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一) (1)

1. 內經注重穀氣

《內經》全部結晶,即在穀氣,反復申論,總不離戊已部(戊已部屬土,土屬脾胃,病皆由土而生,土不生金,金不剋木,故治病當先以清胃、養陰、和肝為主宰)。

白話文:

《黃帝內經》的精髓都在於穀氣,反覆探討這個概念,始終著重在戊已之部(戊已之部歸屬於土,土對應脾胃,疾病都由土氣失衡而產生。如果土氣不旺盛,金氣就不能生長,金氣就不能剋制木氣。因此,治療疾病應優先以清胃、養陰、和肝為原則)。

2. 學醫首要在讀本、內二經

古方有不適於今世者,緣古今天之氣候不同,人之嗜欲亦異。古方由伊時經驗而得,故宜於古,不宜於今,亦猶今醫本其心得,著書、立方,於今固宜,過千百年後,因氣候嗜欲之轉移,亦不適用矣。故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吾以為學醫初步,當先肆力於內經、神農書二種,既明人身形臟變化之功能,藥性生克之效力,然後博採群書,捨短取長以作參考,庶不為書所欺,蹈泥古鮮通之弊。

白話文:

古代的醫方不一定適合現代,因為古今氣候不同,人們的飲食嗜好也不一樣。古代的醫方是根據當時的經驗得來的,所以適合古代,但未必適合現代。就好像現在的醫者,也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寫書、制定醫方,對於當代來說是合適的,但過了一千年後,由於氣候和飲食嗜好的改變,也不再適用。所以說,完全相信書本不如沒有書本。我認為學習醫學的初學者,首先應該專心學習《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這兩本書。先了解人體的構造、臟腑功能,然後再廣泛涉獵其他醫書,取長補短,作為參考,這樣才能不被書本所迷惑,避免死板地依循古法而無法靈活應變。

3. 立方忌泥

治病當盡力而為,症變與否,視彼命耳。然用方不可過泥,吾以書為成法,故翻而新之。諸子當以吾言為成法,再翻而新之,則更上一層矣。

白話文:

治療疾病要竭盡全力,疾病的變化與否,就看病人的命運了。然而用藥方不能過於拘泥,我寫的書作為中醫準則,所以必須不斷地更新變化。各位同學應該把我的話作為中醫準則,再不斷地更新變化,這樣才能更上一層樓。

4. 今病多宜涼劑

今日用涼藥,每見奇功,溫散一投,立現敗象。古方則用溫散法者居多,論者咸懷疑焉。蓋仲聖論醫,乃言秋令傷寒宜用辛溫以扶陽,與今之用涼藥以養陰清胃者,其症不同,其法亦異,並非背道而馳。且創始難,改造易,凡事愈進愈精,不可泥古而廢今,不可是今而非古,奚懷疑為,回憶二十年前曾用重涼劑(例如石膏八兩、生軍八錢),尚難見效,今則更宜加重。緣近日燈燃煤油,其光炫耀,奪人元神;其氣邪惡,入人空竅,耗散天真,傷陰最甚。

白話文:

現在用寒涼藥物治療,往往能收到奇效,而使用溫熱散寒的藥物,則會立即出現病情的惡化。古方的治療方法大多採用溫熱散寒法,後世學者對此表示懷疑。

其實,仲聖張仲景提出的醫療理論是針對秋天的傷寒,認為陽氣虛弱,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扶助陽氣。而現在用寒涼藥物來治療傷寒,養陰清胃,是因為病症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並不是背離古人的原則。

創立新的治療方法很難,改良現有的方法卻很容易。任何事情都是越進步越精進的,不能拘泥於古法而廢棄新法,也不能完全否定古法而只肯定新法。我們不必因此而懷疑,回想二十年前,即使使用大量的寒涼劑(例如石膏八兩、生軍八錢),效果也不明顯。現在則需要更大幅度的加重劑量。

這是因為近來人們燃燒煤油燈,燈光耀眼奪目,會損耗元神。煤油燈的氣味又很邪惡,進入人的空竅,耗散天真之氣,對陰氣的傷害特別嚴重。

故陰虧之人較昔尤多,更加以不時御神,故用柴、桂,必見敗象。若大涼劑,呈施之弱人,無傷也。

5. 兒病視指筋定之

小孩視食指之筋,則知病所由來者,因商陽穴(食指之端)乃大腸之本穴,下通隱白(脾),旁連少商(肺),及於湧泉(腎),故筋至商陽則胃敗,良醫弗為。其筋不現而病重者,寒熱至極而閉也。其筋現而病不重者,偶感暴寒、暴熱也。寒熱內侵,肺胃首當其衝,故陽明筋現,重長輕短,乃寒熱侵感其筋所致也。

白話文:

觀察小孩食指上的筋絡,可以瞭解疾病的來源。食指末端的商陽穴是大腸的原穴,向下延伸到隱白穴(脾),旁邊連接少商穴(肺),再連接到湧泉穴(腎)。所以,筋脈延伸到商陽穴就是胃衰竭了,高明的醫生不會下手治療。

筋脈不明顯而病情嚴重的,是寒熱邪氣極盛導致筋脈閉塞。筋脈明顯而病情不重的,是偶爾受到寒邪或熱邪侵襲所致。寒熱邪氣由內部侵襲,肺和胃首當其衝,所以陽明筋顯現,粗長表示病重,細短表示病輕,這是由於寒熱邪氣侵犯筋脈所致。

6. 治痧疹之法

凡人飲食之輸送,以脾為君;口鼻之呼吸,以肺為君。各病發源,不由飲食之停滯,則由口鼻之吸穢。治病之本,必先養陰而清胃。然服藥胃當其衝,故清胃尤重。今人多謂痧疹宜散不宜降,害人不可計數。此症統發於胃肺二經。輕者散之,可以獲愈。重者若一用散,則以風生火而熱內陷矣。

白話文:

對於人體,進食和輸送營養方面以脾臟為君主;口鼻的呼吸作用方面以肺臟為君主。各種疾病的根源往往不是因為飲食停滯,而是因為口鼻吸入的髒空氣。治療疾病的根本,一定要先滋養陰氣,然後清除胃部的濁氣。服用藥物時,胃部往往首當其衝受到刺激,因此清除胃部的濁氣尤為重要。現在很多人認為痧疹應該採用發散的治療方法,而不是以降的方法,這會對患者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痧疹這種病症主要由胃經和肺經的病變引起。輕度的痧疹可以用發散的方法治療,患者可以痊癒。但是重度的痧疹,如果一味使用發散的方法,就會導致風邪化火,熱毒內陷。

吾對斯症,以石膏清胃,生軍降滯而為君,故必重用。臣以木通去小腸熱,知母固其先天,佐以鮮蘆根、鮮生地,以清肺,以二花、連翹去毒而為使,再以生草和之,視病之輕重而後用引。

白話文:

對於這個病症,我用石膏清胃,生軍(即乾薑)降滯作為君藥,所以一定會加大用量。輔佐用木通清小腸熱,知母固護先天之本,再輔佐鮮蘆根、鮮生地清肺,用金銀花、連翹解毒作為佐藥,最後用生草調和,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引經藥物。

7. 治痧疹之用藥

治痧疹之藥,大黃可重用,朴硝不可用者,緣朴硝能瀉真陰,大黃則有消瘀生新之功,並能透表也。

白話文:

治療痧疹的藥物中,大黃可以多用,而朴硝不能用。這是因為朴硝會瀉掉體內的真陰,而大黃具有消除瘀血、生長新血的作用,同時也能透達體表。

8. 論膈症

膈症凡四種:一由胃寒而得,必畏酸心糟,宜丁香為君;二痰熱結於胃,宜毛紅、生軍大消之;三血瘀胃間,宜桃仁、當門子破而散之;四即消症,宜活鹿尾血大補之,此種最難治,十可活六。

白話文:


膈膜病總共有四種:

  1. **由胃寒引起的:**患者會害怕接觸酸性物質,宜用丁香為主要藥材。

  2. **痰熱積聚在胃:**宜用毛紅花、鮮生地黃等藥材清除。

  3. **血瘀阻滯在胃裡:**宜用桃仁、當門子等藥材活血化瘀。

  4. **消瘦症:**宜用活鹿尾血等大補藥材調理。這種情況最難治療,十例中只能治癒六例。

9. 痰帶血治法

痰中帶血,治法以清肺、涼肝為主,佐以茅根,重用藕汁為引。他如杷葉、鮮生地、鮮石斛,均可過兩用。若花蕊石,則性滯不宜多用。

10. 溫病治法

溫病燥糞既下,正汗可出,藥不能離蘆根薄荷大黃石膏,引不能離紫雪牛黃散

白話文:

當暑熱引發的疾病發作後,大便燥結已解決,這時正汗便可發出。在這過程中,藥物不可缺少蘆根、薄荷、大黃、石膏這些藥材,引子也不能缺少紫雪丹、牛黃散這些藥物。

11. 勞症治法

勞病之午後發燒者,因形神妄用,虛極成勞,午後陰正用事,陰陽相爭,上下不並,陰與陽爭而外泄,陽為陰格而內擾,真陰不固,故午後作燒。治法應以大養陰品為君,佐以真牛黃清心丸,可冀萬一。

白話文:

在勞動過度的身體裡,如果下午發燒,是因為身體過度使用,虛弱到極點而導致勞損。下午時分,陰氣盛,陽氣衰弱,陰陽交戰,上下失衡。陰氣和陽氣爭鬥而外散,陽氣被陰氣阻擋而內擾。正氣虛弱不能固守,所以下午發燒。治療方法應該是使用滋陰的中藥為主,配合真牛黃清心丸,或許可以有所改善。

子後作燒,天明盜汗、作喘之勞症,乃陽氣不足也。子後陰將衰,陽將盛,陽氣外泄,陰為所克,故子後作燒,天明盜汗作喘。治法宜參宜耆,或可萬一。稍一不慎,陰陽倒置,死於藥矣。今死於藥者,十居八九,傷哉。

白話文:

半夜後發燒,天亮盜汗、喘氣等症狀,這是陽氣不足造成的。半夜後陰氣將要衰弱,陽氣將要興盛,陽氣向外發泄,陰氣受到剋制,所以半夜後發燒,天亮盜汗喘氣。治療方法應該是服用參芪,也許會有一線生機。稍有不慎,陰陽就會顛倒,會死於藥物。死於藥物的人,十個有八九個,真是令人痛惜啊。

12. 肝症治法

肝氣為熱症,發源於心之不遂。蓋木鬱則生火,火生則土敗,土敗之由,因木盛有以克之。治法在瀉肝以治本,養陰以治標。金木一平,脾土自固。若因土敗,遂投養脾之品,使之反助木火,奚啻以油救火?故參及首烏均不可用,即耆亦不可重用也。

白話文:

肝氣燥熱的症狀,起源於心臟功能失調。因為肝木(屬木)旺盛鬱悶,就會生出心火(屬火),心火旺盛就會損傷脾土(屬土)。脾土受損的原因,是因為肝木過於旺盛,剋制了脾土。

治療的方法,應該從瀉肝火來治本,滋陰養液來治標。當肝木和心火平息後,脾土就會自然鞏固。

如果因為脾土損傷,就盲目地服用補益脾胃的藥品,反而會助長肝火和心火,就好像是拿油來救火一樣。因此,人參和首烏這些補脾的藥物都不能使用,即使是枸杞子也不能大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