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27)
懶園醫語(卷二) (27)
1. 丑未年主客相臨天時民病表附說
下部天,足厥陰也(即氣衝下三寸動脈,五里之分,肝經脈氣所行也);下部地,足少陰也(即內踝後跟骨旁動脈,太谿之分,腎經脈氣所行也);下部人,足太陰也(即魚腹上,越筋間動脈,直五里下箕門之分,脾經脈氣所行也)。」故曰:「下部之天以候肝,」此足厥陰脈,故候肝也;「地以候腎」,此少陰脈,故候腎也;「人以候脾胃之氣」,此足太陰脈也,脾胃以膜相連,故可以候脾胃之氣。
「中部天,以候肺,」此手太陰肺也,故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此手陽明大腸脈也,大小腸皆屬於胃,胃脘通於胸中,故以候胸中也;「人以候心」,此手少陰脈也,故以候心。
「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此即兩額動脈,故以候額角之氣也;「地以候口齒之氣」,此即兩頰動脈,故以候口齒之氣也;「人以候耳目之氣」,此即耳前動脈,故以候耳目之氣也。故經曰:「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
」此即《內經》之所謂三部九候,亦即張氏《脈神章》所謂三部九候也,後世此法已廢,診法即從《難經》,以寸關尺為三部,三部各有浮中沉,是為九候,於是有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門之配,此所謂天部、人部、地部者,指寸關尺分上焦、中焦、下焦而言,與《內經》所謂天地人不同也。
又問:五藏之脈,肝脈弦,心脈鉤,肺脈毛,腎脈石,脾脈代,是五臟之平脈,而《難經》言「不滿五十而一代者,是藏氣己絕,其故何也?
答曰:代脈不一,各有深義,雖同一名,有至數之代,有形體之代,有氣候之代,《難經》所謂不滿五十而一代者,其說本於《靈樞·根結篇》,即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也,故經曰:「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藏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藏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藏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藏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藏無氣,予以短期。」故《難經》曰:「藏氣己絕。
」此即至數之代也。若脈本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即《平人氣象論》所云者是也。又若脾主四季,而隨時更代者,乃氣候之代,即《宣明五氣篇》所云者是也。凡脈無定候,更變不常,則均謂之代,故經云脾脈代。又《邪氣藏府病形篇》曰:「黃者其脈代。」皆言藏氣之常候,非謂代為止也。
又《平人氣象論》曰:「長夏胃為耍弱曰平,但代無胃曰死」者,乃言胃氣去而真藏見者死,亦非謂代為止也。即以止而論,亦有分別,張氏云:「按代脈之義,自仲景、叔和俱云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代者死。又曰脈五來一止,不復增減者死,經名曰代。脈七來是人一息,半時不復增減,亦名曰代,正死不疑。
白話文:
本文討論古代中醫診斷脈象的理論與方法,特別是「三部九候」和「代脈」的含義。
文中首先解釋「三部九候」的觀點,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種脈象,以此觀察肝、腎、脾、肺、大腸、心、頭角、口齒、耳目等臟腑的氣息。 這種方法與後世以寸關尺三部診脈的方法有所不同。
接著,文章探討「代脈」的含義。 文中指出「代脈」並非單指一種脈象,而是根據脈象的變化頻率、強弱、以及季節等因素,包含「至數之代」、「形體之代」和「氣候之代」三種情況。「至數之代」指脈搏跳動次數異常,反映臟腑氣息的衰竭;「形體之代」指脈象忽強忽弱,與身體狀況相關;「氣候之代」指脈象隨季節變化而改變。 文章強調「代脈」並非一定代表死亡,需要根據脈象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判斷。 最後引用張景岳的觀點,說明不同情況下的「代脈」以及其與生死關係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