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胞與為懷

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我之有疾,望醫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觀,則利自淡矣,利心淡,則良心現,斯畏心生。平時讀書,必且研以小心也,臨症施治,不敢掉以輕心也,夫而後以局外之身,引而進之局內,而痛癢相關矣,故醫雖小道而所繫甚重,略一舉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敬懼乎。

白話文:

胞與為懷

想要救人而學習醫術是可以的,想要謀取利益而學習醫術則是不行的。 如果我自己生病了,希望醫生救治我的心情是怎樣的?如果我的父母妻子生病了,希望醫生救治的心情又是怎樣的?設身處地去想一想,那麼追求利益的心就會淡薄了。利慾之心淡薄了,良心就會顯現出來,於是就會產生敬畏之心。平時讀書,一定要用心研讀;臨床上施治,更不敢掉以輕心。這樣才能夠以局外人的身份,進入病人的處境,感同身受他們的痛苦。所以,雖然醫術只是小道,但它所牽涉的卻非常重大,醫生小小的舉動,就能決定病人的生死,怎能不敬畏謹慎呢?

2. 醫醫說

前輩云「醫人先當醫醫」,以一醫而治千萬人,不過千萬人計耳,救一醫,便救千萬人,救千萬人,便救天下後世,無量恆河沙數人耳。余所以使學醫者,先知醫醫,方不致誤人性命,可以積陰騭於冥冥中也。

白話文:

[醫醫說]

前輩說:「要治療別人,首先要照顧好自己。」一個醫生可以治療千千萬萬人,但這只是針對千千萬萬個病人而言。如果能救一個醫生,就能間接救助千千萬萬人;如果能救千千萬萬人,就能拯救天下後世,無數無盡的人。所以我讓學習醫術的人,首先要懂得自我保養,這樣才能避免誤人性命,也能在冥冥之中積累善德。

3. 醫必讀書

夫為醫者在讀書,讀而不能為醫者有矣,未有不讀書而能為醫者也。

白話文:

醫必讀書

醫生必須讀書,讀了書卻不能行醫的確實存在,但沒有不讀書就能行醫的人。

4. 陰虛有二

夫人生於陽而根於陰,根本衰則人必病,根本敗則人必危矣。所謂根本者,即真陰也。人知陰虛惟一,而不知陰虛有二,如陰中之水虛,則病在精血;陰中之火虛,則病在神氣。蓋陽衰則氣去,故神志為之昏亂,非火虛乎;陰虧則形壞,故肢體為之廢弛,非水虛乎。今以神離形壞之症,乃不知水火之源,而猶以標治,鮮不危矣!

白話文:

女人生於陽氣,但根本在於陰氣,根本衰弱,人就會生病;根本敗壞,人就會有生命危險。所謂根本,就是真陰。人們只知道陰虛只有一種,卻不知道陰虛分為兩種:一種是陰中精氣(水)虧虛,就會導致精血不足的疾病;另一種是陰中元氣(火)虧虛,就會導致神氣不足的疾病。因為陽氣衰弱,氣血就會不足,所以精神就會昏亂,這不就是火虛嗎?陰氣虧損,身體就會衰敗,所以四肢就會無力萎靡,這不就是水虛嗎?現在很多人遇到神志不清、形體衰敗的症狀,卻不明白陰虛分水虛和火虛兩種根本原因,只治標不治本,這樣是很危險的!

5. 病有奇恆

病生於外感,內傷,人所共知,而奇恆之病,知之者鮮矣。奇恆者,異於恆常也。俗醫不知奇恆之因,見脈和緩而用平易之劑,此又何異於毒藥乎。余故曰服平和之藥而愈者,原不死之病,勿藥亦可。服平和湯而後成不救者,醫之罪也。

白話文:

疾病的成因,大多來自外感和內傷,這是眾所皆知的事。但一些特殊的、罕見的疾病,真正了解的人卻很少。所謂「奇恆」之病,就是指不同於一般常見疾病的特殊病症。庸醫不懂得這些奇恆之病的病因,見到脈象平和緩慢就使用平和的藥物治療,這與服用毒藥又有何區別呢?所以我說,服用平和的藥物而痊癒的,本來就不是嚴重的疾病,即使不用藥也能自愈。而服用平和的湯藥後病情反而加重,無法挽回的,那就是醫生的過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