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一) (7)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又問曰:《營衛生會篇》曰:「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葉天士《溫熱論》曰:「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如是為清者走上,屬心為血,濁者走下,反屬於肺反為氣。」何也?

答曰:《營衛生會篇》云:「清者為營」,蓋言營行脈中,精氣之循經而行者為營也;「濁者為衛」,蓋言衛行脈外,浮氣之不循經而行者為衛也,非言清走上,濁走下也。即曰:營出中焦,衛出下焦者,亦但指生始而言,非會合也。至於《溫熱論》所謂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者,蓋言肺主氣屬皮毛,衛行脈外在膚表之間為衛氣,故曰:肺主氣屬衛也。心主血屬裡,營行脈中,在經隧之間為營血,故曰:心血屬營也。

子疑清者走上,濁者走下,宜乎有此問耳。

又問曰:《三難》曰,關以前者,陽之動也,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三十七難又以六陰脈盛為格,六陽脈盛為關。《靈樞·脈度篇》曰:「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營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營也,故曰格」。《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仲景平脈篇曰:微水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又曰: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人,名曰關格。由是觀之,《靈樞》、仲景皆以關格為脈,而《素問》、《難經》,皆以關格為病,何也?

答曰:關格一證,在《內經》本言脈體,以明陰陽離絕之危證也,為六節藏象論,終始篇,禁服篇及脈度、經脈等篇言之再四,類多兼脈症而言,而《難經·三難》曰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已失本經之旨,而仲景云在尺為關為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後世自叔和、東垣以來,皆以此相傳,遂置關格一證於不問,丹溪云:此證多死,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蓋既曰兩寸俱盛四倍以上,又安得謂寒在上,且脈大如此,則浮豁無根,其虛可知,尚可吐乎?其謬孰甚!夫《內經》云: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謂。

而曰吐逆者,特隔食一證耳;曰不得小便者,特癃閉一證耳,其與關格何涉?關格一證在《內經》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陽,寸口察五臟之陰,人迎盛至四倍以上,此陽明經孤陽獨見,水不濟火也,故曰格陽,格陽者陰格於陽也。氣口盛至四倍以上,此太陽經元陰無主,氣不歸精也,故曰關陰,關陰者陽關於陰也。

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數,此其陽氣不藏,故陰中無陽,陰氣不升,故陽中無陰,陰陽相離,故名關格也。要之有是脈即有是證,有是證即有是脈,本不應單言脈,單言證。《脈度篇》所云:「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學生提問關於《營衛生會篇》中「清者為營,濁者為衛」與葉天士《溫熱論》中「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的理解差異。

回答指出,《營衛生會篇》的「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指的是營氣運行於經脈之中,精氣循經運行;衛氣運行於經脈之外,浮氣不循經運行,並非指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營氣由中焦產生,衛氣由下焦產生,這只是指它們的起源,而非它們的最終會合之處。葉天士所言「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是因為肺主氣,並通於皮毛,衛氣運行於脈外,靠近皮膚表面;心主血,營氣運行於脈中,在經脈之中。因此,肺主氣與衛氣相關,心主血與營氣相關。

學生又提問關於《三難》及其他醫籍中對「關格」的理解差異,有些將其視為脈象,有些則視為病症。

回答指出,《內經》最初將「關格」定義為脈象,用以描述陰陽離絕的危重症候。 《難經·三難》中關於關格的描述已偏離了《內經》的本意。張仲景則將其與小便不利、吐逆等症狀聯繫起來。後世醫家沿用並發展了這些觀點,但其中存在謬誤。例如,將脈象過大就簡單地歸於寒在上、熱在下,並主張用吐法治療,這是錯誤的。 真正意義上的「關格」是指人迎脈(反映六腑陽氣)或寸口脈(反映五臟陰氣)過盛,甚至都過盛,導致陰陽離絕的狀態。 因此,關格是一種既有特定脈象,又有相應病症的綜合徵候,不應單純地只從脈象或病症單獨理解。 《靈樞》所述「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故曰關格」才是對關格最精準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