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18)
懶園醫語(卷二) (18)
1.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夫以地球而論地,實不在人之下,實地之上有人,地之下亦有人也,所謂人之下者,謂指人之足底而言耳。子試置數蟻於圓球之上,其在球上一方面之蟻足固履球,其在球下一方面之蟻足亦未嘗不履球,但皆以為地在足之下耳,故曰地為人之下。今《邪客篇》所謂天圓地方者,亦指目所見、足所履而言耳。
頭圓者指四面凌空,足方者,指足底平而履地也,故邵子曰頭圓象天,足方履地。經不言履地,而言象地者,蓋言象足之履地耳。此正古文辭旨深奧,非若今文之辭淺而易明也。不然《五運行大論》與《邪客篇》同出一人之言,何以自相矛盾,抑至於此乎?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耳。
又問:婦人之月信,平人常期而來,乃胞中血海之潮信也,至胞中受胎,其血授之於胎,及胎產後其血化之為乳汁,故其月信乃不行也,此理生已稍知其概矣,而其產後其血何不從原道而下行,而反上行為乳汁,其原因何如?
答曰:衝脈起於胞中,前者並足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後者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與陽明合於宗筋,會於氣衝二經,狙氣總聚於此,蓋衝脈為血海,陽明為多血多氣之府,故二脈合於前陰,會於氣衝,而陽明為長,陽明之脈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簾,故婦人平時則為月信,有胎則以養胎,產後則化乳汁,所以不從原道下行,而上行為乳汁者,蓋其血氣則屬衝脈與陽明,而其經脈則下通前陰而上通於乳內,故能下行至前陰,亦能上行至乳內,如不用其母之乳汁哺乳,則其血仍下行而為信水,因陽明衝脈二經血氣上下相通,蓋亦天氣下降、地氣上騰,生化之機使然,如《六微旨大論》所謂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是也。
又問:《靈樞·邪客》篇云「宗氣積於胸中。」《五味篇》云「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海論篇》曰「膻中為氣海。」讀《內經》之義,大氣宗氣之名。乃變文之意耳,其實是膻中一氣也,而喻嘉言謂大氣、宗氣、膻中之氣,三氣不可混為一氣,何也?
答曰:宗氣一名大氣,亦名真氣,即膻中之氣,所謂上氣海是也,《內經》言之詳矣,本無分別。夫《內經》所謂三氣不同者,指宗營衛三氣而言耳,故曰宗氣積於上焦,營氣積於中焦,衛氣積於下焦。又云清者為榮,濁者為衛,營出中焦,衛出下焦,後人強分宗氣、大氣、真氣為三氣,指為一不,喻氏遂變其說,以大氣宗氣膻中之氣為三氣,徒滋惑亂耳。
壽能模問:《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丑未之紀,太陰司天之政,三之氣應是少陽相火用事,師何以指為太陰?
答曰:少陽主氣也,太陰客氣也,主氣以五行相生為序,太陰濕土所以居少陽相火之後也。客氣以陰陽一二三分先後為序,厥陰為一陰居始,少陰為二陰居次,太陰為三陰居終;少陽為一陽居始,陽明為二陽居次,太陽為三陽居終,太陰濕土所以居少陽相火之前。按丑未之紀,初之氣,主客二氣皆厥陰風木用事,所以有寒去物榮之徵,民病風濕之症,風者主客二氣也,濕者司天之氣也。
白話文: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以地球來說,地球並非不在人之下,實際上地上有人,地底下也有人。所謂「人之下」,只是指人的腳底而已。你試著把幾隻螞蟻放在圓球上,那些在球上方的螞蟻,腳踩著球;那些在球下方的螞蟻,腳也同樣踩著球,但牠們都認為地是在腳底下。所以說地為人之下。現在《邪客篇》所謂「天圓地方」,也是指眼睛所見、腳所踩的地方而言。
頭圓是指四面環空,腳方是指腳底平坦踩在地上。所以邵雍說「頭圓象天,足方履地」。經文中不說「履地」,而說「象地」,是因為它指的是腳踩地的樣子。這正是古文辭旨深奧之處,不像今文辭淺易明瞭。否則,《五運行大論》與《邪客篇》出自同一人之手,怎麼會互相矛盾呢?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罷了。
又問:婦人的月經,正常情況下定期來潮,這是胞中血海的潮汐規律。等到胞中受孕,血液就供給胎兒,等到生產後,血液就轉化成乳汁,所以月經就不來了。這個道理大概已略知一二,但生產後,血液為什麼不循原路往下走,反而往上走變成乳汁?其原因為何?
答曰:衝脈起於胞中,一部分沿著足少陰經,夾著肚臍往上走到胸中散開;一部分沿著脊椎向上走,成為經絡之海,與陽明經在宗筋匯合,在氣衝穴會合,氣血聚集於此。因為衝脈是血海,陽明經是多血多氣的府庫,所以二脈在陰部會合,在氣衝穴匯合。而陽明經較長,陽明經循行的路線是從鎖骨窩下乳房內側走,所以婦女平時就是月經,懷孕就養胎,生產後就變成乳汁,所以不從原路往下走,而往上走變成乳汁的原因是,其血氣歸屬於衝脈和陽明經,而其經脈下通陰部上通乳房,所以能往下走到陰部,也能往上走到乳房。如果不哺乳,血液仍然會往下走變成月經。因為陽明經和衝脈的血氣上下相通,這也是天氣下降、地氣上升,生化之機使然,如同《六微旨大論》所說的「升降出入,無器不有」一樣。
又問:《靈樞·邪客》篇說「宗氣積於胸中。」《五味篇》說「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海論篇》說「膻中為氣海。」讀《內經》,大氣、宗氣的名稱,只是文字上的變化而已,其實都是膻中之氣,而喻嘉言卻認為大氣、宗氣、膻中之氣三氣不可混為一氣,這是為什麼呢?
答曰:宗氣又稱大氣,也稱真氣,就是膻中之氣,也就是所謂的上氣海,這在《內經》中已經詳盡說明,本無區別。夫《內經》之所以說三氣不同,指的是宗氣、營氣、衛氣三氣而言。所以說宗氣積於上焦,營氣積於中焦,衛氣積於下焦。又說清氣為榮,濁氣為衛,營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下焦。後人強行把宗氣、大氣、真氣分為三氣,喻氏於是改變了這種說法,把大氣、宗氣、膻中之氣說成三氣,徒增混亂而已。
壽能模問:《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丑未之紀,太陰司天之政,三之氣應是少陽相火用事,老師為什麼說是太陰?
答曰:少陽為主氣,太陰為客氣。主氣以五行相生為順序,太陰濕土因此在少陽相火之後。客氣以陰陽一二三的先後順序排列,厥陰是一陰居始,少陰是二陰居次,太陰是三陰居終;少陽是一陽居始,陽明是二陽居次,太陽是三陽居終,太陰濕土因此在少陽相火之前。按丑未之紀,初之氣,主客二氣都是厥陰風木用事,所以有寒去物榮的徵兆,百姓患風濕病。風是主客二氣,濕是司天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