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一) (8)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何嘗非舉脈證,而兼言之耶。若以脈言,則如前之四倍者是也;若以證言,則又有陰陽俱盛者,以陽病極於陽分,而陰病極於陰分也。凡陽盛於陽者,似乎當瀉;而陰分見陰,又不可瀉陰,極於陰者,似乎當補,而陽分見陽,又不可補,此證乃陽自陽而陽中無陰,陰自陰而陰中無陽,補之不可,瀉之不能,有死而已,故曰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脈耶病耶自可不言而喻矣。

又問曰:膀胱有上口而無下口乎?抑有下口而無上口乎?

答曰: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也,營衛生會篇云:「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難經·三十一難》云:下焦者,當膀胱之上口,主分別清濁。後人因此一言遂謂膀胱有上口。

經云下焦別迴腸,注於膀胱者,言人飲食之水,由三焦而下膀胱,謂水穀並居胃中,傳化於小腸,當臍上一寸之水分穴處,糟粕由此別行於迴腸,從後而出,津液由此別滲於膀胱,從前而出也。人但知膀胱主溺,不知人飲食之水無不入於膀胱,水入膀胱化氣上行則為津液,其所剩餘質,乃下出而為溺,故曰滲入膀胱,但膀胱只有下口,並無上口,故不云注入而云滲入。《難經》所言上口者,以滲入之處為言,非謂真有口也,如果有口,則經不云滲入矣。

後人不明經文之義,誤解《難經》上口之言,遂謂膀胱有上口,實為《難經》所誤也。

王廣蔭問曰:夫百病皆自腑入臟,則先治其腑可也。惟咳病則有自臟入腑者,而先治其臟可也。由此觀之,凡醫各病,治臟腑足矣,而十二經之穴何與焉,且治十二經之穴而藥物亦不能至其分肉筋骨之間,非砭石之刺其穴者可比,十二經之穴有何用乎?

答曰:經雲精氣之循經而行者為營氣,又曰營衛相將而行,則榮中有衛,然則十二經脈者,所以行營衛也。穴道者所以知經脈之根結支別也,不能知穴道,安能知經脈?不能知經脈,安能知營衛之行?不能知營衛之行,安能知臟腑之病?經脈為臟腑之大經隧,五臟六腑皆屬焉。

子欲舍經脈而治臟腑,是為捨本逐末,況《素問·皮部論》曰:「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而舍於腑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是蓋言病不早治,愈久愈深,必致不救,豈可待其至臟腑而治乎?

余偉問曰:《醫綱》云,右腎主命門,一說兩腎中間主命門。陳修園曰:凡稱門者,皆指出入之處也。命門者,男女交會之際,男施由此門而出,女受由此門而入,及胎由此門而生。張隱菴曰:《內經》止曰腎,原無命門之名,說兩腎中間主命門者,不經之語也,不知實有,實無,實居何處?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診斷疾病,既要考慮脈象,也要考慮症狀。單從脈象來看,就像前面提到的四倍脈一樣;若從症狀來看,則有陰陽俱盛的情況,這是因為陽病極盛於陽分,陰病極盛於陰分。凡是陽氣過盛於陽分者,似乎應該瀉火;但陰分若見陰虛,又不能瀉陰,陰氣極盛於陰分者,似乎應該補益;但陽分若見陽盛,又不能補陽。這種情況是陽氣只在陽分而陽分中沒有陰氣,陰氣只在陰分而陰分中沒有陽氣,補益不行,瀉火也不行,只有死亡一途,所以稱為“關格”,就是指病情危重,無法等到痊癒就去世了,脈象和疾病的嚴重程度,不言而喻。

又問:膀胱有上口而無下口嗎?還是有下口而無上口呢?

答: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營衛生會篇》說:「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難經·三十一難》說:「下焦者,當膀胱之上口,主分別清濁。」後人根據這句話,就認為膀胱有上口。

經書說下焦別迴腸,注於膀胱,是指人飲食的水,經由三焦而下達膀胱,意思是水穀一起停留在胃中,經過小腸的消化吸收,在肚臍上一寸的“水分”穴位處,糟粕從迴腸分開,從後面排出;津液則從這裡滲入膀胱,從前面排出。人們只知道膀胱儲存尿液,卻不知道人飲用的水都進入膀胱,水進入膀胱,化氣上行則成為津液,剩下的殘渣,則向下排出成為尿液,所以說“滲入膀胱”。但膀胱只有下口,沒有上口,所以經書不說“注入”,而說“滲入”。《難經》所說的“上口”,是指滲入的地方,並不是說真有口,如果有口,經書就不會說“滲入”了。

後人不明經文的意思,誤解了《難經》中“上口”的意思,就說膀胱有上口,實際上是對《難經》的誤解。

王廣蔭問:百病皆由腑入臟,那麼先治其腑就可以了。但是咳嗽病卻是由臟入腑,應該先治其臟。由此看來,治療各種疾病,只要治好臟腑就可以了,那麼十二經脈的穴位有什麼用呢?而且治療十二經脈的穴位,藥物也達不到穴位所在的肌肉筋骨之間,不像用砭石針刺穴位那樣,那麼十二經脈的穴位有什麼作用呢?

答:經書說,精氣沿著經脈運行叫做營氣,又說營氣和衛氣互相配合運行,則榮中有衛,所以十二經脈是運行營衛氣血的通道。穴位是了解經脈的根、結、支、別的地方,不能了解穴位,怎麼能了解經脈?不能了解經脈,怎麼能了解營衛氣血的運行?不能了解營衛氣血的運行,怎麼能了解臟腑的疾病?經脈是臟腑的大通道,五臟六腑都與經脈相關。

你想捨棄經脈而直接治療臟腑,這是捨本逐末。況且,《素問·皮部論》說:「疾病剛開始發生時,一定先從皮膚毛髮開始,邪氣侵入時,皮膚的毛孔就開了,開了之後邪氣就進入絡脈,如果邪氣停留在絡脈不去,就會傳入經脈,如果邪氣停留在經脈不去,就會傳入腑臟,最後停留在腸胃。」而捨棄了腑臟的治療,「所以皮膚有局部不治而導致大病的。」這是說,疾病如果不早治,時間越久越嚴重,最後一定會無法治療,怎麼能等到疾病發展到臟腑才治療呢?

余偉問:《醫綱》說,右腎主命門,也有人說兩腎之間主命門。陳修園說:凡是稱作“門”的,都是指出入的地方。命門是男女交合的地方,男子的精氣從這裡排出,女子的精氣從這裡吸收,胎兒也從這裡出生。張隱菴說:《內經》只說腎,原本沒有命門這個名稱,說兩腎之間主命門,是違背經書的說法,不知道命門究竟是有的還是沒有的,究竟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