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二) (13)

1.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張雨亭問:組織脈道從腕上而行者,僅肺、小腸、心包絡、三焦四者而已,何十二經之脈皆從寸口決耶?雖手太陰之動脈在寸口,而其與十二之脈究有若何之關係而皆決於此乎?

答曰:肺為諸臟之上蓋,主通,陰陽十二經皆會於手太陰寸口,故《難經》云寸口者,脈之大會也。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手太陰而行,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而見於氣口,故玉機真藏論曰,臟氣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營氣循十二經而行,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而復會於手太陰肺經之寸口,此十二經病所以皆見於寸口,故《難經》云寸口可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也。《素問·經脈別論》曰: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靈樞·經脈篇》曰: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隨呼吸,日行五十度而周於身,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五十度,復大會於手太陰寸口,所以為五臟六腑之終始,故《靈樞·營衛生會篇》曰五十而復大會,又曰谷入於胃以傳之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難經》云寸口者五臟六腑之終始也。

曰:肺既為諸臟之華蓋,寸口既為百脈之所會,則但診寸口可也,何以其中又分寸關尺以配各臟之所屬耶?曰:寸口為脈之大會者,言此脈可以決死生吉凶也,故《難經·一難》曰:寸口為脈之大會,獨取以決五臟六腑之死生、吉凶也。至於審證則各臟有各臟之病,各腑有各腑之病,自不能不就寸關尺三部以診察何臟何病,何腑何病,然後因病施治耳,三部配各臟之所屬豈可置不顧耶?

程民佐間:寸關尺三部之脈,有同時數者,有同時遲者,有彼此遲數不同者,例如脈從寸至尺,本系一貫,寸數則關尺亦數,寸遲則關尺亦遲,何以有寸尺脈遲而關獨數者?或尺寸脈數而關獨遲者?其故何也?

答曰:脈有寸關尺三部,三部各有浮中沉九候,寸關尺三部脈同是一條,數則俱數,遲則俱遲,是無遲數之分,然浮中沉三部有輕重之異,故診脈法云脈是血管,氣附脈行,血管外是氣道,脈之跳動出於心血之起落,脈管中血之所主,心主火,血虛火少,則動遲,血多火旺,則動數。

脈管只是一條,動則俱動,故無遲數之分,氣則上下異其輕重也,故浮中沉有三部之別,從此類推而血管分診,合診,脈自有別矣。曰:三陰之脈,經言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而《難經·七難》中,徐大椿注言太陰為陰之始,少陰為二陰,厥陰為陰之至,二說不同,其故何也?曰:經言三陰者指氣有多少而言也,《難經》之言三陰者,指脈之王時而言也,一言氣,一言脈,迥然有別,何能強同?按《天元紀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水火者,陰陽之徵兆,金木者,生成之終始,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王冰注云:氣有多少者,謂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三等不同秩也。

白話文: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張雨亭問道:脈象的運行路線從手腕開始,只有肺、小腸、心包絡、三焦四經脈,為什麼十二經脈的脈象都從寸口(手腕內側)判斷呢?雖然手太陰肺經的動脈在寸口,但它與其他十二經脈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使得所有經脈的脈象都能從寸口判斷出來?

答曰:肺是所有臟腑的頂蓋,主管氣機的通暢,陰陽十二經脈都匯聚於手太陰肺經的寸口,所以《難經》說寸口是脈氣的大會合之處。胃是水谷的海洋,是五臟六腑的根本,胃中精華之氣上注於肺,肺氣從手太陰肺經運行,所以五臟六腑的氣息味道都通過胃,在寸口處得以顯現,所以《玉機真藏論》說,臟腑之氣都歸屬於手太陰肺經。營氣循行十二經脈,從手太陰肺經開始,到足厥陰肝經結束,又回歸到手太陰肺經的寸口,這就是十二經脈的病症都可以在寸口處觀察到的原因,所以《難經》說寸口可以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素問·經脈別論》也說:氣口(寸口)可以判斷生死。

《靈樞·經脈篇》說:經脈的虛實,可以通過氣口(寸口)來判斷,脈氣隨著呼吸,一日運行五十次環繞全身,營氣運行陽經二十五次,運行陰經也二十五次,一共五十次為一個週期,最終都匯聚於手太陰肺經的寸口,所以寸口是五臟六腑氣血的起始與終結之處,所以《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五十次後再次大會合,又說食物進入胃後傳輸到肺,五臟六腑都依靠肺來接收氣息,所以《難經》說寸口是五臟六腑的起始與終結。

問:肺既然是諸臟的華蓋,寸口又是百脈會合之處,那麼只診寸口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在寸口之中分寸、關、尺三部來配屬各臟腑呢?

答曰:寸口是脈氣大會合的地方,是指通過這個脈象可以判斷生死吉凶,《難經·一難》說:寸口是脈氣的大會合,單獨診斷寸口就能夠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但要仔細診斷,則每個臟腑都有其獨特的病症,就必然要根據寸、關、尺三部來診察是哪個臟腑患病,然後再針對性治療,寸、關、尺三部配屬各臟腑,怎麼能忽略呢?

程民佐問:寸、關、尺三部脈象,有的同時數,有的同時遲,有的彼此遲數不同,例如脈象從寸到尺,本是一貫之脈,寸部脈象數,則關、尺部也數;寸部脈象遲,則關、尺部也遲,為什麼會有寸、尺部脈象遲而關部獨數的情況?或者寸、尺部脈象數而關部獨遲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

答曰:脈象有寸、關、尺三部,三部各有浮、中、沉九候,寸、關、尺三部脈象同屬一條脈絡,脈象數則都數,脈象遲則都遲,沒有遲數不同的情況。但是浮、中、沉三部有輕重之分,所以診脈法說脈象是血管,氣附著在脈搏上運行,血管外面是氣道,脈象的跳動來自於心血的升降,脈管中血液的盛衰,心主火,血虛火少,則脈象跳動遲緩,血多火旺,則脈象跳動數。

脈管只有一條,跳動則同時跳動,所以沒有遲數不同的情況,氣則上下各有輕重之分,所以浮、中、沉三部有區別,由此類推,血管分診,合診,脈象自然有區別了。

問:三陰經脈,《內經》說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難經·七難》中,徐大椿注說太陰為陰之始,少陰為二陰,厥陰為陰之至,兩種說法不同,這是什麼原因?

答曰:《內經》說三陰,是指氣的多少而言;《難經》說三陰,是指脈象的盛衰而言。一種說的是氣,一種說的是脈,完全不同,怎麼能強求一致呢?按《天元紀大論》說左右是陰陽的道路,水火是陰陽的徵兆,金木是生成的始終,氣的多少,形體的盛衰,上下相呼應而損益顯現。王冰注說:氣的多少是指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三種陰氣各有不同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