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虛秘治法

余歷觀古人用通藥,率用降氣等藥,蓋肺氣不下降,則大腸不能傳送,又老人、虛人津液少大便秘,經云「澀者滑之」;又有肝陽虛風上旋,血燥便秘,以熄風調中助少陰腎藥為治。今人學不師古,妄意斟酌,每至大便秘燥,不問虛實,即以快藥盪滌之,以陰藥滋補之,必致旋秘旋開,兼生他病,可不慎哉!

白話文:

歷代中醫使用通便藥,通常會使用降氣藥物。這是因為肺氣不往下行,大腸就不能運送。另外,老年人或體弱多病的人津液不足,容易便祕。根據醫書記載,「便祕者應使用滑利通便藥」。此外,還有肝陽虛弱、風邪上行,導致血虛便祕,這種情況則應使用平肝息風、調和臟腑、益補腎陰的藥物來治療。

然而,現在有些中醫不遵循古人的方法,隨意更改藥物。每當遇到大便祕結,不管患者體質虛弱或實熱,就用瀉藥猛烈通便,或用滋補藥物滋養。這樣做會導致便祕反覆發作,甚至誘發其他疾病。因此,在使用通便藥時,一定要慎重。

2. 醫藥不可偏執說

近時學醫者,拘守一家,偏執己見,殊不知時有寒暑,地有燥濕,貴賤貧富,虛實有別,老壯婦兒,強弱各異,況人之素稟有陰陽之偏勝,病之流布有今古之不均,或一人之身而寒熱各位,病之傳化又首末殊情,疾症之所以萬變而不可窮極也。是以藥之補瀉溫涼,治之擒縱緩急,倘舉一而廢百,其貽害不可勝道。

白話文:

最近學習中醫的人,只拘泥於一家之說,固執己見,卻不知道不同季節有寒暑,不同地區有燥濕,貴賤貧富、體質強弱各有不同,老人、壯年、婦女、兒童,體質強弱也各異。再加上人的體質有陰陽失衡的偏向,疾病的流行又有古今不同的差異。或者同一個人身上,不同部位有寒熱的差異。疾病的傳變,其起始和末期也有不同的表現。所以疾病症狀變化多端,無法窮盡。因此,用藥的寒涼溫熱,治療的攻補緩急,如果只偏執一端而忽略其他,所造成的危害將難以估量。

奈何今世醫家,往往堅持異說,膠柱不移,如學劉張朱李四家,斷斷然務立門戶,最不能無偏,故元儒許魯齋《論梁寬甫病症書》,既辨其失曰:「近世論醫有主河間劉氏者,有主易州張氏者。張氏用藥,依准四時陰陽升降而增損之,正《內經》四氣調神之義,醫而不知者妄行也。

白話文:

但是,當今的醫者常常固執於不同的學說,墨守成規,就像鑽研劉、張、朱、李四家的學說一樣,一定堅持自己的派別,不能沒有偏見。所以元朝的儒家許魯齋在《論梁寬甫病症書》中指出他們的錯誤,他說:「近來討論醫學的人,有的主張以河間劉氏的學說為依據,有的主張以易州張氏的學說為依據。張氏用藥會根據四季陰陽升降的變化而增減藥物,這符合《內經》中四氣調神養生的道理。醫者如果不懂這一點,隨意行醫,就是胡鬧。」

劉氏用藥,務在椎陳致新,不使少有拂鬱,正造化新新不停之義,醫而不知者無術也。然而主張氏者或未盡張氏之妙,則瞑眩之劑,終莫敢投,至失機後時而不救者多矣。主劉氏者或未悉劉氏之蘊,則劫效目前陰損正氣,遺禍於後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長,而無二家之弊,則殆庶幾乎。

白話文:

劉完素治病,注重破除舊邪,讓身體產生新的氣血,避免肝氣鬱結,符合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道理。不懂得這個道理的醫生,就沒有治療方法。

但是,主張劉完素醫術的人,可能沒有完全理解張子和的微妙之處,所以不敢使用瞑眩藥物(指治病後會出現暫時性暈眩、昏沉的藥物),導致錯失治療時機,最終無法挽救病人的情況很多。

主張劉完素醫術的人,可能也沒有完全瞭解劉完素的深意,於是急於求成,損害了身體正氣,給以後留下禍患的例子很多。

能夠結合劉完素和張子和兩家的優點,避免兩家的缺點,那麼這個醫生就差不多接近完美的境界了。

」真達者之見,後學之炯戒。若繆仲淳、李念莪諸人,又謂後世元氣轉薄,治當以補養為主,出《神農本草經疏》、《醫宗必讀》。而其弊失之畏葸。又此間有藉口古方者,謂病皆有毒,治當以攻伐為主,而其弊失之疏暴。余早嘗謂《素問》之敘年壽與今時不異,明是人之稟賦,固無今古之差,則不可言。

白話文:

「真正通達的人的看法,是後學之人學習的榜樣和警示。像繆仲淳、李念莪這些人,又說後世的元氣越來越虛弱,治療應該以滋補為主,提出了《神農本草經疏》、《醫宗必讀》等著作。但是他們的弊端在於過於保守畏縮。還有人藉口使用古方,認為疾病都是有毒性的,治療應該以攻伐為主,他們的弊端在於過於粗暴。我早就有說過,《素問》中記載的壽命與現在並無不同,這說明人的體質並沒有古今之分,因此不能說元氣轉薄。」

後世專宜補藥,唐笠山《吳醫匯講》有管凝齋古今元氣不甚相遠說,其意與余所見者符。軒岐之書,間及調養,仲祖之方,不乏救陽,而病之屬虛者非填補不能愈,則不言治病專在攻伐,可謂持正之言矣。

白話文:

後世人多半服用補藥,唐笠山的《吳醫匯講》中有管凝齋的言論,認為古今人的元氣相差不大,這與我所見的相符。軒岐(黃帝內經)的醫書中偶爾提到養生,仲景(張仲景)的藥方中不乏救助陽氣的,而對於虛證來說,如果不用補藥就難以治癒,所以不能說治療疾病只在於攻伐,這可謂是持正之言。

大抵醫者先入為主,偶有屢次得效之藥,則僻意傾倒濫用也不顧,或張皇其說,詫以傳世,則自誤誤人,其為害又豈可勝道哉!學者深懲前轍,潛研軒岐、仲景之法,旁及諸家之所長,反復尋討,哀以為我用,平心靜氣,務消除門戶之見,每對病者,精加甄辨,隨其人之臟腑虛實,陰陽寒熱,按六經之法,遵仲景之方,設或偶有不合,亦必兼以諸大家之論出入其間,以意消息治之,此權衡在我,頭頭是道,幸勿拘執偏補偏攻之法,隨症施方,神而明之,變化由人,是即醫之能事矣,其一家之言,何足深信也。

白話文:

一般而言,醫生往往先入為主。偶爾治病有效,就堅持己見,濫用偏方;或大肆宣揚自己的偏方,聲稱可以流傳後世。這不僅自誤,也誤人,危害無法估量。

學醫之人應以此為戒,深入研究《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廣泛涉獵各家之長,反覆推敲,融會貫通。對待病人時,仔細辨證,根據病人的臟腑虛實、陰陽寒熱,按六經理論和張仲景的方劑施治。

若偶有不合,也應參考其他大家的論述,權衡利弊,靈活變通。治療方法應因病而異,醫生要根據病情靈活運用,不能拘泥於偏補或偏攻。

一家之言不可盡信,醫生應博採眾長,權衡利弊,隨症施治,才能達到高超的醫術水平。

3. 煩躁

同一煩躁也,太陽之煩躁用青龍〔湯〕;陽明之煩躁用白虎〔湯〕;少陰之煩躁用真武〔湯〕,故所貴乎分經者知其異,尤在知其同也。

白話文:

同是煩躁病症,太陽經的煩躁用青龍湯;陽明經的煩躁用白虎湯;少陰經的煩躁用真武湯。所以重視分清經絡病症的是為了了解它們的差異,更重要的是知道它們的共同點。

4. 咳嗽

凡咳嗽初起,多因風寒,經云「皮毛者,肺之合也」。余每見今人患此症,不知解肌,遽投六味〔丸、湯〕若加五味〔子〕、麥冬之類,為禍更烈。是閉門逐寇也,必變成癆,可不慎哉!

白話文:

當咳嗽剛發作時,大多是因為受了風寒,古書上說:「皮膚和毛髮,是與肺相應的。」我經常看到現代人得了這種病,不懂得驅除風寒,就直接服用六味丸湯,如果是添加了五味子、麥冬等藥材,禍害會更大。這就好比關門打賊,必定會導致結核病,不得不小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