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24)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二) (24)

1. 丑未年主客相臨天時民病表附說

包超然問:溫病有伏氣、有新感,《內經》有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訓,即為此立二大局。其內無伏邪、隨感隨發者為新感,固盡人知之矣,惟伏氣究伏於何處,自章虛谷輩有寒邪伏於少陰,鬱而化熱之說,後人因之。

然少陰為太陽底面,寒邪不先犯太陽,而直入少陰,已成傷寒直中陰經之證,豈待春而始發,其已伏未發之經過中,何能安然無事?且十二經氣晝夜運行不息,邪任入何經,勢必隨經傳變,決無伏而不動者,虛谷豈未之思耶?夫人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此丹溪名言,少陰固受盛陰精之府,有動於中,必搖其精,人不能無所動,即陰不能保其不虛,虛之處即容邪之處,虛谷無非本此旨立言,然《內經》只有冬傷於寒及邪藏肌膚云云,並無少陰字樣,肌膚更非少陰所司,虛谷固宗葉氏者,而葉氏之論溫病,多注重於肺胃,無一語牽涉少陰,虛谷其師心之謂何?近人於溫病證治日見發明,而獨於少陰伏氣之說,人莫明其是,亦莫辨其非,究竟虛谷之言,與《內經》可通否?肌膚二字,可否即以少陰經絡解釋之?此皆病理上應有之問題,吾師當有以教之。

答曰:肌膚屬氣分,固非少陰所司,肌膚二字似不可以少陰經絡作解釋,然以經脈論,手足少陰實有血氣內外之分別,手少陰屬脈管內,足少陰屬脈管外,脈管內是血分,乃心血所行之路,脈管外是氣分,乃腎陽化生衛氣而充達於肌膚者也,腎中陽氣不能外充,斯邪藏肌膚耳。

又問:大腸脈候右寸,小腸脈候左寸,此《脈訣》之言,醫家所公認,乃自滑伯仁有候大小腸於兩尺之說,李士材極稱是之,遂予後人以岐途之惑,而莫知所適從。然汪氏《脈訣刊誤》於叔和說多有所辨正,而獨於左寸候心小腸,右寸候肺大腸,未嘗以為非,謂以腑配臟,二經脈相接,故同侯於一部也。

嘗思脈候大法,以三部配三焦,大小腸位居下焦,則滑說兩尺之候,亦據理之言,而揍諸表裡經脈相接之理,則叔和之言,又未可厚非,然尺寸不可兼診,是非終有一屬,其學理上之究竟,還請吾師斷言之。

答曰:臟腑配脈分位次,亦從氣化,心肺居上,脾胃肝膽居中,腎膀胱大小腸居下,分位次也,脾合胃為一家,肝合膽為一家,腎和膀胱為一家,心合小腸為一家。肺合大腸為一家,然脾胃同居右關,肝膽同居左關,腎膀胱同居左尺,表裡同配一部,候脈自不必兼二部,若心肺配寸,大小腸配尺,是以一家而分兩地也,自不得不以寸候一家之關係,尺候分居之地位,故唐氏《診脈精要》云:肺之腑大腸,肺居右關上寸部,大腸宜配於右關下尺部,亦有時診於右寸者,總以肺與大腸為一家也,小腸從心配左寸,小腸亦配在左尺,以心與小腸雖一家,心位於上,小腸當從於下也。

白話文:

包超然詢問:溫病有潛伏的邪氣,也有新感染的邪氣。《內經》提到冬天受寒,春天就會得溫病;冬天不儲藏精氣,春天就會得溫病,這就是溫病發生的兩個主要原因。沒有潛伏邪氣,感染後立即發病的是新感染,這大家都知道。只是潛伏的邪氣究竟藏在哪裡呢?從章虛谷開始,就有人說寒邪潛伏在少陰經,鬱積化熱,後人沿用此說。

但是,少陰經在太陽經的內側,寒邪不會先侵犯太陽經,而直接進入少陰經,這已經是傷寒直中陰經的證候了,怎麼會等到春天才發病呢?它在潛伏未發的過程中,怎麼可能安然無事呢?而且十二經脈的氣血晝夜不停地運行,邪氣侵入任何經脈,必然會沿著經脈傳變,絕對不會潛伏不動,虛谷先生難道沒有考慮到這點嗎?人體陽氣常有餘,陰氣常不足,這是丹溪先生的名言,少陰經是收藏陰精的地方,如果內部有異常活動,必然會損傷其精氣。人不可能沒有任何活動,陰氣也無法保證不虛弱,虛弱的地方就是邪氣容易入侵的地方。虛谷先生的說法也是基於這個道理,但是《內經》只有「冬傷於寒」和「邪藏肌膚」的記載,並沒有提到少陰經,而且肌膚也不是少陰經所主管的部位。虛谷先生是葉天士的追隨者,而葉天士論述溫病,多注重肺胃,沒有任何一句話涉及到少陰經,虛谷先生這樣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近來人們對溫病的證治越來越了解,但唯獨對少陰經伏氣的說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虛谷先生的說法究竟能不能與《內經》的觀點相通?「肌膚」兩個字,能不能用少陰經的經絡來解釋呢?這些都是病理學上應該解決的問題,還請老師指教。

回答說:肌膚屬於氣分,確實不是少陰經所主管的部位,「肌膚」兩個字不能用少陰經的經絡來解釋。但是從經脈的角度來看,手足少陰經確實有氣血內外之分,手少陰經屬於脈管內,是血分,是心血運行之路;足少陰經屬於脈管外,是氣分,是腎陽化生衛氣並布達於肌膚的地方。腎臟的陽氣不能外達,邪氣就會藏在肌膚。

又問:大腸脈候在右寸,小腸脈候在左寸,這是《脈訣》上的記載,醫家都公認。這是從滑伯仁開始,候大小腸於兩尺的說法,李士材也極力推崇,結果誤導了後人,不知該如何取捨。但是汪氏的《脈訣刊誤》對叔和的說法多有辨正,唯獨對左寸候心小腸,右寸候肺大腸,沒有認為是錯的,認為腑與臟相配,兩經脈相連,所以同候於一部分。

我曾經思考脈診的大法,是用三部脈來配三焦,大小腸位於下焦,那麼滑伯仁的兩尺之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從表裡經脈相連的道理來看,叔和的說法也未必不可取。但是寸口脈不能同時診斷,是非終究要有一個結論,其學理上的究竟,還請老師明斷。

回答說:臟腑配脈的位置,也是從氣化來分的,心肺在上焦,脾胃肝膽在中焦,腎膀胱大小腸在下焦,這是按照位置來分的。脾與胃是一家,肝與膽是一家,腎與膀胱是一家,心與小腸是一家,肺與大腸是一家。但是脾胃同居右關,肝膽同居左關,腎膀胱同居左尺,表裡同配一部,診脈不必兼顧兩個部位。如果心肺配寸,大小腸配尺,這是同一家分佈在兩個部位。所以不得不以寸候一家之關係,尺候分居之地位。所以唐氏《診脈精要》說:肺的腑是大腸,肺位於右關上寸部,大腸應該配在右關下尺部,有時也在右寸診斷,總之肺與大腸是一家。小腸從心配左寸,小腸也配在左尺,因為心和小腸雖是一家,心在上,小腸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