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26)
懶園醫語(卷二) (26)
1. 丑未年主客相臨天時民病表附說
」既曰兩寸俱盛四倍以上,又安得為寒在上?且脈大如此,則浮豁無根,其虛可知,尚可吐乎?其謬孰甚!夫《內經》云人迎四倍寸口者,非指尺寸而言也,古法人迎,趺陽寸口合診,乃遍診法,古之三部九候,與今之三部九候不同。而曰吐逆者,特隔食一證耳,不得小便者,特癃閉一證耳,其與關格何涉?至於陰虛一證,更無論矣。
蓋關格一證,在《內經》本以人迎察六府之陽,寸口察五臟之陰,人迎盛之四倍以上,此陽明經孤陽獨見,水不濟火也,故曰格陽,格陽者,陰格於陽也。氣口盛至四倍以上,此太陽經元陰無主,氣不歸精也,故曰關陰,關陰者,陽關於陰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數,此其陽氣不藏,故陰中無陽,陰氣不升,故陽中無陰,陰陽相離,故名關格也。
凡陽盛於陽者似乎當瀉,而陰分見陰,又不可瀉;陰極於陰者,似乎當補,而陽分見陽又不可補:此證乃陽自陽而陽中無陰,陰自陰而陰中無陽,補之不可,瀉之不能,乃危極之證,豈可指為膈食、癃閉、陰虛等症乎?
又問:脈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三部之中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九候也。今觀張會卿《脈神章》第三節中言:「三部九候者,三部即上中下三部也,部各有三候,三候者天地人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
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候,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之候,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上部之候,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生按此節之意,心中頗有疑,殆夫三中部者,以候何藏受邪也,寸以射上焦,關以射中焦,尺以射下焦,是寸關尺三焦之脈位也;九候者,以察病氣表裡、陰陽、虛實、寒熱也。
據會卿說,浮中沉亦是候藏氣,是一部之中非獨候一藏之氣矣,譬猶尺部本腎經之脈,而會卿說候肝、腎、脾胃三藏之氣,其理何也?
答曰:此即所謂古今診法不同也,張氏之說,即《內經》診法,乃遍診全身動脈,此古之所謂三部九候,與今之所謂三部九候不同。按《素問·三部九候論》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又曰:「上部天,兩額之動脈(即頷厭之分,足少陽脈氣所行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即地倉、人迎之分,足陽明脈氣所行也);上部人,耳前動脈(即和髎之分,手少陽脈氣所行也)。
中部天,手太陰也(即掌後寸口動脈,經渠之次,肺經脈氣所發也);中部地,手陽明也(即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動脈,合谷之次,大腸經脈氣所行也);中部人,手少陰也(即掌後銳骨下動脈,神門之次,心經脈氣所行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兩寸都盛,超過四倍以上,怎麼還能說是寒邪在上呢?而且脈象如此洪大,卻浮而散漫,沒有根基,虛弱的情況顯而易見,還能用吐法嗎?這謬誤太大了!《內經》說人迎脈是寸口脈的四倍,並不是指長度而言。古代的人迎、趺陽、寸口是合在一起診斷的,是一種遍診的方法,古代的三部九候和現代的三部九候並不相同。至於說到吐逆,只是食物停滯的一種表現;小便不通,也只是膀胱氣化不利的一種表現,這些與關格證有什麼關係呢?至於陰虛,更無需多說了。
關格證,《內經》原本是用人迎脈診斷六腑的陽氣,用寸口脈診斷五臟的陰氣。人迎脈盛到寸口脈的四倍以上,這是陽明經的陽氣獨盛,陰氣不能滋養陽氣,所以稱為「格陽」,「格陽」是指陰氣被陽氣所阻隔。氣口脈(指寸口脈)盛到四倍以上,這是太陽經的陰氣沒有主宰,氣不能歸於精,所以稱為「關陰」,「關陰」是指陽氣阻礙了陰氣。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盛到四倍以上,而且脈象又大又數,這是陽氣不斂藏於內,所以陰中無陽,陰氣不能上升,所以陽中無陰,陰陽離絕,因此稱為關格。
凡是陽氣盛於陽分,似乎應該瀉,但陰分又見陰虛,就不能瀉;陰氣盛於陰分,似乎應該補,但陽分又見陽盛,就不能補。這個證候是陽氣盛於陽分,而陽中無陰;陰氣盛於陰分,而陰中無陽,補也不可,瀉也不能,這是危急的證候,怎麼能把它當成膈食、小便不通、陰虛等症呢?
又問:脈診的三部九候,三部是指寸關尺三部,九候是指三部之中各有浮、中、沉三種候法,合起來就是九候。現在看張會卿《脈神章》第三節中說:「三部九候,三部就是上中下三部。每部各有三個候,三個候就是天、地、人。上部的天,是兩額的動脈;上部的地,是兩頰的動脈;上部的人,是耳前的動脈。中部的天,是手太陰肺經;中部的地,是手陽明大腸經;中部的人,是手少陰心經。下部的天,是足厥陰肝經;下部的地,是足少陰腎經;下部的人,是足太陰脾經。」因此,下部的候法,天候肝,地候腎,人候脾胃之氣;中部的候法,天候肺,地候胸中之氣,人候心;上部的候法,天候頭角之氣,地候口齒之氣,人候耳目之氣。」看完這段話,心裡很是疑惑,難道三部是診斷哪個臟腑受邪?寸脈診斷上焦,關脈診斷中焦,尺脈診斷下焦,這是寸關尺三焦的脈位;九候是診斷病邪的表裡、陰陽、虛實、寒熱。
根據會卿的說法,浮中沉也是診察臟腑之氣,一部之中不只診察一個臟腑之氣。比如尺部本來是腎經的脈象,但會卿卻說診察肝、腎、脾胃三臟的氣,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曰:這就是所謂的古今診法不同。張氏的說法是《內經》的診法,是遍診全身的動脈,這是古代所謂的三部九候,和現代所謂的三部九候不同。《素問·三部九候論》說:「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個候,三個候就是天、地、人。」又說:「上部的天,是兩額的動脈(即頷厭之分,足少陽脈氣所行);上部的地,是兩頰的動脈(即地倉、人迎之分,足陽明脈氣所行);上部的人,是耳前的動脈(即和髎之分,手少陽脈氣所行)。中部的天,是手太陰肺經(即掌後寸口動脈,經渠之次,肺經脈氣所發);中部的地,是手陽明大腸經(即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動脈,合谷之次,大腸經脈氣所行);中部的人,是手少陰心經(即掌後銳骨下動脈,神門之次,心經脈氣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