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25)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二) (25)

1. 丑未年主客相臨天時民病表附說

又問:醫案有稱脈象弦濡者,弦如新張之弓弦,其象為剛,濡如綿絮之浮水,其象為柔,弦濡互見,豈既剛而又柔歟?若謂弦而虛軟,無力為弦濡,則何以不稱為弦虛,但脈理深奧,此中或有深義,乞吾師明示,以釋生疑。

答曰:此非指兼脈而言,指弦脈而言也。濡之為名,即軟之義,隨手而沒之象也,故《脈訣》曰:「濡脈細軟,見於浮分,舉之乃得,按之即無,不可混作虛脈。」濡脈浮軟,雖與虛脈相似,但虛脈形大,濡脈形小,顯然不同,弦濡者,非弦虛之謂,弦軟之謂也。《脈經》云:「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

」即此義耳,非指兼脈而言,故不能與弦大、弦細、弦數、弦遲一列論。

程民佐問:考「關格」二字,各有岐說,如《難經》言,陽盛者為關,陰盛者為格。《醫經原旨》言:「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四盛以上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又云在寸為格,在尺為關,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靈樞·終始篇》曰:「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

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脈度篇》曰:「陰氣太虛,陽氣不能榮,故曰關;陽氣大盛,陰氣不能榮,故曰格。」仲景《傷寒論》云:「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景岳《真陰論》曰:「關格本乎陰虛,欲強陰舍陰不可。

」以上諸書不同,其理何也?

答曰:關格一證,《內經》如六節藏象論、終始篇、禁服篇、脈度篇、經脈篇等,言之詳矣,經言陰陽不和,乃成關格,謂人身陰陽之氣貴乎和平,若陰陽偏勝,以及不相泱洽,則不得盡天年之期也。夫邪氣居之,不在於陰,必在於陽,邪在腑,則氣留之而陽勝,陽勝則陰病矣,陰病則血留而陰勝,陰勝則陽病矣。

陰勝而陽氣不榮為關,陽勝而陰氣不榮為格,陰氣太盛,致使六陽經之脈氣不能運而入內,故曰關,關者關六陽之氣在外,而使之不能入於內也。陽氣太盛,致使六陰經之脈氣不能運而出外,故曰格,格者格六陰之氣在內,而使之不得出於外也。陰陽俱盛,不得相榮,則陰自陰而陽自陽,陰陽不相浹洽為關格,必不得盡天年而夭折,故曰不得盡期而死也。《難經》雲陽盛為關,陰盛為格,已與經旨相背。

仲景云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遂指吐逆、便閉為關格症。後世自叔和、東垣以來,皆以此相傳,遂置關格一證於不問。丹溪云:「此證多死於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

白話文:

關於丑未年主客相臨天時民病的附註說明:

有人問道:醫案中提到弦濡脈,弦脈像新張的弓弦般剛硬,濡脈像棉絮漂浮在水上般柔軟,弦濡同時出現,豈不是既剛且柔?如果說是弦脈虛軟無力,才稱為弦濡脈,那為什麼不稱為弦虛脈呢?脈理深奧,其中可能有深層含義,懇請老師指點,以解我心中的疑惑。

答道:這不是指兼脈(同時出現兩種脈象)而言,而是指弦脈而言。濡,就是柔軟的意思,像用手一按就消失一樣。《脈訣》中說:「濡脈細軟,出現在浮部(淺層脈象),要用力才能摸到,按下去就沒了,不可與虛脈混淆。」濡脈浮軟,雖然與虛脈相似,但虛脈脈象較大,濡脈脈象較小,顯然不同。弦濡,不是弦虛,而是弦軟的意思。《脈經》說:「弦脈而軟,病情較輕;弦脈而硬,病情較重。」就是這個意思,不是指兼脈,所以不能與弦大、弦細、弦數、弦遲等一起討論。

程民佐問道:「關格」二字,各家說法不一。《難經》說,陽盛為關,陰盛為格。《醫經原旨》說:「人迎脈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脈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脈和寸口脈都四盛以上為關格。關格的脈象虛弱,不能達到天地精氣的極致,就會死亡。」又說,在寸口脈處為格,在尺脈處為關,關則小便不利,格則嘔吐。反四時者,有餘為實證,不足為虛證,應太過不足為實證,應不足有餘為虛證。陰陽不相應,病名為關格。《靈樞·終始篇》說:「人迎脈四盛,而且脈象大而數,稱為溢陽,溢陽為外格。寸口脈四盛,而且脈象大而數,稱為溢陰,溢陰為內關。」《脈度篇》說:「陰氣太虛,陽氣不能滋養,故曰關;陽氣太盛,陰氣不能滋養,故曰格。」張仲景《傷寒論》說:「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脈為關,在寸脈為格。」張景岳《真陰論》說:「關格源於陰虛,想增強陰氣卻又捨棄陰氣,這是不可行的。」以上諸書說法不一,其道理何在?

答道:關格這一病症,《內經》中的六節藏象論、終始篇、禁服篇、脈度篇、經脈篇等,都有詳細論述。經書上說,陰陽不和才會導致關格,人體陰陽之氣貴在平和,如果陰陽偏盛或不相協調,就不能享盡天年。邪氣入侵人體,不在陰,必在陽;邪氣在腑,則氣滯留而陽盛,陽盛則陰受病;陰盛則陽受病。陰盛而陽氣不能滋養為關,陽盛而陰氣不能滋養為格。陰氣太盛,導致六陽經的脈氣不能運行而進入內部,故曰關,關是指阻礙六陽之氣進入內部。陽氣太盛,導致六陰經的脈氣不能運行而排出體外,故曰格,格是指阻礙六陰之氣排出體外。陰陽都盛,不能互相滋養,陰陽各自為政,陰陽不相協調就是關格,必然不能享盡天年而夭折,所以說不能享盡天年而死。《難經》說陽盛為關,陰盛為格,這已經與經書的旨意相違背了。張仲景說,在尺脈為關,在寸脈為格,關則小便不利,格則嘔吐,於是把嘔吐、便秘作為關格的症狀。後世從王叔和、李東垣以來,都沿襲這種說法,於是就把關格這一病症置之不理了。朱丹溪說:「這種病症大多死於寒在上,熱在下,寸口脈都四盛以上,應該用吐法,以疏通其橫逆之氣,不必一定要吐出痰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