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一 (14)
卷一 (14)
1. 失音有二
一曰舌瘖,乃中風舌不轉運之類是也;一曰喉瘖,乃勞嗽失音之類是也,蓋舌瘖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咽音聲則如故也;喉瘖但喉中聲嘶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唐慧琳《藏經音義》云「瘖者,寂然而無聲;瘂者,有聲而無說,舌不轉也」。其療治之法,詳於各書中,當細閱之。
白話文:
失音分兩種:一種是舌瘖,屬於中風導致舌頭不能轉動的類型;一種是喉瘖,屬於勞累咳嗽導致失聲的類型。舌瘖只是舌頭無法靈活轉動說話,但喉嚨發聲功能正常;喉瘖則是喉嚨聲音嘶啞,但舌頭轉動說話的功能卻不受影響。唐慧琳在《藏經音義》中說:「瘖是指完全沒有聲音;瘂是有聲音卻說不出話,舌頭不能轉動。」 詳細的治療方法,各醫書都有記載,應仔細研讀。
2. 鼠瘻
吳鶴皋云「鼠瘻,寒氣陷脈為屢,其形如鼠也,為病令人寒熱」。余按《靈素·寒熱篇》云「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張〔景岳〕注云「瘰癧者,其狀累然而歷貫上下也,故於頸腋之間皆能有之,因其形如鼠穴,塞其一復穿其一,故名之為鼠瘻。蓋寒熱之毒留於經脈,所以聯絡不止。
一曰結核。連續者為瘰癧,形長如蜆蛤者為馬刀。」朱震亨曰:「瘰癧不作寒熱者可生,稍久轉為潮熱者危是也」。《淮南·說山》訓貍頭愈鼠〔瘻〕,雞頭已〔鼠〕瘻。《說文》:鼠,漏創也。瘻,腫也,一曰久創。」知是二字俱漏瘡之謂。蓋其狀累然,未潰者為瘰癧,已潰而膿不止者為鼠瘻。
白話文:
鼠瘻是因為寒氣入侵經脈,久久不散而形成的病症,外觀像老鼠一樣。患病的人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 古籍記載,頸部和腋下出現寒熱腫塊,都是因為寒熱之邪滯留在經脈中而引起的鼠瘻。 這種腫塊連綿不斷,有的像老鼠洞一樣,一個接著一個。有的腫塊呈條狀,長長的像蛤蜊殼,稱為馬刀。 如果腫塊沒有寒熱症狀,尚可治愈;但若出現潮熱,則病情危急。 「鼠瘻」這個名稱,指的是久久不愈的廔管,腫脹且有膿液不斷流出。 未潰爛的腫塊稱為瘰癧,潰爛後膿液不止的則稱為鼠瘻。
3. 帶下瘕聚
吳鶴皋云:「帶下,白赤帶下也。瘕聚,氣痛不常之名」。馬元臺云:「瘕聚者,乃積聚也」。《大奇論》曰「三陽急為瘕」。按後世有八瘕者,亦因七疝之名而遂有八瘕名目,即蛇瘕、脂瘕、青瘕、黃瘕、燥瘕、血瘕、狐瘕、鱉瘕是。《內經》無之。張志聰云:「瘕者,假血液而時下汁沫;聚者,氣逆滯而為積聚也」。
高士宗云「帶下,濕濁下淫也。瘕聚血液內瘀也」。
余按赤白帶下,昉見於《病源》,而古所謂帶下,乃腰帶以下之義,疾繫於月經者,總稱帶下。《史記》扁鵲為帶下醫。《金匱》有帶下三十六病之目,可以見也。虞庶注《二十九難》云:「瘕者,謂假於物形是也。」
白話文:
帶下是指白帶或紅帶,瘕聚則是指腹部脹痛且疼痛部位不固定的疾病。古人將瘕聚視為腹部積聚的病症,也有人認為它是三陽經氣急聚引起的。後世更衍生出八種瘕聚,名稱源於七疝,分別是蛇瘕、脂瘕、青瘕、黃瘕、燥瘕、血瘕、狐瘕、鱉瘕,但這些在《內經》中並未記載。有人認為瘕是血液異常,排出汁液,聚則是氣逆滯塞形成的積聚。
也有人認為帶下是濕濁下注,而瘕聚是血液瘀滯在體內。
總之,赤白帶下在《病源》中已有記載,古代所指的帶下泛指腰部以下的疾病,尤其與月經相關的疾病都稱為帶下。《史記》記載扁鵲專治帶下,《金匱要略》更列出了三十六種帶下病症。至於瘕,則是指借由外物形狀來命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