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二) (11)

1.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可見此勝者,正氣勝也,陰勝陽,陰之正勝於陽,即陽之邪勝於陰,故陽急而陰緩;陽勝陰,陽之正勝於陰,即陰之邪勝於陽,故陰急而陽緩。

又云:辛甘發散治其勝,不知何意也。夫勝既為正氣之勝,復用辛甘發散之品,治其勝,是否殺其正氣?俾風邪自彼及此,使其平均,而求其愈耶?抑過意犯緩緩急急之例,俾急者更急,緩者更緩,欲演其復極必反,矯枉過正之妙耶。

若是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生於前問已詳載利弊,即勝為邪勝,非散其正,乃散其邪,何以邪勝處,反熱反緩,無邪處反寒反急?即以邪克經絡,遏郁陽氣,故陰勝者則陰熱而緩,陽無邪,故較寒,以彼緩故此急,但熱者陽氣所到故也,寒者陽氣不到故也。

經云:陽之氣,精以養神,柔以養經,經既得其所養,豈有縱而不能收之理哉?況傷寒太陽經,雖如大青龍亦無經緩之症,陽明經雖如白虎湯亦無經緩之症,惟邪遏發熱者有之,熱而狂叫奔走者有之,熱而經縱者未聞也,且縱而漢有收者,尤未聞也,故不知何意,還乞詳示。

答曰:正有陰陽左右,邪亦有陰陽左右。經曰:陽勝陰病,陰勝陽病,固指正氣言,然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蓋言邪之所中亦如是也。夫人之一身,左為陽,右為陰,經脈十二,左右各有一行,中風口喎斜系由手足陽明二經中邪所致,手陽明之經挾口交人中,足陽明之經環唇交承漿,以左脈交右,右脈交左,而會太陽之經,絡目故也。

然經分左右,口眼左右亦隨之而分,經脈左右相交,風為木邪,勁而善走,中於左脈者,或溜於右脈,中於右脈者,或溜於左脈,亦猶張石頑所謂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於經也,「腑為臟之表,屬陽,經為血之道屬陰」且不特此也。

經脈左右相交,口眼亦左右互應,或有邪中於左脈,而病應於右口眼者,或有邪中於右脈,而病應於左口眼者,雖同一陽明經之中邪,而病之久暫淺深輕重不同,又不可執一而論也。

左中寒則逼熱於右,故左急而右緩;右中寒則逼熱於左,故右急而左緩,此病之原因也,寒邪中左,此陽之邪勝正也,溜於陰則右之寒反逼熱於左矣,故陰急而陽緩;寒邪中右,此陰之邪勝正也,溜於陽則左之寒反逼熱於右矣,故陽急而陰緩,此病之變象也;治現象則見病治病,治原因則循流溯源,治以馬膏,摹其急者,治現象也,用桂枝酒塗其緩者,治原因也。故張石頑云塗其緩以和營衛,以通經絡,治風痹通節竅,此即吾所謂辛甘發散以治勝也。

夫正之陰陽,即《內經》之以陰陽分血氣,左右言輕重也,邪之陰陽則左或溜於右,右或溜於左,左或應干右,右或應干左,無定所,亦即張石頑所謂邪之中於人,無有常也。至於子謂未見熱症有經縱不收者,子不見《靈樞經》所言足陽明之筋病,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非即指此症乎?要之,法,死者也;人,活者也,以活人用死法,誠不可膠柱而鼓瑟也。

白話文: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文中論述的是陰陽邪正的關係及其在疾病中的表現。作者認為,所謂「勝」,指的是正氣的勝或邪氣的勝。正氣勝則表現為正氣旺盛的一方(陰或陽)較緩,而相對較弱的一方較急;邪氣勝則相反。

關於用辛甘發散之品治療「勝」的疑問,作者認為這並非要殺傷正氣,而是要藉由辛甘發散藥物調整陰陽平衡,使邪氣得以疏通,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這不是簡單地治標,而是根據陰陽邪正的變化,調整治療策略。

文中進一步闡述,邪氣的侵入會導致陰陽失衡,例如陰邪勝則陰熱而緩,陽氣受遏則較寒而急,這是因為邪氣阻礙了陽氣的運行。

對於「經脈縱而不收」的疑惑,作者引用《內經》的觀點,指出陽氣應滋養經絡,並以傷寒太陽經、陽明經的治療為例,說明並非所有熱症都會出現經脈縱而不收的現象。只有邪氣阻遏導致的發熱,才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作者接著解釋陰陽邪正的相互影響:邪氣也存在陰陽之分,其在人體中的運行並無固定模式,可能在左右經脈之間流竄,並引起不同部位的病變。例如,左脈受寒邪,可能導致右脈熱盛,反之亦然。 因此,治療時應考慮病症的表象和根本原因,不能一概而論。文中以馬膏治療熱證(治現象)和桂枝酒治療寒證(治原因)作比,並引用張石頑的觀點,說明辛甘發散藥物的作用在於調節陰陽,疏通經絡。

最後,作者以《靈樞經》中關於足陽明經筋病的描述,說明某些熱證確實可能出現經脈縱而不收的現象,並強調治療需活學活用,不能僵化地套用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