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堂散記》~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論暑月吐瀉初起須用黃連香薷飲

長夏暑濕當令,脾土受病,暴感時行之氣,多有發熱吐瀉者。吐瀉,里症也,發熱汗出,表症也;口渴心煩,表裡俱病。黃連香薷飲為對症之藥,一服可平,再服可愈。庸俗不明此理,例用疏散消食通套之方,藥病不合,徒傷正氣,吐瀉不止,精神已困,額熱指冷,目陷神脫。雖名暑風,實與慢驚同類。

病家恐駭,每每更醫。醫有見其額熱口渴,暑症猶在而用黃連者;有見其發熱指冷,表症猶在,而用香薷者,不知吐瀉大作,胃氣暴傷,故目眶陷而四肢冷,暑邪內陷。故內熱口渴心煩,其治法與初病不同,初病正氣未傷,可服黃連香薷飲,故一服而效。及待胃氣既傷而始用,是用於不可用之時也。

一見目眶陷四肢冷長蟲出,雖有額熱口渴心煩等症,總以六君扶正為主。體素實者,少加炒黃連於劑內。若囪門陷,面㿠白,體素虛者,雖有熱症,六君子只加扁豆花、黃土水甘寒之品,以清脾胃之暑,一切金石等丸屏棄不用,庶凡十救二三。若湯丸亂投,十不救一矣。長夏秋初,小兒患此者,歲歲皆然,予前有參連飲之論,又有黃土稻花湯之論,皆屬後起之功,點破機關,莫若黃連香薷飲,劈頭一服之為愈也。

新定黃連香薷飲

香薷,黃連,厚朴,麥芽,生扁豆,木瓜,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分兩量兒大小

暑傷脾胃,解暑為急,故用香薷從外一升,黃連從里一降,藥之擔力,二味為主,劑之偶者也。厚朴、麥芽以平胃氣,扁豆、木瓜以和脾氣。二陳和胃以行痰水。暑濕傷脾之症,何患不除。臨症雖有加減,亦宜斟酌,不可輕易變亂萬萬。未至盛暑,黴月濕甚,多有風濕挾食之症,發熱吐瀉,又宜香砂平胃,藿香正氣等方。黃連、香藿是暑熱之藥,風濕非所宜也。

暑邪初感,病氣方盛,雖體質素虛,亦宜劈頭一服,蓋清急於補也。病經多日,目陷肢冷,雖有熱症未除,亦宜六君扶正,蓋補重於清也。

四肢冷不得用黃連,瀉痢皆然。尤當視唇舌,唇舌緋紅、乾渴,四肢雖冷,亦有用黃連者,是用黃連,又當以唇舌為準,壯熱煩渴葉瀉初作,黃連生用,吐甚者,薑汁炒,瀉甚陳土炒,皆有分辨。

單吐而不瀉者最惡,宜加代赭以鎮逆,瀉而不吐,無熱症,六君不能止者,錢氏益黃散是為對症之藥,凡止瀉,丸散優於湯劑,宜備用。

加減錢氏益黃散

青皮,醋拌炒三錢,白朮,土炒五錢,木香,麵裹煨三錢,訶子肉,同上四錢,炙甘草,三錢

共為細末,磁瓶收好,或用六君調下,或炒米水調下。

白話文:

長夏濕熱盛行,脾胃受損,容易感染流行性疾病,出現發熱、嘔吐、腹瀉等症狀。嘔吐腹瀉是裡證,發熱出汗是表證,口渴心煩則屬表裡同病。黃連香薷飲正是針對此症的良方,一劑即可緩解,二劑便可痊癒。一些庸醫不懂這個道理,盲目使用疏散、消食、通便的藥方,藥物與病情不相符,反而損傷正氣,導致嘔吐腹瀉不止,患者精神萎靡,額頭發熱,四肢冰冷,眼窩深陷,精神恍惚,雖然稱為暑風,實際上與慢驚相似。

患者及其家屬往往因此驚恐,不斷換醫生求治。有些醫生看到患者額頭發熱、口渴,誤以為暑熱未消而使用黃連;有些醫生看到患者發熱、手腳冰冷,誤以為表證未解而使用香薷,他們不明白,嘔吐腹瀉劇烈時,胃氣已受嚴重損傷,才會出現眼窩深陷、四肢冰冷的症狀,暑邪已侵入內部。因此,此時的口渴心煩內熱,與疾病初期不同。初期正氣未傷,服用黃連香薷飲即可見效。但等到胃氣受損後再用,就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

一旦出現眼窩深陷、四肢冰冷、面色蒼白等症狀,即使伴有額頭發熱、口渴心煩,也應以六君子湯扶正為主。體質較強壯者,可在藥方中少量加入炒黃連。如果頭頂囟門凹陷,面色蒼白,體質虛弱者,即使有發熱症狀,也應以六君子湯為主,再加入扁豆花、黃土水等寒涼藥物,以清熱解暑,其他金石類藥丸一律不用,這樣才能救治十個病人中的二三個。如果亂用湯藥丸劑,十個病人也救不活一個。長夏秋初,小兒患此病者屢見不鮮,我以前曾論述過參連飲和黃土稻花湯,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真正能解決問題的,還是黃連香薷飲,一劑見效。

新定黃連香薷飲:

香薷、黃連、厚朴、麥芽、生扁豆、木瓜、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藥量根據年齡大小調整。

暑熱傷及脾胃,解暑是當務之急,因此用香薷從上往下清熱,黃連從下往上清熱,這兩種藥物是主要的藥力來源,其他藥物為輔助。厚朴、麥芽平胃氣,扁豆、木瓜和脾氣,二陳湯和胃行水,暑濕傷脾的症狀,自然可以消除。臨症可以加減藥物,但應慎重考慮,不可輕易改動。在盛夏未到,梅雨季節濕氣較重時,常有風濕挾食的症狀,發熱嘔吐腹瀉,此時應選用香砂平胃散、藿香正氣散等方劑。黃連、藿香是治療暑熱的藥物,風濕病不適合使用。

暑邪初感,病情正盛,即使體質虛弱,也應該先服用黃連香薷飲,因為急於祛邪勝於補益。如果病情持續多日,出現眼窩深陷、四肢冰冷,即使還有發熱症狀未消,也應該改用六君子湯扶正,因為此時補益勝於祛邪。

四肢冰冷者不宜使用黃連,痢疾也是如此。尤其要觀察唇舌,如果唇舌紅赤乾燥,即使四肢冰冷,也可以使用黃連。使用黃連,應以唇舌的顏色為準,壯熱煩渴,瀉痢初起,黃連生用;嘔吐嚴重者,用薑汁炒黃連;腹瀉嚴重者,用陳土炒黃連,這都有區別。

單純嘔吐不腹瀉最為嚴重,應加入代赭石以鎮逆;腹瀉不嘔吐,無發熱症狀,六君子湯不能奏效者,錢氏益黃散是對症的藥物。一般來說,治療腹瀉,丸散勝於湯劑,應備用。

加減錢氏益黃散:

青皮(醋拌炒)三錢,白朮(土炒)五錢,木香(麵裹煨)三錢,訶子肉(同上)四錢,炙甘草三錢

研成細末,用磁瓶盛好,可以用六君子湯調服,也可以用炒米水調服。

2. 甲辰秋時痢甚計其所見覆論症記之

河間云:「下痢紅白,俗謂赤熱白寒者非,通作濕熱處治」。又云:「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也。」又云:「俗言寒熱相兼,其說尤誤,寒熱異氣,豈能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病乎?通作濕熱處治,此定論也。」

問下痢之本,必由夏傷於暑,常見時氣傳染,感而病作,何也?予曰:是人腸胃中本有伏暑,兼有停滯,時氣相引,則病作,我無伏暑,何患時氣。

問下痢膿垢,白如豕膏,此何物也?予曰:是腸胃中之脂膏也,俗名刮腸痢,熱逼腸胃,如刀刮而下也。腸胃脂膏,以厚為貴,刮則腹痛,腹痛則作勢而所下無多,非糟粕,是脂膏也。刮多則腸薄。潔古云:宜黃連厚腸胃而止痢,玩厚字之義,自知刮腸之病也。

問河間言通作濕熱處治,古名家治案,亦有用姜附而愈者,何也?予曰:此傷於瓜果生冷,或食燒炙之後飲冷貪涼而成,故其初起以溫藥佐之效,若屢進,必加甚矣。

凡痢疾身熱脈大者不治。予重用芩、連一二服,熱漸減,脈漸平者,續用調中之劑亦愈。

唇紅口渴者不治。有用黃連烏梅者,有用人參白虎者,但得應藥,即有轉機。

見食即嘔不治。《名醫類案》云:方蔭山治一小兒,八歲患時痢,日夜百度,食入即嘔,以面作餅炙熟,分二片,以一片中空之,用木鱉子三個去殼、搗爛,加麝少許,填入餅中,貼臍下,軟帛系定,外用熱鞋底熨之,待腹中作響,喉中有香氣,即思食、食少進,是夜痢減半,三日後漸愈。予用此法治噤口痢多驗,勝於用田螺多矣。

渴而思酒者不治。渴之甚,茶水不能解,故思酒。嘔甚作噦聲音不治,嘔之聲短,噦則其聲重大而長,胃中空,則邪熱干之,故作嘔、作噦,嘔出長蟲者亦不治。皆驗。

目陷神脫者不治,額汗指冷者不治,若欲救之,急用四君加木香、乾薑。此芩、連之過劑也。

長蟲下多者不治,胃氣敗,蟲不得安也。

糞門如竹筒者不治。莖頭起白點者不治。

痢多日,腸胃熱甚,有口角鼻門瘡爛者,有腮腫牙疳臭爛者,有身發紫癍者,有肛門濕爛作癢者,此等見症皆由初起不善治而得,或誤服辛熱藥亦有之。與傷寒、狐惑、胃爛、發癍同類,不治之症也。若欲救療,急須白虎湯加黃連。

下痢脫肛,有虛有實。虛者略努便脫,色淡而不甚腫,宜補中益氣湯,陷者舉之。肛門壅腫,努甚脫出,色如紫李、身熱脈大,此為濕熱下逼,芩、連、山梔佐以理氣升提之味。

肛門脫出不宜見風,洗冷水,犯之則難收。有痢止而肛不收者,溫水頻洗,軟帛托入,再用石榴皮煎水洗之,或用熱醋沃新布折坐亦好。

用藥有三法,黴令長夏濕勝於熱,治宜從濕。入秋則熱勝於濕,重宜清熱。秋深久亢則濕氣盡消,燥氣方勝,用藥不宜燥劑。蓋痢甚津液既傷,燥與利皆損液之藥也。

白話文:

秋季甲辰年,痢疾非常嚴重,我記錄下我觀察到的情況,並對症狀進行分析討論。

河間先生說:「拉肚子排出紅白色黏液,俗稱赤痢是熱症、白痢是寒症的說法是不對的,應該都當作濕熱來治療。」他又說:「寒冷會讓人消化不了食物,怎麼可能反而變成膿液呢?」還說:「俗語說寒熱兼雜,這種說法更是錯誤,寒和熱是不同的氣,怎麼可能同時在腸胃裡都很嚴重,然後一起導致生病呢?都當作濕熱來治療,這是肯定的結論。」

有人問,痢疾的根本原因,一定是夏天受到暑邪的傷害,常常看到時疫傳染,因為受到感染而發病,這是為什麼呢?我說:是因為這個人腸胃中原本就有潛伏的暑熱,加上有食物積滯,遇到時疫的氣機引動,就會發病。如果我沒有潛伏的暑熱,又何必擔心時疫呢?

有人問,拉肚子排出像豬油一樣白色的膿液,這是什麼東西?我說:這是腸胃中的脂肪,俗稱刮腸痢,熱逼迫腸胃,就像刀刮下來一樣。腸胃的脂肪,以厚實為貴,刮掉就會肚子痛,肚子痛就會想上廁所,但拉出來的量卻不多,不是食物殘渣,而是脂肪。刮的太多,腸道就會變薄。潔古先生說:應該用黃連來增厚腸胃,以止住痢疾,仔細體會「增厚」這個詞的含義,自然就會明白刮腸痢的病理了。

有人問,河間先生說都當作濕熱治療,古代名醫的案例,也有用薑附等溫熱藥治好的,這是為什麼?我說:這是因為受到瓜果生冷之物,或是吃了燒烤後又喝冷飲受涼造成的,所以剛開始用溫藥輔助會有效果,如果多次使用,病情一定會加重。

凡是痢疾病情嚴重,身體發熱且脈象洪大的,都難以治癒。我會用黃芩、黃連等藥,吃一兩次,熱漸漸消退,脈象也趨於平和,然後再用調理脾胃的藥,就能治好。

嘴唇紅腫且口渴的,都難以治癒。有人用黃連、烏梅,有人用人參、白虎湯,只要對症下藥,就會有轉機。

一看到食物就想吐的,都難以治癒。《名醫類案》記載:方蔭山治療一個八歲的兒童,得了時疫痢疾,一天拉肚子上百次,一吃東西就想吐,用麵粉做成餅,烤熟後切成兩片,其中一片挖空,把三個木鱉子去掉外殼搗爛,加入少量麝香,填入餅中,貼在肚臍下方,用軟布綁好,外面用熱鞋底熨燙,等到肚子裡有響聲,喉嚨有香氣,就開始想吃東西,稍微吃一點,當天晚上拉肚子就減少一半,三天後逐漸痊癒。我用這個方法治療不能進食的痢疾,效果很好,比用田螺還好。

口渴卻想喝酒的,都難以治癒。口渴到極點,茶水都不能解渴,所以才會想喝酒。嘔吐嚴重且伴有呃逆聲的,都難以治癒。嘔吐的聲音短促,呃逆的聲音則高亢且悠長。胃裡空虛,邪熱侵擾,所以才會嘔吐、呃逆,吐出蛔蟲的也難以治癒。這些都是經驗。

眼睛深陷、精神渙散的,都難以治癒。額頭出汗、手指冰冷的,都難以治癒。如果想搶救,要趕快用四君子湯加上木香、乾薑。這是因為黃芩、黃連的藥力太過。

拉肚子排出很多蟲的,都難以治癒,這是因為胃氣衰敗,蟲子無法安身。

肛門像竹筒一樣的,都難以治癒。陰莖頭出現白點的,都難以治癒。

拉肚子很多天,腸胃熱到極點,有些人嘴角、鼻孔潰爛,有些人腮幫子腫大、牙齦潰爛發臭,有些人身上長出紫色的斑疹,有些人肛門濕爛發癢,這些症狀都是因為一開始沒有好好治療,或是誤服了辛熱藥造成的。跟傷寒、狐惑病、胃爛、發斑等情況類似,都是難以治癒的症狀。如果想搶救,要趕快用白虎湯加上黃連。

拉肚子脫肛,有虛證和實證之分。虛證是稍微用力就脫出來,顏色淡且不太腫脹,應該用補中益氣湯,把脫出的肛門提上去。肛門腫脹,用力時脫出來,顏色像紫色的李子、身體發熱且脈象洪大,這是濕熱往下逼迫,應該用黃芩、黃連、山梔子佐以理氣升提的藥。

肛門脫出不宜見風、洗冷水,否則很難收回去。有些人痢疾止住了,但肛門卻收不回去,可以用溫水頻繁清洗,用軟布托著放回去,再用石榴皮煎水清洗,或是用熱醋浸泡新布後坐上去也可以。

用藥有三種方法,梅雨季節、盛夏濕氣勝過熱氣,治療應該從祛濕入手。到了秋天,熱氣勝過濕氣,應該著重清熱。秋季深入,久病之後,濕氣消失,燥氣開始盛行,用藥就不應該用燥熱的藥。因為痢疾過於嚴重,津液已經受損,燥和利尿的藥都會進一步損耗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