減少。如果藥材多而水少,則藥物的味道無法溶解出來;而藥材少而水多,則會耗損藥材的藥效。
煎藥時避免使用銅器或鐵器,最好使用銀器、瓦罐或砂鍋。煎藥器具要洗淨並蓋好,小心看守。掌握火候非常重要,不可過大或過小。使用木炭作為燃料較佳。
煎藥用水要使用新鮮、味道甘甜的乾淨水。湧泉水、井水或煮沸過的湯水都可以使用。
方若發汗藥,必用緊火,熱服;攻下藥亦用緊火煎熟,下硝黃(指芒硝、大黃)再煎,溫服;補中藥宜慢火,溫服;陰寒急病亦宜緊火急煎服之;又有陰寒煩躁及暑月伏陰在內者,宜水中浸冷服。
白話文:
-
發汗藥:用大火煮沸,趁熱服用。
-
攻下藥:用大火煮熟,加硝黃(芒硝、大黃)再煮,溫熱服用。
-
補中藥:用小火煮,溫熱服用。
-
陰寒疾病發作緊急時:用大火煮沸,立即服用。
-
陰寒煩躁或暑熱時身體內有虛寒:將藥浸泡在冷水中,服用。
9. 內經治法
按《內經》治病之法,針灸為本而佐之以貶石、熨浴、引導、按摩、酒醴等法,病各有宜,缺一不可,蓋服藥之功入腸胃而氣四達,未嘗不能行於臟腑經絡,若邪在筋骨肌肉之中,則屬有形,藥之氣味不能奏功也,故必用針灸等法,即從病之所在,調其血氣逐其風寒,為實而可據也。
白話文:
根據《黃帝內經》的治療方法,針灸是基礎,同時輔助推拿、敷貼、溫熱療法、導引、按摩和藥酒等方法。每種疾病都有適合的方法,缺一不可。因為服藥後藥物會進入腸胃,藥氣會分佈全身,也可能作用於臟腑和經絡。但是,如果邪氣存在於筋骨肌肉中,屬於有形之物,藥物的氣味無法發揮作用。因此,必須使用針灸等方法,直接針對病竈所在,調節氣血,驅散風寒,因為這些方法具有實質性,可以具體操作。
況即以服論,止用湯劑亦不能盡病,蓋湯者,蕩也,其行速,其質輕,其力易過而不留,惟病在營衛腸胃者,其效更速,其餘諸病有宜丸宜散宜膏者,必醫者預備,以待一時急用,視其病之所在而委曲施治,則病無遁形,故天下無難治之病,而所投輒有神效,扁鵲、倉公所謂禁方者是也。若今之醫,只以一煎方為治,惟病後調理則用滋補丸散,盡廢聖人之良法,即使用藥不誤。
白話文:
即使只討論服藥,只使用湯劑也不能治好所有疾病。因為湯劑是具有清熱散結作用的,它的藥效發揮得快,但效果容易過於強烈而不持久。只有表皮層、腸胃等病症,湯劑的效果才比較快。其他疾病有的適合服丸藥,有的適合散藥,有的適合膏藥。醫生必須提前準備好,以應對一時急用。根據疾病的部位靈活施治,那麼疾病就無處遁形。所以這世上沒有難治的病,而對症施藥就能收到神奇的效果,這就是扁鵲、倉公所說的「禁方」的道理。像現在的醫生,只使用一種煎劑方來治病,只有在疾病後期才會用滋補丸散調理身體。他們完全放棄了聖人傳授的良方,即使藥物使用得當,也會事倍功半。
而與病不相入,則終難取效,故扁鵲云「人之所患,患病多;醫之所患,患道少」。近日病變愈多而醫之之道愈少,此痼疾之所以日多也!
白話文:
如果治療方法與疾病脫節,治療效果就難以顯著。因此扁鵲說:「人所擔心的,主要是疾病;而醫生所擔心的,反而是醫術不夠。」近年來疾病越來越多,而醫治疾病的有效方法卻越來越少,這就是慢性病日益增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