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臟燥

孕婦喜笑怒罵如見鬼神,非顛狂也,乃臟燥,書有明言,《金匱》用甘麥大棗湯,真乃神驗。余常用此方治男婦、室女無端而病,如顛如狂者,隨手皆應,乃知古人制方神奇,又知臟燥不僅胎病,惜世人誤作顛狂邪祟,至使病者不死於病而死於藥,死於醫,可嘆也!故先醫有言,學醫先學認證,認證亦尤須謹於用藥。

白話文:

孕婦如果喜怒無常,就像見了鬼神一樣,並非是發了瘋,而是臟腑燥熱所致。古籍《金匱要略》中記載了甘麥大棗湯,用於治療這種病症,效果顯著。

我經常使用這個方子來治療男子、女子、未婚女子因臟腑燥熱而導致的無故發病,表現得像發瘋一樣。無論何時使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可知,古人制定的藥方神奇有效,也說明臟腑燥熱不僅會導致孕婦疾病,可惜世人誤以為是發瘋或者被邪祟附身,導致病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服用的藥物或醫生的診治,令人惋惜。

因此,古代醫家說,學習醫術之前要先學會辨證,辨證時尤其要謹慎用藥。

2. 治吸食洋菸病要法

近來人有煙癮,治病與無煙癮有別,有煙癮者,食後即側臥吸菸,知其胃腕停食也;癮半過口乾而飲茶水,旋又側臥吸菸,知其胸間停水也;愛食水果生冷,腹中多濕寒也。煙火作熱,因燥化痰而傷肺;寒食作積,夾濕成滯而傷脾。滲濕化痰、潤燥消積、固肺健脾,乃治癮者要法。

白話文:

近來,染上吸菸惡習的人,治療方法與不吸菸的人不同。有菸癮的人,飯後會側臥著吸菸,是因為他們的胃中食物還沒有消化。菸癮發作時,會口乾舌燥,於是喝茶水,喝完後又側臥著吸菸,是因為他們的胸腔裡的水分還沒有完全吸收。他們喜歡吃生的冷的水果,導致腹部濕氣過重寒氣過盛。菸草的燃燒會產生熱量,會使痰液變乾從而損傷肺部;寒涼的食物會積存在體內,與濕氣結合形成痰濕,從而損傷脾臟。因此,治療菸癮者的方法,主要是化解痰濕、滋潤乾燥、消積導滯、鞏固肺脾。

3. 扶陽

今人只是愛服清涼藥,動云我有火病,難服辛溫之品,後延之醫悉皆趨承附和,不言上焦有火,即雲中下積熱,及至委頓亦不知變遷,或遇明眼之醫,略啟扶陽之論,不覺彼此搖頭,左右顧盼,不待書方而已有不服之意矣。比歲冬初,請醇邪脈,余用桂枝,諸醫皆以為不宜。

白話文:

當今的人們只喜歡服用寒涼的藥物,一有動靜就說我有火氣,不能服用辛溫之品。如今的醫生全都阿諛奉承,不去探究上焦(心肺)是否有火,就說中下二焦有熱。等到身體虛弱得不行了,也不知道改變治療方法。偶爾遇到高明的醫生,稍微提起扶陽的理論,他們就互相搖頭,左右觀望,還沒開處方就已經有了不願意服用藥物的想法了。近幾年冬天剛到,我診治了一個患有邪氣的大脈患者,我用桂枝治療,其他醫生都認為不適合。

後服至十數劑,劑劑皆有桂枝,並用附子等,連服多日,精神、飲食、安寐俱見起色,並覺身體作癢,此皆陽氣有迴轉之兆,俗醫不知,偏用滋陰蠻補之味,以致藥日投而病愈重,不知早為變遷,誠可謂下愚不移也。生今之世,思欲展抱負,施桂附尚且難入,而針砭灼艾之說,更斷乎不能行也。

白話文:

服用了十幾劑中藥後,每一劑都含有桂枝和附子等藥材。連續服用多日,精神、食慾和睡眠狀況都顯著改善,還覺得身體發癢,這些都是陽氣回復的徵兆。但是,俗醫不懂這些,只知道用滋陰補虛的藥物,導致病情日益加重,不知道及時改變治療方針,真是愚昧之極。在當今時代,想要有所作為,即使是使用桂枝和附子這樣的藥材也難以被人接受,更不用說針灸、艾灸等治療方法,更是絕不可能實施了。

4. 經絡

近世時醫,矢口言「經絡部位,乃外科治毒要法,方脈何藉於此?」嗟嗟!經絡不明,何以知陰陽之交接,臟腑之遞更,疾病情因從何審察。夫經絡為識病之要道,尚不肯講求,焉望其宗主《內經》,研究《傷寒》,識血氣之生始,知榮衛之循行,陰陽根中根外之理,不明神機或出或入之道,不識師徒授受,惟一《明醫指掌》、《藥性歌括》以為熟此,儘可通行,用藥誤人,全然不辨,或遇明醫,搘後扯拽,更將時事俗情亂其理,談恐露出馬腳,惟一周旋承奉,彼明理人,焉肯作惡,只得挽回數言,以蓋其誤,如此時醫,誠為可恥。

白話文:

現代醫學家開口閉口就說:「經絡的位置,是外科治療中毒的主要方法,脈象和經絡有什麼關係?」哎呀!如果不瞭解經絡,怎麼能知道陰陽交替,臟腑轉換,疾病發生原因從何判斷。經絡是診斷疾病的關鍵,既然不願意研究,怎麼還妄想鑽研《黃帝內經》,研究《傷寒論》,瞭解氣血的生成,知道榮衛的運行,陰陽根源的內外道理,不明瞭機體或出現或隱藏的規律,不瞭解師徒相傳的道理,只憑著《明醫指掌》、《藥性歌括》以為熟練了這些書就可以行醫,用藥時誤人,卻全然不知分辨,或者遇到真正懂醫術的醫生,在後面指責拉扯,還用時事俗情來混淆理論,害怕露出自己的不足,只是周旋應付,而真正明白道理的人,怎麼捨得做壞事,只能在最後幾句話時挽回一些,來掩蓋他的錯誤,這樣的時醫,真是可恥。

5. 痧症治法

今所謂痧疾者,乃六淫邪毒、猛惡厲氣所傷,凡所過之處,血氣為之凝滯不行,其症或見身痛,心腹脹滿絞痛,或通身青紫,四肢厥冷,指甲色如靛青,口禁牙關緊閉不能言語,或心中忙亂死在旦夕,是邪毒內入矣,宜瀉其毒,或刺尺澤、委中、足十指,必使絡脈貫通,氣血流行,毒邪自解矣。輕者即用刮痧之法,隨即服萬病解毒丹即藥肆中所制紫金錠

白話文:

如今所謂的痧症,是由六種致病外邪或猛惡的戾氣所致。邪氣所到之處,血氣凝滯不通。症狀可能表現為:身體疼痛、心腹脹滿絞痛;或全身青紫、四肢冰冷、指甲發青;或口不能言語、牙關緊閉;或心緒煩亂、危及生命。這說明邪毒已進入體內,需要驅邪解毒。可以針刺尺澤、委中、足十指等穴位,讓經絡通暢,氣血運行,邪毒自然會消散。輕症者可用刮痧法,隨後服用藥店中配製的紫金錠(解毒丹)。

或吐或下或汗出,務使經氣流通,毒邪亦解。或吐瀉不止,腹痛肢厥,大汗脈微欲絕者,宜用白通湯通脈四逆湯四逆湯等以回陽氣以化陰邪,庶毒厲之邪漸消。若口不開者當從鼻孔中灌之。

白話文:

無論使用催吐、瀉藥還是發汗法,務必使經絡氣血暢通,邪毒就能解除。如果嘔吐或腹瀉不止,伴有腹痛、四肢冰冷,大汗淋漓、脈搏微弱快要休克的,應使用白通湯、通脈四逆湯、四逆湯等藥物來振奮陽氣,祛除寒邪,這樣毒性嚴重的邪氣才會逐漸消退。如果患者嘴巴不能張開,應從鼻孔中灌入藥液。

《集驗良方》有云「行路之人,路中犯此痧症者,不得不用刮痧之法,刮後或其人不省者,宜用人尿拌土,將此土環繞臍中,復使同行之人向臍中溺之,使中宮濕則氣機轉運,血脈流行矣」。

白話文:

《集驗良方》中提到:「旅途中的人,如果在途中得了痧症,一定要用刮痧的方法治療。刮痧後,如果患者昏迷不醒,可以用尿液拌入泥土,將泥土敷在患者肚臍周圍。然後讓同行的人朝肚臍尿尿,讓中焦受濕,氣血運行暢通。」

6. 痧症辨

嘗考醫籍,除聖經賢論外,凡諸家之論多首標病名,次列症狀,繼以方藥,若某病因於某邪,故現某症,全不辨晰敘明,未嘗不廢書三嘆,如《醫方集解》之方下所注治某病某病,而不道其所以,然淺學不辨宜否,因而誤人,雖自欠究心,亦古書有以害之也。即如痧證之名,起於後世,古方書名乾霍亂,霍亂者,感雜錯邪氣,上吐下瀉,揮霍瞭亂也。其邪閉結,欲吐不能,欲瀉不得,而有暴絕之虞,則名於霍亂也。

白話文:

仔細查考中醫古籍,除了聖賢的經典著作外,其他醫家的學說大多都是開篇提到疾病的名稱,接著描述症狀,最後列出藥方。他們只寫某種疾病是因為某種邪氣導致,所以表現出某種症狀,卻完全不講清楚原因,令人不禁感嘆書本的缺失。

例如《醫方集解》的藥方下方僅標註治療某某疾病,卻不說明原因。這種做法容易誤導淺學之人,造成他們誤用藥物,既是學者自身欠缺鑽研精神,也是古書缺陷所導致。

再比如「痧證」這個名稱,是後世纔出現的。古方書稱之為「乾霍亂」。霍亂是由於感染各種錯雜的邪氣,導致上吐下瀉,體液流失混亂。如果邪氣閉結,導致患者想吐吐不出來,想瀉瀉不出來,就會有生命危險,因此稱為「霍亂」。

如邪留營衛,按經穴刮之,氣血流行,邪從毛孔而泄,膚現紅點沙子,後世痧症之名所由起也。上古治外邪多用針砭,今之挑痧、放痧亦針砭之意耳,若近俗所稱吊腳痧者,即古書所謂霍亂轉筋也,轉筋入腹者死,因邪入臟,由肝傳脾,木剋土為賊邪,肝主筋,脾位於腹,故轉筋入腹則死。治法必辨六氣之因虛實之異,非可通套混治。

白話文:

如果邪氣停留在營衛層,就根據經穴刮痧,讓氣血運行,邪氣從毛孔排出,皮膚上會出現紅點和沙子狀,這也就是後世痧症的名稱由來。古代治療外邪多用針灸和砭法,現在的挑痧、放痧也是針灸和砭法的衍生。像一般人說的吊腳痧,就是古書中提到的霍亂轉筋。如果轉筋侵入腹部,會死亡,因為邪氣進入內臟,從肝傳到脾,木剋土形成兇險的邪氣。肝主筋,脾位於腹部,所以轉筋侵入腹部就會死亡。治療時必須分辨六氣的虛實,不能一概而論。

每見有名專科治瘀者,雖常見效,但不明六氣為病之因。凡遇頭脹胸悶腹痛等症,概指為痧,混用辛散開竅,破氣破血之藥,致氣血傷殘,邪仍不解,其所以名專科者,惟習痧症《玉衡》、《大全》等書,而聖經所論陰陽六氣之理未曾體究,但知其病用某方,某方治某病,若其症其因,千變萬化,似是而非者,則莫能辨也。

白話文:

常看到專門治療瘀血的名醫,雖然常有效果,但他們不明白六種元氣生病的根本原因。凡是遇到頭痛、胸悶、腹痛等症狀,就統稱為痧症,一味使用驅散寒邪、疏通經絡,破壞元氣和血液的藥物,導致元氣和血液受損,邪氣仍然沒有解除。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專家,是因為只熟讀《玉衡》、《大全》等記載痧症的書籍,而沒有深入探究《黃帝內經》中論述的陰陽六氣原理。他們只知道對應某種症狀使用某種方劑,但對於疾病的病因和千變萬化的表現,他們卻不能辨別。

痧脹書始於近代,補古未備,原有濟世之功,惜未詳論六氣之理,以明其源,但稱為痧,而敘證狀,多列名目,淺學未能細辨,每與雜病牽混。夫痧者,雜症中之一症,今名目多於雜症,使人目眩而莫知其緒,如吳又可之論瘟疫,亦不明六氣變化之因,混指溫病為瘟疫,悖經旨而誤後學。余於釋瘟中略已辨之。

白話文:

痧脹論,起源於近代,裡面補充了古書的不足,原意在於治病救人,可惜沒有詳細討論造成痧脹的六氣原理,所以它的來源不明確,只稱之為痧,而敘述其症狀,列出許多症候名稱,淺薄的學者難以細辨,常常與其他疾病混淆。痧,是眾多疾病中的一種,現在的痧脹論列舉的症候名稱比其他疾病還要多,讓人眼花撩亂,不知從何著手,比如吳又可論述瘟疫時,也不明確六氣變化的原因,把溫熱病籠統地稱為瘟疫,違背了經典的旨意,誤導了後學者。我在《釋瘟》中已經稍微論述過這個問題了。

若痧症之因,實與瘟疫一類,以其邪氣鬱遏,故變症尤多卒暴。如《內經》云「厲大至,民善暴死。」是也,要皆不出六氣與穢惡釀成,故夏秋常多,冬春較少,而一方中病狀相類,亦如瘟疫之傳染。惟瘟疫由膜原傳變,痧症之邪淺深不一,皆由鬱閉使然,現症不同,其為疫邪則同也。

白話文:

如果痧症的成因實際上和瘟疫類似,因為其邪氣鬱結在體內無法宣洩,所以症狀變化特別多,而且發作急促。就像《內經》中所說「厲氣盛行,人們容易暴斃。」意思是一樣的,這些疾病都離不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和穢氣的影響,所以夏天和秋天比較常見,冬天和春天比較少見,而且在一個地方,患者的症狀都相似,這也和瘟疫的傳染性相似。只不過瘟疫是由細菌或病毒傳播引發的,而痧症的邪氣侵襲的深淺不一,都是因為鬱閉導致的,症狀不同,但都是疫邪引起的。

以六氣錯雜閉郁,但開其鬱即為治痧之大法,然不識六氣為病之理,則必誤將雜病作痧而治,虛實不分,混投痧藥,斯害也已。古人著書之心,原欲濟世,不善讀者,多以滋害。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倘不明聖經源流,則難免因名昧實之弊,操術者不可不察焉,豈獨痧症、瘟疫而已哉。

白話文:

根據中醫理論,痧症是由六種不同的邪氣相互交錯、閉塞於體內所引起的。治療痧症的基本原則就是打開閉鬱,讓邪氣散發出來。但是,如果不懂得辨別六氣所致的病症,就很容易把其他疾病誤診為痧症而進行治療,導致虛實不分,胡亂使用痧藥,這樣反而會造成傷害。古人著述的初衷是為了幫助世人,但是如果讀者不善於理解,反而會造成危害。孟子說過,「盡信書本,不如沒有書本」。如果不懂得經典的源流,就難免會陷入「執著於名稱而不知其真實含義」的弊端。從事醫術的人士不可不注意這一點,這不僅僅適用於痧症和瘟疫,其他疾病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