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一) (3)

1. 說蟲

五臟六腑,各有水火氣血,各有官守職司,傳而不回(有順進,無逆行)。然能使水火氣血流通不滯者,惟長、短蟲之力而已。長、短蟲秉天地之氣,承氣血所生,其質熱,其性動,故有傳播氣血水火之能力,俾收水火相濟之功。至蟲之類別,不一其種。凡紅、白、血輪等蟲,皆屬短蟲。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有水、火、氣、血,各有不同的功能和職責,傳導氣血而不倒流(順行,不逆行)。但是,能夠使水、火、氣、血流通不滯的,只有長蟲和短蟲的作用。長蟲和短蟲秉承天地之氣,由氣血所生,它們的本質是熱的,性質是活動的,因此具有傳播氣血水火的能力,從而起到水火相濟的作用。至於長蟲和短蟲的種類,不只一種。通常,紅蟲、白蟲、血輪蟲等都屬於短蟲。

蛔蟲、寸白等,皆屬長蟲。人罹病時,則有輸送病氣之能力。傳染病蟲為短蟲,短蟲多秉臟中陽氣而生,故涼藥能殺之,間亦有用熱藥者。長蟲多秉腑中陰氣而生,故熱藥能殺之,間亦有用涼藥者。要之,蟲為氣血所生,當然能為氣血所化。居人體中,質皆屬熱,但須究其所生,屬陰屬陽,然後對症施藥,庶幾近之。

白話文:

蛔蟲、寸白等都屬於長蟲,人在患病時,這些長蟲就具有傳播病氣的能力。

傳染病的蟲屬於短蟲,短蟲大多是由臟器中的陽氣所生,所以用涼藥就能殺死它們,偶爾也會用熱藥。

長蟲大多是由腑中的陰氣所生,所以用熱藥就能殺死它們,偶爾也會用涼藥。

總之,蟲是由氣血所生,當然也能被氣血所化解。寄生在人體內的蟲,本質上都屬於熱性,但需要探究它們的產生根源,是屬陰還是屬陽,然後對症下藥,這樣才能接近理想的效果。

2. 醫者用藥之難

今人動謂醫理難,用藥易。不知用藥之難,更難於醫理。不明醫理固不可用藥,醫理明矣,而不善用藥,仍未必收效也。病如猛虎,醫如獵戶。藥如弓矢,持滿而發,射之必中,中之必痊,可以為醫矣。若見病之時,理亦明,弓矢亦備,乃膽小而力卻,或膽大而力猛,則縱虎歸山,致遺後患。

白話文:

現代人常說醫學理論難學,用藥卻容易。但實際上,用藥的難度遠遠大於醫學理論。不懂醫學理論的人當然不能用藥,但就算理論明白,如果不會正確用藥,還是很難達到效果。

疾病就像猛虎,醫生就像獵人。藥物就像弓箭,拉滿弓弦發射,射中目標才能痊癒,這樣才能成為合格的醫生。如果診斷清楚時,理論也明白,弓箭也準備好了,卻因為膽小害怕而不敢出手,或者膽子太肥魯莽行事,那麼就會讓老虎逃回山林,留下後患。

過與不及均失也。況醫理未諳,亂用虎狼之藥品,以輕於嘗試,反曰用藥易、醫理難,籲!病毒未減,藥毒又增,方寸幾何,詎堪內外寇之交鬨?不死於病,將死於藥,人之性命保存者幸也。

白話文:

過度和不及都是不對的。何況不懂醫理,卻胡亂使用猛烈藥物,輕易嘗試,反來說用藥容易、醫理難懂。唉!病毒尚未減少,藥物毒性又增加,身體空間有限,怎能承受內外部的夾攻?若不因病而死,可能也會因藥而死,人的性命能否保住就看運氣了。

3. 立方時宜慎之點

立方先須認症,知邪氣之所倚伏,正氣之為盛衰,方可著手。病重者正氣必敗,邪氣不甚盛,宜輕劑,用重劑必敗。初病者邪氣甚盛,正氣未大傷,宜重劑,用輕劑必敗。內本寒外感熱,宜先清涼而後溫散。內本熱,外感寒,反前法可也。用藥宜開竅,使病從汗走,或從涕出,或從二陰下,可相機為之。

白話文:

在開立藥方之前,必須先辨認病情,瞭解邪氣寄居的部位,還有正氣的盛衰狀況,才能開始治療。

  • 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正氣必定虛弱,邪氣雖然不至於過於旺盛,但治療仍然應該以輕劑為主,如果使用重劑,病情將會惡化。
  • 對於剛發病的患者,邪氣非常旺盛,正氣尚未受到太大損傷,治療應該使用重劑,如果使用輕劑,病情將會惡化。
  • 如果患者體質本來就寒,卻感染了外感熱症,治療應該先採用清涼藥物,再使用溫散藥物。
  • 如果患者體質本來就熱,卻感染了外感寒症,治療方法則相反。
  • 在用藥時,應該開通患者的竅穴,讓疾病通過發汗、流涕或從二陰(大便和小便)排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若服牛黃而腹鼓如盆,服乾薑而囊縮無形,皆未開所行之路也。附、桂、樸為熱藥,宣行之上品。川軍、杷葉、薄荷為涼藥,宣行之上品。至巴豆、皮硝,厥性暴烈,非奇方不可輕用,此大較也。

白話文:

服用牛黃後腹部脹大如盆,服用乾薑後胃囊收縮到看不見,這些都是沒有打開通行的道路。 附子、桂枝、厚朴是熱性的藥物,是暢通氣血的上品。川芎、桑葉、薄荷是涼性的藥物,也是暢通氣血的上品。至於巴豆、芒硝,它們的藥性猛烈,若非奇特方劑,不可輕易使用,這是一般原則。

4. 涕之關係輕重不同

傷風乃肺為寒蕩而不甚,故涕,邪有出路,不治可痊也。若夫肺將絕而涕,魄不藏而汗,脾寒而作泄,腎虛而遺溺,皆為病所致。是在觀其情狀,而或宣或澀以療之。

白話文:

感冒是因為肺部受寒,但寒邪沒有嚴重到無法排出,所以會流鼻涕。有鼻涕流出,邪氣就有出路,不治療也可以痊癒。

但是,如果肺部功能將近衰竭卻流鼻涕、靈魂無法安穩而流汗、脾胃虛寒而拉肚子、腎臟虛弱而小便失禁,這些都是疾病造成的。

因此,應觀察病人的情況,適當使用發散或收斂的方法治療。

5. 病之宜宣宜澀

邪在宜宣(宣者行也,在表汗之,在裡下之)。若邪未去而正已衰,法宜宣澀兼施,以扶正而抑邪。

6. 症之寒熱

寒症溫之,熱症清之,此定法也。惟寒極似熱者,不問其熱,但治其寒也可。熱極似寒者,不問其寒,但治其熱也可。

白話文:

遇到寒症就用溫和的方法治療,遇到熱症就用清熱的方法治療,這是既定的原則。但是,如果寒症嚴重到表現出熱的假象,不要糾結於其熱的表現,只要治療寒症即可。同理,如果熱症嚴重到表現出寒的假象,不要糾結於其寒的表現,只要治療熱症即可。

7. 溫病痧疹夜發燒而晝不發燒之故

研究此理,須知痧疹系何物所變,方知發燒與不發燒之所以然。蓋痧系毒入氣分所變,疹系毒入血分所變。二者無汗均不能出,故汗為痧疹所需要也。汗系水穀所化,汗出則血液傷。血屬陰,血液傷於供痧疹需要之時,則陰傷矣。陰傷則陰虛,夜間屬陰,於陰盛陽衰之時,而陽乘陰虛以用事,故熱。

白話文:

要了解這個道理,必須知道痧疹是由什麼轉變而來的,才能明白為什麼會發燒或不發燒。所謂的痧,是毒素進入氣分所變成的;疹,則是毒素進入血分所變成的。這兩種情況都需要出汗才能排出,所以汗液對於痧疹來說是必需的。

汗液是由水穀(食物和水)轉化而來的,出汗會損傷血液。血液屬於陰,當為了滿足痧疹所需而損傷血液時,陰就會受損。陰受損就會變成陰虛,晚上屬陰,在陰盛陽衰的時候,陽氣就會乘陰虛而發作,因此會發熱。

白晝屬陽,於陰衰陽盛之時,而陽用事,正其令也,故平。此發燒與不發燒之理由也。

8. 發燒有陰陽虛實之不同

勞病午後發燒,為陰虛陽盛。午前發燒,為陽虛陰盛。同一發燒,何以有陰陽虛實之不同?蓋病者身寒為有餘,身熱為不足,此無早晚、無春秋之通例也。但午後為陰,故陰盛陽衰則平。若陰不能代陽而陽自為用,則午後發燒。午前為陽,故陽稍盛陰稍衰則平。若陽不能代陰而陽外走,則午前發燒。

白話文:

午後發燒,是因為身體陰虛陽盛。上午發燒,是因為身體陽虛陰盛。同樣是發燒,為什麼會有陰陽虛實的區別呢?這是因為,身體感到寒冷說明有餘,身體發熱說明不足,這是沒有早晚或季節規律的。

但午後屬於陰氣,所以陰盛陽衰纔是正常的。如果陰氣不能代替陽氣發揮作用,而陽氣自行運作,就會導致午後發燒。上午屬於陽氣,所以陽氣略盛陰氣略衰纔是正常的。如果陽氣不能代替陰氣發揮作用,而陽氣外散,就會導致上午發燒。

9. 論痧疹

痧疹病以汗為順,表之似為正法。何以今日表之則陷里?下之或飲冰水則汗出也?蓋表之而溫散以發汗,則邪火內熾,津液以傷,汗源既竭,五內如焚,所以陷里而變症蜂起也。若下之則熱由便泄,陰液自復,裡氣通,而表氣和也。或飲以冰水,濟其焚而救其陰,則熱去陰復,汗源乃充,故汗自易出也。

白話文:

痧疹這種病,用出汗的方法治療是順理成章的,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正確的法則。但是為什麼現在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呢?使用瀉藥或喝冰水,卻會出汗呢?

這是因為,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溫暖身體並發散邪氣,則體內的邪火會更加旺盛,津液會受到損傷。汗液來源耗盡後,五臟六腑就像被火焚燒一樣,所以病情會加重,並出現各種症狀。

而如果使用瀉藥,熱邪會通過大便排出,陰液自然可以恢復。體內氣血通暢,表面的氣血也會協調。

或者喝冰水,幫助緩解體內的熱火,恢復陰液。這樣一來,熱邪退去,陰液恢復,汗液的來源得到補充,因此容易出汗。

10. 舌脫殼痧出而人反死

舌藍,邪入厥陰也。白痧,肺為病也。舌藍而脫殼,木剋土,脾將敗也。痧由白而紅,火爍金,肺將絕也。

11. 溫病痧疹有時不思涼反思熱

熱氣團結而未走,故似寒,然非大熱不能團結,即大熱似寒之理也。當於唇焦、便赤辨之。此症又名代陰。代陽是寒症,代陰是熱症。戴陽目紅面赤,唇紅而潤,不渴,氣粗而不蒸,便白,非重用附子肉桂不可。

白話文:

熱氣聚集而不散發,因此感覺類似寒冷,但如果沒有強大的熱力,熱氣無法聚集,這便是「大熱似寒」的道理。此時應觀察嘴脣是否乾燥、大便是否呈紅色來判斷。這種疾病又稱為「代陰」。「代陽」是寒證,「代陰」是熱證。「代陽」症狀有眼睛發紅、臉色發紅、嘴脣紅潤、不口渴、呼吸粗重但不悶熱、大便發白,必須使用附子和肉桂等大熱藥物治療。

12. 論濕熱

濕熱之症生於脾,走大腸為痢,走小腸為淋,走子宮為帶,走皮膚為腫、為泡,病情以此四種為多。治法,君藥以黃連、黃苓,燥濕而清熱。走大腸者佐地榆,走小腸者佐瞿麥,走子宮者佐白芍,走皮膚者佐蟬衣、荊芥地膚子,大致如是。再氣虛者加白朮為使,血虛者加黃耆為使。

白話文:

濕熱病症源於脾臟,如果侵犯大腸,會導致痢疾;侵犯小腸,會導致淋病;侵犯子宮,會導致白帶過多;侵犯皮膚,會出現腫脹、水泡等症狀。此類病症以這四種表現最為常見。

治療原則:

  • 主藥使用黃連、黃苓,具有祛濕清熱作用。
  • 侵犯大腸者,輔助使用地榆。
  • 侵犯小腸者,輔助使用瞿麥。
  • 侵犯子宮者,輔助使用白芍。
  • 侵犯皮膚者,輔助使用蟬衣、荊芥、地膚子。

一般而言,治療方針基本如此。

此外,若患者氣虛,則加用白朮作為佐藥;若患者血虛,則加用黃耆作為佐藥。

用法既不可自作聰明,又不可膠執成法。他如走於腎而腿腫,深入脾而為疸等症,治法亦甚多,如能認症變法,自然目無全牛。

白話文:

中醫的治療方法不能憑空發揮,也不能死守規矩。例如針對因腎臟機能異常而引起的腿部水腫、深入影響脾臟而導致的黃疸等症狀,都有許多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果能根據症狀變化來調整治療方式,自然就能融會貫通,不拘泥於單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