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4)
卷二 (4)
1. 論標本六氣之化由吾身陰陽之所感
百病之生,總不出於六氣之化。如感風寒暑濕燥火而為病者,病天之六氣也。病在吾身而吾身中又有六氣之化,如中風,天之陽邪也,病吾身之肌表,則為發熱咳嗽;在筋骨則為痛痹拘攣;在腸胃則為下痢飧泄,或為燥結閉癃,或直中於內,則為霍亂嘔逆,或為厥冷陰寒,此表裡陰陽之氣化也。
白話文:
所有疾病的產生,都不會超出六氣的變化所致。例如因為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的影響而生病,就是受到天地六氣的影響。疾病產生在我們的身體上,而我們的身體中也有六氣的變化,比如中風,這是天地間的陽邪,在我們的身體表面表現為發燒咳嗽;在筋骨表現為疼痛、麻痺和攣縮;在腸胃表現為腹瀉和消化不良,或者為燥結便祕,或者直接內侵到內部,則為霍亂嘔吐,或者為陽氣衰弱、陰氣過盛,這是表裡陰陽之氣的變化。
如或感吾身之陽熱,則為病熱;感吾身之陰寒,則為病寒;感吾身之水濕,則為痰喘;感吾身之燥氣,則為便難。如中於腑,則暴僕而卒不知人;中於臟,舌即難言而口唾涎沫。又如傷寒,天之陰邪也,或中於陰或中於陽,有中於陽而反病寒者,有中於陰而反病熱者,是吾身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標本陰陽之氣化也。
白話文:
如果你感覺身體發熱,那就是熱病;感覺身體發冷,那就是寒病;感覺身體潮濕,那就是痰喘;感覺身體乾燥,那就是便祕。如果病症在於腑部,很快就會昏倒,甚至神智不清;如果病症在於臟部,就會說不出話,而且嘴角會流口水。另外,比如傷寒這種病,是天地間的陰寒邪氣造成的,可能會侵入陽氣或陰氣,有的人陽氣被侵入卻表現出寒病的症狀,有的人陰氣被侵入卻表現出熱病的症狀,這是因為我們身體裡的陰氣中含有陽氣,陽氣中含有陰氣,它們相互轉化,影響身體整體的陰陽平衡。
如感吾身中之水濕,則為青龍〔湯〕、五苓〔散〕之症;如感吾身中之燥熱,又宜於白虎〔湯〕、承氣〔湯〕諸湯,此止受天之一邪,而吾身中有表裡、陰陽變化之不同也。又如夏月之病,有手足厥冷而成薑桂參附之症者,蓋夏月之陽氣盡發越於外而裡氣本虛,受天之風暑而反變為陰寒,皆吾身之氣化非暑月之有傷寒也。
白話文:
如果感覺身體內有水濕,就屬於青龍湯、五苓散的治療範圍;如果感覺身體內有燥熱,就適合白虎湯、承氣湯等湯劑。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會受到外界的單一邪氣影響,導致身體內部出現不同的表裡、陰陽變化。
此外,比如在夏季,有人會出現手腳冰冷,適合服用薑桂參附類藥物的症狀。這是因為夏季陽氣旺盛,外發明顯,而身體內部本來就虛弱,受到外界的風暑之邪反倒變成了陰寒。這些都是我們身體氣血化生的變化,而不是因為暑熱而導致受寒。
是以神巧之士,知標本之病生,則知有標本之氣化,知標本之氣化,則能用標本之治法矣,故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順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逆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從者,以熱治熱,以寒治寒。
白話文:
因此,善於醫術的人,通曉表證和本證疾病的產生,就能瞭解表證和本證的氣化變化,瞭解表證和本證的氣化變化,就能運用表證和本證的治療方法。所以,能準確地使用表證和本證的療法,清楚地明白順應和逆反,根據情況正確用藥,這就是所謂的順逆療法。逆,就是寒治熱,熱治寒;從,就是熱治熱,寒治寒。
如陰陽寒熱之中,又有病熱而反寒者,如厥深熱亦深之類是也;又有病寒而反熱者,如揭去衣被欲入水中,此孤陽外脫,急救以參附之症,粗工不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白話文:
在陰陽寒熱之中,還有一些病人雖然發燒,但手腳卻很冷,比如厥陰發熱,熱度很高,但手腳冰冷。還有一些病人雖然發冷,但身體裡面卻很熱,比如突然揭開被子,想跳進水中,這是因為陽氣過度外散,需要緊急用人參和附子來搶救。一些沒有經驗的醫生會說,病還沒好,寒症又復發了,這是「同氣異形,迷診亂經」的後果。
2. 傷寒命名
仲祖傷寒名書之旨,昔人謂六淫之氣;寒為首,太陽為寒水之經,十二經之首,寒傷太陽寒水之經,故名傷寒。按此而論仍未知傷寒名書之本旨也。余謂讀《傷寒論》當求其所以立法之意,所以命名之意,不審其論之何以名傷寒,則何怪人視傷寒書為治傷寒而立論也,而不知傷寒書為萬病統領而立論也。
白話文:
仲景的《傷寒論》這部名著的目的,過去的人認為是因為六種致病因素中,寒邪排在首位,太陽經是寒水之經,十二經脈的首領,寒邪會傷害太陽經的寒水,所以將其命名為傷寒。依照這樣的說法,還是不知道《傷寒論》名著的本意。我認為,研讀《傷寒論》應該探求它立法制定時的原理,以及命名的意義。如果不明白這部論著為何命名為傷寒,那麼只能怪人們把《傷寒論》當作專門論述傷寒的著作,而不知道它其實是統治百病的論著。
凡病之為風為寒為溫為熱為濕溫者,古皆謂之傷寒,乃人知風與寒為《傷寒論》中病,而於溫與熱,謂不可用《傷寒論》中方,其意若曰方既出於《傷寒論》,自是治寒方,必非治溫法,豈有治溫而用治寒方者,於是一遇溫熱病無不力闢傷寒方,更無人知溫熱之病本隸於《傷寒論》中,而溫熱之方,並不在《傷寒論》外者,仲景《傷寒論》自序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則欲讀《傷寒論》必先於《素問》求之。《素問》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白話文:
所有由風、寒、溫、熱、濕溫引起的疾病,古時候都稱之為傷寒。人們只知道風邪和寒邪是《傷寒論》中的病因,而溫熱病則認為不能用《傷寒論》中的方劑。他們的看法是,既然方劑出自《傷寒論》,自然就是治療寒邪的方劑,肯定不是治療溫熱病的方法,怎麼會用治療寒邪的方劑來治療溫熱病呢?因此,一旦遇到溫熱病,就毫無例外地排斥《傷寒論》的方劑。更沒有人知道溫熱病本屬於《傷寒論》,而溫熱病的方劑也不在《傷寒論》之外。仲景在《傷寒論》自序中說:「撰寫時參考了《素問》九卷和《八十一難》」,所以想要讀懂《傷寒論》,必須先在《素問》中尋找依據。《素問》中說:「熱性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
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又《難經·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答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傷寒者病之總名也,下五者病之分證也。傷寒為綱,其目則五,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明說傷寒有五種焉。
白話文:
此外,傷寒演變成溫症的,在夏至日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日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
而且《難經‧五十八難》記載:「傷寒有多少種?」回答說:「傷寒有五種,其中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和溫病。」傷寒是一個總稱,後面的五種是傷寒的分支。傷寒是整體,它有五種類型,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說明傷寒有五種。
病既來自傷寒,是當從病之來路上立論,論即從病之來路上命名,故仲景《傷寒論》之傷寒字,即《難經》傷寒有五之傷寒字,非二曰傷寒之傷寒字也,學者知命名之意,是傷寒書乃治雜病之統書也,非專治傷寒之一種書也,是為得矣。
白話文:
既然疾病是從傷寒來的,那麼就應該根據疾病的發病途徑來進行理論分析。分析疾病時,從其發生的途徑命名疾病,因此,仲景《傷寒論》中的「傷寒」指的與《難經》中「傷寒有五」中的「傷寒」是同一個意思,而不是「兩日便瘥」的傷寒。學者瞭解命名疾病的用意,就會明白《傷寒論》不僅是治療傷寒的專書,更是治療各種疾病的總綱,這纔是正確的理解。
3. 聖經賢論
《本草》、《靈素》聖經也,《傷寒要略》賢論也。賢論猶儒者之之《四書》,聖經猶儒者之本經。奈千古以來,天下之醫只求方技以行術,不求經旨以論病,仲祖序云「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者是也。夫《傷寒論》雖論傷寒,而經脈臟腑、陰陽交會之理,凡病皆然,故內科、外科、兒科、女科皆當讀傷寒書也。
白話文:
《本草》、《靈素》就像聖經一樣神聖,《傷寒要略》是優秀的論著。優秀的論著就像儒家的《四書》,神聖的著作就像儒家的經典。可悲的是,千百年來,天下的醫生只追求醫術以謀生,不探求經文要旨來論治疾病。仲祖的序文說:「不思考經文要旨以拓展自己的知識,只承襲家傳技法,固守舊規,舉世昏迷,無人能覺悟。」《傷寒論》雖然專門論述傷寒,但是經脈臟腑、陰陽交會的道理,各種疾病都適用,所以內科、外科、兒科、婦科都應該研讀傷寒之書。
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傷寒》者,不可以為醫,經云「非其人勿授」,論云「傳與賢人」,甚哉!人之不易得也。
白話文:
不懂得儒家經典《四書》的人,不能稱作儒家學者。不懂得《傷寒論》的人,不能稱作醫師。經書上說:「不是適當的人選,不要傳授」,《論語》也說:「(知識)傳授給有德有才的人」。由此可見,真正有資格傳承知識的人是多麼難得啊!
4. 山中宰相
按古稱醫士為山中宰相,謂能燮理陰陽,調和氣味,操生殺之柄耳。《記》云「醫不三代,不服其藥」,許學士曰「謂能讀三代之書」。予以為世代相傳,又能讀書好學,猶簪纓世胄士之子而恆為士也,若僅守遺方以為世傳,何異按圖索驥。
白話文:
古時稱呼醫生為「山中宰相」,這是比喻他們能運用陰陽理論,調和氣味,掌握生死之權。
《黃帝內經》裡說:「不學習三代醫書就不會服藥」,許學士說這是指「能讀三代的書」。
我認為,世代相傳的醫生,能認真讀書學習,就像世代官宦家庭的孩子還能考取功名一樣。如果僅僅守著祖先留下的藥方,認為是祖傳祕方,那和死記硬背而不求甚解有什麼區別呢?
夫大有四時之氣,地有五方之異,人之百病變幻多端,即如傷寒一症有三百九十七法,可膠執遺方能通變時疾乎!趙括徒讀父書,尚至喪師敗績,況無遺書可讀乎!守祖父之業而不好學者,可方草廬諸葛乎?伊川先生曰:「醫不讀書,縱成倉扁終為技術之流,非士君子也。」盧不遠先生曰:「當三複斯語」。
白話文:
宇宙中存在著四季變化,地球上有不同的方位,人體的疾病變化多端。就像傷寒這一疾病,就有三百九十七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使用固定的古方就能適應不同的疾病嗎?趙括只讀了父親的兵書,結果導致喪師敗績,何況沒有可以閱讀的古方呢?只固守著祖傳技藝而不肯學習的人,能和草廬中的諸葛亮相比嗎?伊川先生說:「一名醫生如果不好好讀書,即使醫術高超,也只能成為技術人員,稱不上是君子。」盧不遠先生說:「這句話值得好好讀三遍。」
5. 論《醫宗必讀》
明李士材先生聽著醫書數種內有《醫宗必讀》一書,固已膾炙人口矣,然余竊有議焉,夫必讀書,軒岐之書也,越入、仲景之書也,下此而《脈經》、《千金》、《外臺》以及近代諸名家書,雖不能盡讀或取其十之六七或取其十之三四,不可不讀矣。苟守長沙博聞強識之訓,以探本窮源,則是書又為淺醫畫限之書矣,改其名曰「不必讀」其庶幾乎?
白話文:
明朝的李士材先生查閱過好幾本醫書,其中有一本《醫宗必讀》,已經廣為流傳了。但是我私下有些意見,什麼纔算是必讀書呢?軒岐的著作、越人的著作、仲景的著作,這些纔是必讀的。往下還有《脈經》、《千金方》、《外臺祕要》以及近代名家的著作,雖然不能全部讀完,但是至少要讀其中的六七成或三四成,不能不讀。如果死守著長沙(李士材)博覽強記的教訓,只鑽研醫學的根本,那麼《醫宗必讀》這本書就成了限制淺薄醫生的書了。不如改名叫「不必讀」,這樣豈不是更好嗎?
6. 四大家辨
李士材《讀四大家論》一篇,本自王節齋大意,謂三子補仲景之未備,而與仲景並峙也。然仲景醫中神聖,德備四時,三子則伯夷、伊尹、柳下惠而已,試觀《玉函金匱》方中黃芩、白虎已開河間之先也;建中、理中已開東垣之先;復脈、黃連阿膠已開丹溪之先也,然則謂三子得仲景之一德,而引伸條暢之則可,謂三子補仲景之未備,則未確也。
白話文:
李士材的《讀四大家論》,源自王節齋的大意,認為三位醫家彌補了張仲景醫學理論的不足,與張仲景齊名。
然而,張仲景是醫學聖人,德行貫通四季,而三位醫家則是伯夷、伊尹、柳下惠這樣的賢人。只要比較《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方劑,就會發現:
- 黃芩、白虎湯已經為河北醫家李東垣開了先河;
- 建中湯、理中湯已經為東垣醫家張元素開了先河;
- 復脈湯、黃連阿膠湯已經為丹溪醫家朱震亨開了先河。
因此,說三位醫家繼承了張仲景的某一德行並加以發揚光大是可以的;但說他們彌補了張仲景的不足,並不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