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28)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二) (28)

1. 丑未年主客相臨天時民病表附說

故王太僕之釋代脈,亦云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也。自後滑伯仁因而述之曰,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由是復止,尋之良久,乃復強起為代,故後世以結、促、代並言,均目之為止脈,豈足以盡其義哉?夫緩而一止為結,數而一止為促,其至則或三或五,或七八至不等,然皆至數分明,起止有力,所主之病有因氣逆痰壅而為間阻者,有因血氣虛脫而為斷續者,有因生平稟賦多滯而脈道不流利者,此是結、促之謂,非代之謂也,設此不明,非惟失經旨之大義,即於脈象之吉凶,皆茫然莫知,所辨何足以言診哉?」

王善問:讀十二經離合篇言,經脈之外又有十五大絡,大絡之外又有經別,蓋十二經者,手足三陰三陽也,此已知之,而大絡與經別,生尚未知,請夫子指示。

答曰:十五大絡即十五別絡也,《靈樞·經脈篇》曰: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魚際。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心包,絡心系間。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於手少陰,其別者上走時絡肩髃。手陽明之別,名曰遍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手少陽之脈,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足跗。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暢胃。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根,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睪,結於莖。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布胸脅。此即所謂十五大絡,亦即所謂十五別絡也。

又《靈樞·經別》篇曰:「足太陽之正,別人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肋之間。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足太陰之正,上至髀,與別俱行。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干肩解。手少陰之正,別入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手心主之正,別下淵液少陰之前,入走肺。」此即所謂經別,亦即所謂六合也。

白話文:

古代醫家對脈象「結」、「促」、「代」的解釋有所不同,認為單純以「止脈」概括不夠精確。「結脈」是脈象緩慢而間歇性停止;「促脈」是脈象頻數而間歇性停止;無論是「結」或「促」,脈搏的停止與恢復都較為有力,出現次數也有差異。這些脈象的成因可能因氣逆痰阻、氣血虛脫或先天體質導致經脈不通暢。將「結」、「促」與「代脈」混為一談是不準確的,這不僅會誤解經義,更會影響診斷的準確性。

王善問及十五大絡和經別的區別,並請求解釋。 回答指出十五大絡即十五別絡,並根據《靈樞·經脈篇》和《靈樞·經別篇》詳細闡述了十五別絡和經別的走向及所屬臟腑,說明了它們與十二經脈的關係。 十五別絡分別為:手太陰之別(列缺)、手少陰之別(通里)、手厥陰之別(內關)、手太陽之別(支正)、手陽明之別(遍歷)、手少陽之別(外關)、足太陽之別(飛揚)、足少陽之別(光明)、足陽明之別(豐隆)、足太陰之別(公孫)、足少陰之別(大鐘)、足厥陰之別(蠡溝)、任脈之別(尾翳)、督脈之別(長強)、脾之大絡(大包)。 經別則詳述了六條經脈(足太陽、足少陰、足少陽、足厥陰、足陽明、足太陰以及手太陽、手少陰、手少陽、手厥陰)的走向和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