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2)

1. 辨脾胃升降

余嘗考治脾胃,莫詳於東垣,求東垣治脾胃之法,莫精幹升降,夫升降之法易知,而升降之理難明,其在經曰:「脾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蓋脾主生化,其用在於無形,其屬土地,氣主上騰,然後能載物,故健行而不息,是脾之宜升也明矣。胃者,水穀之海,容受糟粕,其主納,納則貴下行,譬如水之性,莫不就下,是胃之宜降也又明矣。故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夫清氣何?蓋指脾氣而言,不然何以在下則飧泄也。其濁氣何?蓋指胃氣而言,不然何以在上則䐜脹也,是非可為脾升胃降之一確證乎,由此而推,如仲聖所立青龍〔湯〕、越婢〔湯〕等方,即謂之升脾之清氣也可;其所立三承氣(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諸方,即謂之降胃之濁氣也無不可。觸類引伸,理原一貫,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考東垣所著,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各方,其論雖詳於治脾,略於治胃,而其意則一臟一腑,升降各有主治,顯然不可混者,其與先聖之理,又何嘗相悖,而後先輝映,足以發明千古,良可師也。苟其顛倒錯施,俾升降失宜,則脾胃傷,脾胃傷,則出納之機失其常度,而後天之生氣已息,鮮不夭札生民者已。余偶讀東垣書,詳究脾胃以辨其升降之理如此。

白話文:

我研究治療脾胃的方法,沒有比李東垣更詳盡的了。探究李東垣治療脾胃的辦法,最精妙的就是脾胃的升降。升降的技巧容易理解,但升降的道理卻難以闡明。經書上說:「脾胃是人體的倉庫,五種味道都由此產生。」說明脾主生化,作用無形,屬土,氣性向上,才能承載萬物,所以脾氣運行不息,這就是脾宜升的道理。胃是水谷的海洋,容納糟粕,主要功能是容納,容納就要向下運行,如同水的特性,總是向下流動,這就是胃宜降的道理。

所以經書又說:「清氣向下,則產生飧泄(消化不良);濁氣向上,則產生脹滿。」什麼是清氣呢?指的是脾氣,不然為何清氣向下會導致飧泄?什麼是濁氣呢?指的是胃氣,不然為何濁氣向上會導致脹滿?這不正可以作為脾升胃降的確切證據嗎?由此推論,像仲景(張仲景)所創立的青龍湯、越婢湯等方劑,就是提升脾的清氣;他所創立的三承氣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方劑,就是下降胃的濁氣。觸類旁通,道理貫通一致,古代聖人和現代聖人,他們的見解是一致的。

研究李東垣的著作,例如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方劑,雖然他的論述詳盡於治療脾,略於治療胃,但其用意是一臟一腑,升降各有主治,顯然不能混淆。這與古代聖人的道理並無矛盾,古今醫家相互輝映,足以闡明千古醫理,非常值得學習。如果顛倒錯用,使升降失宜,就會傷及脾胃。脾胃受損,則出納功能就會失去常態,後天之氣就會衰竭,很少有不夭折的。我偶然讀到李東垣的書,仔細研究脾胃,明白了脾胃升降的道理,如同以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