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一) (3)

1. 怪病治法

人必先自迷,而後鬼能迷之,故吾醫怪病,用藥而不用術。凡遇鬼神之病,在初起時,用通關散開其竅,用安宮牛黃丸清其內,若附會鬼神而不醫以藥,則瘋癲之症成矣。

白話文:

怪病治法

人要是自己先被迷惑了,鬼才能迷惑他,所以我治療怪病,只用藥,不用符咒之術。凡是遇到疑似鬼神作祟的疾病,在初期,就要用通關的藥物打開患者的經絡竅穴,再用安宮牛黃丸來清熱解毒,內服調理。如果遇到這種病症卻不去用藥物治療,只一味地附會鬼神,那患者就會變成瘋癲了。

2. 肝瘋治法

某婦症系肝瘋,菌由臟內生,手術難達,毒藥難攻,故為痼疾。精神學吾素茫然,然以理測之,當與道家法相近。道家治病有二法,一、因病家信仰,心堅即利用之,使其心專而蔽欲,欲寡則神自易養,而病可得愈。二、我自有純功,五臟皆有餘氣,運我身氣之有餘,以補病者氣之不足是也。

故道家功夫,皆本於《易經》,法於《內經》,用心性自養之法而成,與精神學大概相通。此疾吾有一法,未卜效否。使其打坐,用玄牝法以左手握右手大指,再用右手握左手,先盤右膝,次盤左膝,心想兩目間之祖竅,目微睜,不可用,不可睡,以身上舒暢後,將疲未疲而止。

地須靜室,不拘何時及時之長短,但須先緩腰帶、腿帶,使血流通,心要專一,悲喜胥忘,一意注於祖竅,暴風疾雨時不可入坐,如識字者,可誑讀經卷或格言,每日若干遍,謂長生之術。在是,令其心專神固,聲發氣宣,亦或收效於萬一也。若服藥則不過涼肝化痰之品。

白話文:

肝瘋治法

一位婦女患有肝風,病因源於臟腑內生,手術無法觸及,毒藥也難以奏效,所以成為慢性頑疾。我對精神學了解不多,但從道理推測,應該與道家方法相近。道家治病有兩種方法:第一,利用病患的信仰,使其心志堅定,專注一心,減少慾望,慾望減少,精神就能容易調養,疾病就能痊癒。第二,自身具有純熟的內功,五臟都有餘氣,運用自身氣息的盈餘,來補充病人氣息的不足。

道家功夫,都源於《易經》,效法於《內經》,運用心性自我調養的方法而達成,與精神學大致相通。此病我有一種方法,能否奏效尚未可知。讓她打坐,用玄牝法,左手握右手大拇指,再用右手握左手,先盤右腿,再盤左腿,意念集中在兩眉之間的祖竅(印堂穴),眼睛微微睜開,不可用力,不可睡著,以身體舒暢但尚未疲倦為止。

地點需要安靜的房間,時間長短不拘,但必須先鬆開腰帶和腿帶,讓血液流通,心神要專一,忘記悲喜,一心專注於祖竅,暴風雨時不宜打坐。如果識字,可以朗讀經書或格言,每天若干遍,這被認為是長壽的秘訣。這樣,使她的心神專注,聲息調和,或許也能收到一點效果。如果服用藥物,也只是清肝化痰的藥物。

3. 大黃木香適用何病

大黃、木香皆足傷氣,然二者比較,性各不同。寒凝氣滯者宜用木香,絕無傷氣之弊,於氣虛者用之則破氣矣。大黃有消瘀生新之功,不過重用傷血耳。

白話文:

大黃和木香都可能傷氣,但兩者性質不同。如果因為寒邪凝滯導致氣機阻滯,應該用木香,它不會傷氣,但氣虛的人用則會耗損元氣。大黃能消散瘀血,促進新生,但過量使用會傷血。

4. 脾濕啜粥法

薏仁米(半斤),真建蓮(四兩),芡實米(四兩),合而熬成極爛之粥,飢則用白糖調食,不可鹹食,一次熬出,可用二、三日。

白話文:

脾濕啜粥法:取薏仁半斤、蓮子四兩、芡實四兩,混合熬成非常爛的粥。食用時,可用白糖調味,不可加鹽,一次熬煮的分量,夠吃二到三天。

5. 慈濟醫話(癸亥夏季)

6. 六脈之部位

左寸:手少陰心(與手太陽小腸相表裡)。關:足厥陰肝(與足少陽膽相表裡)。尺:足少陰腎(與足太陽膀胱相表裡)。

右寸:手太陰肺(與手陽明大腸相表裡)。關:足太陰脾(與足陽明胃相表裡)。尺:手厥陰心包(與手少陽三焦相表裡)。

左為脈之起處,右為脈之會處,尺為脈之根,寸為脈之止。左脈根於足少陰,止於手少陰,肝木居中樞。故脈之起處根於足,而止於手也。右脈根於手厥陰(心包通腎居下),止於手太陰,脾土居中樞,故脈之會處根於手,亦止於手也。就五行言之,左為脈之起處,腎部居下,又為天一生水,故居左尺。

水生木為肝,故居左關。木生火為心,故居左寸。火生相火為心包,故居右尺。相火生土為脾,故居右關。土生金為肺,故居右寸,此五行相生之序也。再就氣血言之,腎主藏,為陰中之至陰;心主火,火為陰中之陽;心包生於心,為陽少而陰多;肺主氣,為陰中之至陽,此二氣相摩之理也。

左心、小腸、肝、膽、腎,心與小腸是手少陰及手太陽,肝與膽是足厥陰及足少陽,腎是足少陰。右肺、大腸、脾、胃、命,肺與大腸是手太陰及手陽明,脾與胃是足太陰及足陽明,命是命門。陰陽離合論之太陽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是兩目,因心包之脈(上通於肝,下達於腎,輸肝腎之精上注於目而放光明,故孟子以眸子瞪睬,證胸中正否也。

惟依上所述,左右皆有臟腑,尚少膀胱、三焦、心包三腑,三者究居何處乎?夫既一臟一腑相為表裡,當然無二臟或二腑相為表裡之理,此定例也。關於手少陰與手太陽之相表裡,可知足少陰與足太陽之相表裡,足少陰腎居左尺,則是太陽膀胱亦居左尺無疑也,況腎與膀胱恰一臟一腑之相表裡也。

關於足厥陰與足少陽之相表裡,可知手厥陰與手少陽之相表裡,手厥陰心包既上通於目,下達於腎,因其通腎,定居右尺,則手少陽三焦亦居右尺無疑也。況心包(是別臟)與三焦恰一臟一腑之相表裡也。

白話文:

六脈之部位

左手寸口脈:对应心經(與小腸經相表裡)。關脈:对应肝經(與膽經相表裡)。尺脈:对应腎經(與膀胱經相表裡)。

右手寸口脈:对应肺經(與大腸經相表裡)。關脈:对应脾經(與胃經相表裡)。尺脈:对应心包經(與三焦經相表裡)。

左手脈象是脈氣的起始部位,右手脈象是脈氣的匯聚部位;尺脈代表脈氣的根部,寸脈代表脈氣的終止部位。左手脈氣根源於足少陰腎經,終止於手少陰心經,肝臟居於中間樞紐位置。因此,脈氣的起始部位根於足,而終止於手。右手脈氣根源於手厥陰心包經(心包經與腎經相通,位置在下),終止於手太陰肺經,脾臟居於中間樞紐位置。因此,脈氣的匯聚部位根於手,也終止於手。

從五行角度來看,左手脈是脈氣的起始部位,腎臟位於下方,又屬五行中的水,所以位於左手尺脈。水生木,木為肝,故位於左手關脈。木生火,火為心,故位於左手寸脈。火生相火(心包經),故位於右手尺脈。相火生土,土為脾,故位於右手關脈。土生金,金為肺,故位於右手寸脈。這就是五行相生之序。

從氣血角度來看,腎臟主藏精,是陰中之至陰;心臟主火,火為陰中之陽;心包經起源於心臟,屬陽少陰多;肺臟主氣,是陰中之至陽。這是腎與心、心包與肺二氣相互作用的道理。

左手脈象反映的是心、小腸、肝、膽、腎五臟的氣血狀況;其中心與小腸屬手少陰心經及手太陽小腸經,肝與膽屬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陽膽經,腎屬足少陰腎經。右手脈象反映的是肺、大腸、脾、胃、命門五臟的氣血狀況;其中肺與大腸屬手太陰肺經及手陽明大腸經,脾與胃屬足太陰脾經及足陽明胃經,命門指命門穴。

根據陰陽互補的理論,太陽經氣由至陰處開始,最終匯聚於命門。命門與雙眼相連,因為心包經的脈氣上通於目,下達於腎,將肝腎精華輸送到眼睛,使眼睛明亮。因此,孟子以觀察人的眼神來判斷其胸中是否正直。

根據以上分析,左右手脈象都與多個臟腑相關,但膀胱、三焦、心包三腑的位置還未確定。由於一個臟腑與一個腑相表裡,不可能出現兩個臟或兩個腑相表裡的情況,這是定律。

由於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可推知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也相表裡。足少陰腎經位於左手尺脈,那麼足太陽膀胱經也必然位於左手尺脈,因為腎與膀胱恰好是一臟一腑的表裡關係。

由於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可推知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也相表裡。手厥陰心包經上通於目,下達於腎,由於其與腎經相通,必然位於右手尺脈,那麼手少陽三焦經也必然位於右手尺脈,因為心包(雖然是別臟)與三焦恰好是一臟一腑的表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