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6)
懶園醫語(卷一) (6)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答曰:三焦之說,諸家聚訟紛壇,或言有形,或言無形,或言與包絡為表裡,或言三焦與膀胱附於左右二腎,或言左為腎,右為三焦,千載以來,議論不定,推原其故,誤實始於《難經》,夫三焦者五臟六腑之總司,安得謂之無形?而二十五難曰: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
但謂其表裡則是,謂其無形則非,無奈諸家,自王叔和、王太僕而下,悉宗其說,及至徐循、陳無擇,始創有形之說,謂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中出夾脊而貫腦。按《靈樞·本輸篇》云:「三焦者決讀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本臟篇》云:「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論勇篇》云:「勇士,三焦理橫;怯士,三焦理縱。」《決氣篇》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中焦受氣取汁。」《營衛生會篇》云:「營出中焦,衛出下焦,上焦出於胃之上口。」又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素問·五臟別論》云:「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五者,天氣之所生也。
」《六節臟象論》曰:「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五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歷證以上經旨既曰無形,何以有水道之出,何以有厚薄之殊,何以有縱橫之理,何以有如漚如霧如瀆之分乎?至於位於何處,觀字義即可知。
所謂三者象三才也,際上極下之謂也,人之身,外自皮毛,內自臟腑,無論鉅細,皆有名目,惟於腔腹周圍上下,全體狀若大囊而無名者,非三焦乎?焦,古作瞧,即人身膜膈,所以行水者也。
西醫謂飲水食入胃,胃之四面皆有微絲血管吸出所飲之水,散走膈膜於連網油膜之中,而下入膀胱,然則西醫所謂連網者,即中醫所謂膈膜,亦即俗謂網油,而周圍於臟腑之外者也。
至於與何臟為表裡,則三焦既包羅五臟六腑之外,為臟腑之外衛,心包絡為君主之外衛,故皆屬陽,均稱相火,則其脈絡,自必相通,自當與包絡相表裡,故《靈樞·經脈篇》云:心主手厥陰之脈,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此其明證。至於《內經》之稱為孤府者,蓋以三焦包五臟六腑之外,為全體之大臟,自與他臟不可同日語,則謂之孤府不亦宜乎?
又問曰:《脈訣》言十五絡是十二經絡加督之絡,任之絡,脾之大絡,而《難經》以十五絡為十二經絡加陽絡,陰絡,脾之大絡,何也?
答曰:《靈樞·經脈篇》,謂十二經加任督與脾之大絡為十五絡,《難經·二十三難》云絡脈十五,滑氏注曰:十二經加陽絡、陰絡、脾之大絡為十五絡者,蓋謂任行於腹,督行於腎,背為陽,故曰陽絡,腹為蔭,故曰陰絡,陰絡陽絡即任脈督脈也。子殆以陽絡陰絡為陽維陰維,故疑其說不同耳。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關於三焦的論述,歷代醫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它是有形的器官,有人則認為它無形。有的說它與包絡互為表裡,有的說它附著在左右兩腎上,甚至還有說法認為左腎是腎,右腎是三焦。千百年來,爭論不休。追根溯源,這個錯誤的說法起源於《難經》。三焦是五臟六腑的總樞紐,怎麼能說它無形呢?然而,《難經·二十五難》卻說:「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
雖然它說三焦與心包絡互為表裡是對的,但說它無形卻是錯的。可惜的是,從王叔和、王太僕開始,許多醫家都沿用了這個錯誤的說法。直到徐循、陳無擇才創立了三焦有形的學說,認為它像手掌大小的脂膜,與膀胱相對,並有兩條白色的經脈,從中間出來,沿著脊柱向上貫穿腦部。《靈樞·本輸篇》說:「三焦是決瀆之府,水道由此而出,屬於膀胱,它是孤獨的府臟。」《靈樞·本臟篇》說:「組織緻密、皮膚厚實的人,三焦和膀胱也厚;組織疏鬆、皮膚薄弱的人,三焦和膀胱也薄。」
《靈樞·論勇篇》說:「勇敢的人,三焦的經絡走向橫向;膽小的人,三焦的經絡走向縱向。」《靈樞·決氣篇》說:「上焦通暢,宣洩五穀的滋味;中焦接受氣息,吸收精華。」《靈樞·營衛生會篇》說:「營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下焦,上焦則起源於胃的上口。」又說:「上焦像霧,中焦像泡沬,下焦像水道。」《素問·五臟別論》說:「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臟腑,都是由天氣所生成的。」《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臟腑是倉廩之本,營氣的住所。」
綜上所述,經文中既說三焦無形,怎麼又能解釋水道由此而出、厚薄有別、經絡走向縱橫、以及像霧、像泡沬、像水道這樣的描述呢?至於三焦的位置,從字義上就能推測出來。「三焦」指的是像三才一樣的三個部分,貫通上下。人體從皮膚到內臟,無論大小器官都有名稱,唯獨在腹腔周圍上下,有一個整體狀似大囊而無名的地方,這不就是三焦嗎?「焦」古作「瞧」,指的是人體的膜膈,是輸水的主要通道。
西醫認為飲水食物進入胃後,胃的四周有微血管吸收水分,然後輸送到膈膜和網膜,最後進入膀胱。那麼,西醫所說的網膜,就是中醫所說的膈膜,也就是俗稱的網油,它包圍在臟腑的外面。
至於三焦與哪個臟器互為表裡,因為三焦包羅五臟六腑之外,是臟腑的外部防禦,而心包絡是君主之官的外部防禦,所以它們都屬陽,都稱為相火,因此它們的經絡必然相通,當然是互為表裡。《靈樞·經脈篇》說:「心主手厥陰之脈,從心包絡出發,向下通過膈膜,聯絡三焦。」這就是明確的證據。至於《內經》將其稱為「孤府」,是因為三焦包圍五臟六腑之外,是全身最大的臟器,與其他臟器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稱之為「孤府」也是恰當的。
又問:《脈訣》說十五絡是十二經絡加上督脈、任脈和脾之大絡;而《難經》卻說十五絡是十二經絡加上陽絡、陰絡和脾之大絡,這是為什麼?
答:《靈樞·經脈篇》說十二經絡加上任脈、督脈和脾之大絡就是十五絡。《難經·二十三難》說十五絡是十二經絡加上陽絡、陰絡和脾之大絡,滑氏注釋說:任脈運行於腹部,督脈運行於背部,背屬陽,故稱陽絡;腹屬陰,故稱陰絡。陰絡、陽絡就是任脈和督脈。你大概是把陽絡、陰絡誤認為陽維、陰維了,所以才覺得兩種說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