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一 (9)
卷一 (9)
1. 論肝無補法
足厥陰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而惡抑鬱,故經云「木鬱則達之」是也。然肝藏血,人夜臥則血歸於肝,是肝之所賴以養者血也。肝血虛,則肝火旺,肝火旺者,肝氣逆也。肝氣逆,則氣實為有餘,有餘則瀉,舉世盡曰伐肝,故謂肝無補法。不知肝氣有餘,不可補,補則氣滯而不舒,非云血之不可補也。
肝血不足,則為筋攣,為角弓,為抽搐,為爪枯,為目眩,為頭痛,為脅肋痛,為少腹痛,為疝痛諸症,凡此皆肝血不榮也,而可以不補平!然補肝血,又莫如滋腎水,水者木之母也,母旺則子強,是以當滋化源。若謂肝無補法,見肝之病者,盡以伐肝為事,愈疏而愈虛,病有不可勝言矣,故謂肝無補法者,以肝氣之不可補,而非謂肝血之不可補也。
白話文:
肝臟沒有補益方法的論述
肝臟屬於足厥陰經,是主風木的臟器,喜歡暢達舒展,厭惡抑鬱阻塞。所以經書上說:「木氣鬱結就要疏通它」,就是這個道理。但是肝臟藏血,人睡覺的時候血液都回歸肝臟,所以肝臟的營養來源就是血液。肝血不足,就會肝火旺盛,肝火旺盛就會肝氣逆亂。肝氣逆亂,表現為氣機盛實有餘,有餘就要瀉掉,所以世人都說要瀉肝火,因此認為肝臟沒有補益的方法。但是他們不知道,肝氣盛實有餘,不可以直接補益,補益反而會導致氣機滯塞不通暢,這並不是說肝血不可以補益。
肝血不足會導致筋攣、角弓反張、抽搐、指甲枯萎、頭暈目眩、頭痛、脅肋疼痛、少腹疼痛、疝氣等症狀,這些都是肝血失養的表現,卻可以不用補益就能治癒!但是要補益肝血,最好的方法是滋養腎水,因為水是木的本源,本源強盛,則枝葉繁茂,所以應該滋養肝血的根本。如果認為肝臟沒有補益的方法,遇到肝臟有病的人,都只用瀉肝的方法,結果反而越來越虛弱,病情會嚴重到無法形容的地步。所以說肝臟沒有補益方法,是指肝氣不能直接補益,並不是說肝血不能補益。
2. 痢利二字
按古方書中,痢利二字通用。《傷寒論》中治利之法,有治泄利之方,有治滯下利之方,有治洞瀉利之方,皆統治之曰下利,而治之之法有上焦、中焦、下焦,因寒、因熱、氣分、血分之不同,學者熟讀《靈樞》、《素問》、《傷寒》、《金匱》等書,自能得其一貫之理焉。
白話文:
古代醫書中,「痢」和「利」兩字常常通用。例如《傷寒論》裡治療腹瀉(利)的方法,就分為治療泄瀉、治療腸胃滯塞引起的腹瀉,以及治療嚴重腹瀉等幾種情況,這些都被統稱為「下利」。治療方法則根據病症位於上焦、中焦、下焦,以及是寒症、熱症、氣分病變還是血分病變等不同因素而有所區別。只要熟讀《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書,就能理解其中貫通的道理。
3. 傷寒痘疹癰毒辨
許學士曰「能醫傷寒,即能醫痘疹,能醫痘疹,即能醫癰毒」,蓋能醫傷寒者,知表裡、陰陽、寒熱、氣血、邪正虛實耳。傷寒之邪,從外而內;痘疹之毒,從內而外;若夫癰毒,有因於風寒暑濕之外襲者,有因於喜怒飲食之內傷者。
是以傷寒、痘疹、癰毒,皆當審其表裡、虛實而治之,如痘症之表實者,當清解其表,裡實者,即疏利其里,血熱者涼血,氣逆者理氣,邪毒盛者急宜清熱解毒,正氣虛者又當兼補其正焉,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表虛者固表,裡虛者實里,是以治痘有寒熱溫涼之方,有攻解補瀉之法,蓋瀉者,瀉其熱毒;補者,補其正虛。昔錢氏(宋·錢乙)痘方多用清涼,謂當清熱解毒為要。
陳氏(宋·陳文中)專用溫補,謂血氣充足而後能化毒成漿,此皆偏執一見,而不得中正之道者也,故為兒醫者,當以二氏之方折中其間,審其邪正虛實而治之,萬無一失矣。至於癰毒之症,與痘疹無二,而治法亦同,如陰毒在內而不起發者,即痘毒之內陷也;根盤收斂而高聳者,即痘之界地分明而起脹也;膿稠者,即痘之漿厚也;無膿者,即痘毒之不化也;能食者,即痘毒之盡發於外也;不能食者,毒氣尚壅滯於內也;收口者,即痘之結痂也;臭爛者,即痘之坍爛不收也,或解或攻或補或瀉,當以治痘之法治之。
古來瘍醫咸以為痛癢、瘡瘍皆屬於火,惟以寒涼之藥治之,或毒反冰伏而不起者,或始終用攻利之藥致正氣虛脫而後成不救者。噫,為兒醫、瘍醫者,能潛心於《靈素》仲景諸書,功德無量矣。
白話文:
傷寒痘疹癰毒辨
許學士說:「能治傷寒,就能治痘疹;能治痘疹,就能治癰毒。」因為能治傷寒的人,懂得表裡、陰陽、寒熱、氣血、邪正虛實的道理。傷寒的邪氣,從外侵入內;痘疹的毒,從內發於外;至於癰毒,有的因風寒暑濕外侵引起,有的因喜怒飲食內傷造成。
所以,治療傷寒、痘疹、癰毒,都要仔細觀察其表裡、虛實,然後對症下藥。例如痘疹,如果表證實證,就要清解表邪;裡證實證,就要疏利裡氣;血熱就涼血;氣逆就理氣;邪毒盛就要迅速清熱解毒;正氣虛就要同時補益正氣。氣虛就補氣,血虛就補血,表虛就固表,裡虛就益裡。因此,治療痘疹有寒熱溫涼不同的藥方,有攻、解、補、瀉不同的方法。瀉法是瀉去熱毒,補法是補益正氣。過去錢氏(宋代錢乙)的痘疹藥方多用清涼之法,認為應以清熱解毒為主;陳氏(宋代陳文中)則專用溫補方法,認為血氣充足才能使毒化為膿液。這些都只是片面之見,未能掌握治療的正確方法。所以,小兒科醫生應將兩家的方法融會貫通,根據邪正虛實情況治療,這樣就不會出錯了。至於癰毒,與痘疹沒有差別,治療方法也相同。例如,毒邪潛伏於內未發者,如同痘毒內陷;癰疽根部收斂而高聳者,如同痘疹界限分明而隆起;膿液稠厚者,如同痘疹膿液濃厚;無膿者,如同痘毒未化;能吃東西者,如同痘毒已完全發於外;不能吃東西者,毒氣仍在體內阻塞;癰疽口收斂者,如同痘疹結痂;癰疽臭爛者,如同痘疹潰爛不癒。治療時,或攻或解或補或瀉,都應採用治療痘疹的方法。
古時候的瘍醫(外科醫生)都認為痛癢、瘡瘍都屬於火症,只用寒涼藥物治療,結果有的毒邪反而被抑制住,不發出來;有的從頭到尾用攻利之藥,導致正氣虛脫,最後無法挽回。唉,小兒科醫生、外科醫生們,如果能用心研讀《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內經·素問》和張仲景的著作,那功德無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