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17)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二) (17)

1.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癇者,《諸病源候論》曰:小兒之病也,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小兒三癇:風癇因衣暖汗出風入所致,初時先屈指如數而發也;驚癇起於驚悸,大啼而發;食癇先由不哺乳而變。

熱後發者或先寒後熱而發者,凡病先身熱、掣縱、驚啼、叫喚而後發者,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應肌肉,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掣、不啼叫而病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連骨髓,難治也。

其因不同,杵氣則一,然風寒外感是表證,飲食內傷是里證,皆未必便致神亂,癲癇為病則忽昏忽厥,病實在於心經及肝膽二臟,或肝木膽火入心,心火熾而神不守舍,或痰迷心竅而神志不清。大凡宜以行痰清心為主,然必先審其正氣,察其病邪,辨其虛實,酌宜療治而後用藥,方無誤焉。

又問:陳氏四十八種內,有婦人有胎,恐服藥有礙,用灶中黃土研末,以水和,塗於心下及臍下,干則易之數語,蓋其用土之義實有不知,請夫子垂教。

答曰:灶心土亦名伏龍肝,乃灶中對釜月下黃土也,以近月之土,得火之燒煉,積久而結,如石外赤中黃,性味辛而微溫,為婦人崩漏胎產之要藥,凡橫生、逆產、子死腹中及胞衣不下,或用酒,或用醋,皆可調,納母腹臍中,俱有神效,其於妊娠,尤能護胎。《傷寒類要》載有妊娠熱病用灶心土如雞子許大一塊,研末以水調服,再以水調塗臍方寸,干則又上此法,蓋取其能治妊娠熱病,又能護胎也。陳氏用以塗心下、臍下亦此意耳。

余偉問曰:《邪客篇》云:「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此言而今人議論,古人不知地球,以理推之之誤,而不知今人不解其理而自誤之,反為古人之誤。古聖人之立言,豈有欺人之語,天高地廣,其涯不可以量,聖人之所知也,然天地或匾,或長,或方圓,生固不知,而人頭固知非圓也,足固知非方也,聖人之言方圓者,圓者全也,通也,廣也,謂天之全通廣大,蓋於大地之義也。方者向也,敦方也,四方也,謂地之四方敦立之有方向也。

人頭圓者,能全通繞環四顧之廣大,故以應天。足方者,足之立有方向,行有敦方,故以應地。孫真人曰,智欲圓,行欲方,此義耳。蓋此言雖不甚關於醫理,今人力言其誤,生惜之,而悟此義,敢問是否?

答曰:讀書者不可以辭害意也。按《五運行大論》,帝曰:「地為下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觀此數語,即可知地非方矣。

夫太虛者,天也,天猶蛋白,地猶蛋黃,故曰地在太虛之中、天圓而大,地圓而小,地何以能懸於空中而不落?惟天地皆圓,故大氣始能環轉,因有大氣之環轉以舉之,始能不落,故曰大氣舉之也,然在天非在上,地非在下,蓋天包乎地之左右上下,而上者為天,下者亦為天,地實居天之中也,故帝問地為下否?而岐伯答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也。

白話文: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癲癇,古書《諸病源候論》說,是小孩的疾病,十歲以上稱為癲癇,十歲以下稱為癇證。小兒癇證有三種:風癇,因衣物保暖,汗出受風而引起,一開始會屈指如數數般發作;驚癇,因受驚嚇而引起,大哭大叫而發作;食癇,因哺乳不足而引起。

發病前先發熱,或先寒後熱,以及發病前身體發熱、抽搐、驚嚇哭叫後發病,脈象浮的,是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表現於肌肉,較易治療;發病前身體冰冷,沒有抽搐、哭叫,發病時脈象沉的,是陰癇,病在五臟,深入骨髓,難以治療。

其病因不同,但根本原因相同,都是氣機失調。風寒外感屬表證,飲食內傷屬裡證,都不一定會導致神志錯亂。癲癇發作時會突然昏厥,病根在心經和肝膽兩臟。可能是肝木膽火侵入心臟,心火熾盛,神志失守;也可能是痰濁迷蒙心竅,導致神志不清。總之,治療應以行氣化痰、清心為主,但必須先審察正氣,觀察病邪,辨別虛實,然後再根據情況選擇治療方法用藥,才能避免錯誤。

有人問:陳氏的四十八種治療方法中,有針對孕婦的,擔心服藥會影響胎兒,於是用灶中的黃土研磨成粉,用水調和,塗抹在心窩和肚臍下方,乾燥後再重新塗抹,這是什麼意思?請先生指教。

答:灶心土也叫伏龍肝,是灶膛中釜下方的黃土。因為靠近灶火,經過長時間的燒煉,結實如石,外紅內黃,性味辛溫,是婦女崩漏、胎產的要藥。對於難產、胎死腹中、胎盤不下等情況,可用酒或醋調和後,放入母親腹部肚臍處,都有神奇的療效,尤其對懷孕婦女,更能保護胎兒。《傷寒類要》記載,孕婦患熱病可用灶心土如雞蛋大小一塊,研磨成粉,用水調服,再用水調和塗抹在肚臍周圍一寸寬的地方,乾燥後重複此法。這是因為灶心土能治療妊娠熱病,又能保護胎兒,陳氏的方法也是這個意思。

有人問:《邪客篇》說:「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現在有人以此議論古人不懂地球是圓的,以理推測而錯,卻不知現代人不懂其理而自誤,反而指責古人錯誤。古聖人的話,豈會有欺騙人的意思?天高地廣,其邊際無法測量,是聖人所知道的,但是天地可能是扁的,可能是長的,可能是方圓的,我們生下來就不知道,但我們知道人的頭不是圓的,腳也不是方的,聖人說天圓地方,圓是圓滿、通達、廣闊的意思,指天地的圓滿、通達、廣闊;方是方向、端正、四方的意思,指大地四方端正有方向。

人頭圓,能周全通達,環顧四周,廣闊無垠,所以應天;足方,腳的站立有方向,行走有端正,所以應地。孫真人說,智慧要像天一樣圓滿,行為要像地一樣端正,就是這個意思。雖然這話與醫理關係不大,但現在有人說它錯了,我感到惋惜,而我明白了這個意思,請問是否正確?

答:讀書人不能因為文字而誤解其意思。《五運行大論》中,黃帝問:「地在下嗎?」岐伯答:「地是在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問:「地是浮在空中的嗎?」岐伯答:「是大氣托著它。」從這幾句話,就知道地不是方的。

太虛就是天,天像蛋白,地像蛋黃,所以說地是在太虛之中,天圓而大,地圓而小。地為什麼能懸在空中而不落下?因為天地都是圓的,所以大氣才能環繞旋轉,因為有大氣的環繞旋轉托著它,所以才能不落下,所以說是大氣托著它。但是,天不在上面,地不在下面,天包圍著地的四面八方,上面是天,下面也是天,地實際上是在天之中。所以黃帝問地是否在下,岐伯回答地是在人之下,太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