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中風

《傷寒論》中風,乃是傷寒中之一證,宋以後呼為傷風者是也。而《金匱》中風,乃《靈素》所謂偏枯。後世中風之稱仿於此。夫《傷寒論》、《金匱》原是一書,而同成仲祖之手,理宜無以一中風之名,互稱兩種之病,然《魏志》注引《曹瞞傳》云:「魏太祖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

白話文:

《傷寒論》中的「中風」,是傷寒的一種證狀,宋朝以後的人稱之為「傷風」。而《金匱要略》中的「中風」,則是指《靈樞經》中提到的「偏枯」。後世「中風」一詞的稱呼,就是仿照《金匱要略》的說法。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原本是一本書,都是由成無己所著,理論上不應該用同一個「中風」的名稱,指稱兩種不同的疾病。然而,《三國志·魏志》引述《曹瞞傳》記載:「魏太祖(曹操)臉部肌肉鬆弛,嘴角歪斜,叔父感到奇怪,問他原因。曹操說:『突然吹了惡風。』叔父就去告訴華陀。」

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瘥乎?』太祖曰:『初不中風』」。魏武與仲景氏同漢末人,知當時有此語。又按後漢朱浮與彭寵書,伯通獨中風狂走,此以狂為中風。後世狂風、心風等之稱,蓋有所由,均之東漢,語所指遞殊,不可不知也。若夫後世紫白癜風、落架風、食迷風之類,風字竟不可窮詰焉。

白話文:

嵩很驚訝,叫喚太祖,但太祖的言行舉止跟以前一樣。嵩問道:「叔父說您中風已經好了嗎?」太祖說:「我根本沒有中風。」魏武(曹操)和仲景氏(張仲景)同是東漢末年的人,知道當時就有這樣的說法。再查後漢時代朱浮寫給彭寵的信,提到伯通獨自中風發瘋。可見當時所謂「中風」是指發瘋。後世所說的狂風、心風等,大概就是由此而來。但從東漢開始,這些名稱的含義逐漸不同,需要了解。至於後世出現的紫白癜風、落架風、食迷風等名詞,其「風」字的涵義更加複雜,難以窮盡。

蓋風善行而數變,凡病變動移易不定者,以風呼之也耶。錄以徯識者。

2. 以心治心

嘗讀養生書,每以一心療萬病,蓋謂心病則身病,七情俱忘,六窗俱閉(眼耳鼻舌心意)元氣渾淪,百脈皆暢,又何病焉。推之治一切心病藥所不及者,亦宜設法以心治心,弓影蛇杯,解鈴繫鈴,此固在慧心人與物推移,無法之法,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也。

白話文:

我曾經讀過養生書籍,上面都說,用一顆心就可以治療所有的疾病。這是因為,心靈生病,身體就會生病。如果能忘掉各種情緒,封閉六扇窗戶(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心靈和思想),那麼原來的能量就會活躍,所有經脈都會暢通。既然如此,還會有什麼疾病呢?推而廣之,治療任何藥物都無法治癒的心靈疾病,也應該設法用自己的心靈來治療。用弓箭的影子射擊蛇,用解鈴的人去系鈴。這些方法只適合那些有智慧的人根據事物變化來靈活運用,是一種無規律的法則,可以意會,卻難以言傳。

3. 勞症不同

古人所謂虛勞,皆純虛無陽之症,其脈極虛芤遲,故用桂枝及建中等湯,與近日之陰虛火旺,吐血咳嗽而脈數者正相反,誤治必斃。近日吐血咳嗽之病,乃是血症,有似虛勞其實非虛勞症也。

白話文:

古人所說的虛勞,都是純粹虛弱無陽的病症。患者的脈搏極其虛弱、浮大而且緩慢,所以使用桂枝湯和建中湯等溫補藥物。這與近年來的陰虛火旺、吐血咳嗽但脈搏快速的病症完全相反。誤治的話,肯定會導致患者死亡。近年來吐血咳嗽的病症,實際上是「血癥」,雖然症狀類似虛勞,但實際上不是虛勞症。

4. 《傷寒雜病論》論

按仲祖自序言,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則傷寒、雜病未嘗分為兩書也,凡條中不貫傷寒者,即與雜病同義,如太陽之頭項強痛;陽明之胃實;少陽之口苦、咽乾、目眩;大陰之腹滿、吐利;少陰之欲寐;厥陰之消渴、氣上撞心等症,是六經之為病,不是六經之傷寒,乃六經分司諸病之提綱,非專為傷寒一症立法也。

白話文:

根據仲祖的序言,《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因此傷寒和雜病並沒有分開成兩本書。凡是條文中沒有標明傷寒的,都與雜病同義。例如:太陽經出現頭項僵硬疼痛;陽明經出現胃脹滿;少陽經出現口苦、咽喉乾渴、頭暈;大陰經出現腹脹、嘔吐腹瀉;少陰經出現昏昏欲睡;厥陰經出現口渴、氣上衝心等症狀,這些都是六經出現疾病的表現,不是六經的傷寒,而是六經分管的各種疾病的綱領,並不是專門針對傷寒這一疾病設定的治療法則。

觀五經提綱,皆指內症,惟太陽提綱為寒邪傷表立,因太陽主表,其提綱為外感立法,故叔和將仲祖之合篇全屬傷寒,不知仲祖已自明其書不獨為傷寒設,所以太陽篇中先將諸病線索,逐條提清,比他經更詳也。其曰太陽病或已發熱、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是傷寒另有提綱矣,此不特為太陽傷寒之提綱,即六經總綱。

白話文:

《內經》的五經提綱,都屬於內科疾病。只有《太陽篇》的提綱是針對寒邪侵襲表層而制定的。因為太陽經主管表層,所以它的提綱是外感病的治療原則。因此,叔和把仲祖的《太陽篇》和《傷寒論》合在一起,全部歸屬於傷寒。但他不知道,仲祖已經明確說明,他的著作並不只針對傷寒而設。因此,《太陽篇》開篇先將各種疾病的症狀條理清晰地列出,比其他經絡的篇章更加詳細。其中提到的「太陽病,或已經發熱,或尚未發熱,但一定會惡寒、身體疼痛、噁心嘔吐,脈搏陰陽並緊」的,稱之為傷寒。這段文字是專門針對傷寒的提綱,不只是太陽經傷寒的提綱,也是六經的總綱。

觀仲祖獨於太陽篇別其名曰傷寒、曰中風、曰中暑、曰溫病、曰濕痹,而他經不復分者,則一隅之中可以尋其一貫之理也。其他結胸、臟結、陽結、陰結、瘀熱發黃、熱入血室、譫語如狂等症,或因傷寒或非傷寒,紛壇雜沓之中,正可思傷寒雜病合編之旨矣。

白話文:

觀仲祖在「太陽篇」中,獨自將疾病分為傷寒、中風、中暑、溫病、濕痹等類別,其他經脈不再細分。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在同一個範圍內探尋疾病的貫通原理。其他如結胸、臟結、陽結、陰結、瘀熱發黃、熱入血室、譫語如狂等症狀,有的可能是因為傷寒引起的,有的則不是。在這些錯綜複雜的症狀中,正可以體會到「傷寒雜病合編」的用意。

蓋傷寒之外,皆雜病,病不脫六經,故立六經而分司之,傷寒之中最多雜病,內外夾雜,虛實互呈,故將傷寒雜病而合參之,此握要法也,學者於傷寒書熟讀而詳玩之,可知其精妙矣。

白話文:

除了傷寒之外,其他都是雜病。而這些雜病無法脫離六經的範疇,因此根據六經的理論來分類和治療。在傷寒病中,雜病最多,內外病邪交雜,虛證和實證同時出現,所以將傷寒和雜病結合起來辨證論治,這是一個掌握要點的方法。對於學習醫學的人來說,對於傷寒論要反覆熟讀和仔細研習,才能明白它的精妙之處。

5. 膀胱所藏之津液隨太陽之氣運行於膚表,猶司天之應泉下天氣之下連於水論

經云「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此言膀胱之津水隨太陽之氣運行於膚皮,潤澤於皮毛,如水道不行,則毛腠夭焦矣。《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謂膀胱所藏之津液,隨太陽〔氣〕化而出行於膚表,非溲溺也,故太陽氣有所阻,則水亦結於胸脅矣。至於小便通利,乃三焦之氣化,三焦主決瀆之官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上說:「身體虛弱、氣息微弱的人,是因為水液運行不暢,導致身體氣血衰弱。」這句話的意思是,膀胱中的津液隨太陽之氣在皮膚表面運行,滋潤皮膚和毛髮。如果水液運行不暢,皮膚和毛孔就會枯萎。

《靈蘭祕典》中說:「膀胱是人體的水道總樞,津液儲藏在其中,氣血化生後才能排出。」這句話是指膀胱儲藏的津液,隨著太陽之氣的化生而運行到皮膚表面,而不是變成小便排出體外。因此,如果太陽之氣受阻,水液也會停滯在胸腔和脅肋。

至於小便通暢,則是三焦之氣化作用的結果,三焦是人體負責疏通水道和排泄的器官。

又《靈樞·口問篇》曰「液者所以灌濡空竅者也,故液竭則精不灌,則目無見,補天柱經挾頸。」此言膀胱之津液上濡空竅,若液竭於上,則目無所見,故補太陽經之天柱於挾頸間。由此推之,則太陽之應司天在泉,如天氣之下連於水義可知矣。

白話文:

《靈樞經·口問篇》說:「人體的津液是用來滋潤空腔的,所以津液耗盡,精血就不會得到滋養,就會導致眼睛失明。因此,需要補益太陽經的天柱穴,它位於頸部。」根據這段話,可以推論出太陽經所主控的天部在湧泉穴,就像天上的天氣與地上的水相連一樣,這是一個可以理解的道理。

6. 太陽之氣苦天道之運行於地外而復出入於地中論

《五運行大論》曰「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地為人之下,在太虛之中,大氣舉之也」。此言地居天之中,而天道運行於地之外,日隨天道環轉,故有晝夜之開闔晦明。

白話文:

《五運行大論》中記載:「天空顯示著天象,地面形成各種形體,星辰運行在天空中,五行分佈在地面上。地面承載著各種生物的形體。天空是排列著各種星宿來回應天體的精氣。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周圍有浩瀚的空間,大氣層託舉著地球。」

這段話的意思是:地球處於廣闊無垠的宇宙中,而天體運行在宇宙之外。太陽隨著天體的運行而轉動,因此產生了晝夜交替和陰晴圓缺的變化。

又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天氣主司天在泉,運行於五運之外,而復通於地之中,是以有寒暑往來,行生長收藏之令。夫五臟者,地之五行也,地之五行,化生人之五臟,三陰之氣,五臟之所生也,是以三陽在外,三陰在內。太陽之氣外行於三陽,內行於三陰。

白話文:

又有人說:天空降下的天氣,氣流散佈於地面,而地面的氣則向上升騰,氣勢升騰於天空,因此乾燥的天氣過於強盛,地面就會變得乾硬;炎熱的天氣過於強盛,地面就會變得炎熱;颳風的天氣過於強盛,地面就會搖晃;潮濕的天氣過於強盛,地面就會變成泥地;寒冷的天氣過於強盛,地面就會裂開;大火的天氣過於強盛,地面就會變得堅固,天氣主宰著天地的泉水,運行於五運之外,又與地中相通,因此會有寒暑交替,執行生長收藏的命令。人的五臟,就是地上的五行,地上的五行,化生出人的五臟,三陰的氣,是五臟所生成的,因此三陽在外面,三陰在裡面。太陽之氣在外面運行於三陽經,在裡面運行於三陰經。

又《靈樞經》云:「太陽主外,太陰主內」。五臟三陰之氣,在太陰所主之地中。朱夫子曰「天之形雖包於地之外,而其氣常行於地之中」,其論是矣。

白話文:

此外,《靈樞經》上說:「太陽經主宰身體外側,太陰經主宰身體內部」。五臟三陰的氣血運行在太陰經所支配的區域內。朱熹說「天體雖然包圍著地球,但它的氣運行在於地球之中」,他的論述是正確的。

7. 太陽應天道而運行於三陰三陽之外論

經云「太陽者,巨陽也」。為諸陽主氣,言陽氣咸歸於太陽也,故太陽應天道之居高衛外。夫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因而上者,天體居高而在上,衛外者,環繞於地之外,而太陽氣亦如之。《著至教》云:「三陽,天為業。」三陽者,太陽也,謂太陽之功業,猶天也,故五臟六腑之腧,皆歸於太陽。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太陽,就是巨陽。」是所有陽氣的主宰,因為所有陽氣都歸屬於太陽,所以太陽對應於天道的特質:居高而守衛外部。陽氣自然往上,而守衛外部,陽氣往上,因為天體居高在上,守衛外部,因為天體環繞在地球之外,太陽之氣也如此。《著至教》說:「三陽,以天為職責。」三陽指太陽,意思是太陽的職責就像天一樣,因此五臟六腑的穴位,都歸屬於太陽。

通體之內,太陽在膚表之第一層,六氣在皮腠之第二層,故《傷寒論》中有通體之太陽,有分部之太陽。通體之太陽,猶天;分部之太陽,猶日。所謂陽氣者,若天與日之義,又肺氣合太陽於皮毛,肺屬乾金而主天,心氣為陽中之太陽,心合君火而主日,則太陽天日之義益明矣。夫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

白話文:

在人體最外層,太陽能量分佈於皮膚表面,六種基本病邪分佈於皮膚和皮下組織之間。因此,《傷寒論》中提到通體的太陽能量和局部性的太陽能量。通體的太陽能量就像天空,而局部性的太陽能量就像太陽。所謂陽氣,就像天空和太陽的含義。此外,肺氣使太陽能量與皮毛相合,肺屬於乾金性質,主宰天空;心氣是陽氣中的太陽,心與君火相合,主宰太陽,那麼太陽、天空和太陽的含義就更加明顯了。風寒暑濕燥火,是天地的陰陽能量。

三陰三陽上奉之太陽,主天之陰陽運行於六氣之外,六期環會,七日來復,是太陽之中有六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