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7)
懶園醫語(卷二) (7)
1.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答曰:按《難·經二難》所言,不過就俞後分尺寸之部位,與臟腑配位為診候之說不同也,故丹波元澈曰:此段但就其中分尺寸之位,而與十八難分三部之說不同,學者不可一例讀也。楊注不察此理,妄引諸家脈訣,以傅會之,並舉臟腑配位之說為診候之式,不足為據(以上皆丹波氏言)。
要之診法,《內經》與《難經》不同,《難經》與《脈經》又不同,學者宜參觀而會通,不宜偏執一說,(宜參觀診察學講義)故《醫語》卷一末篇論診法云:從《難經》入門,再參諸書,盡其奧矣。
又問:十難云,一脈十變者,均是臟干臟則脈甚,腑干腑則脈微)蓋因病臟者重,病腑者輕也,然按之陰陽,五臟屬陰主靜,六腑屬陽主動。潔古云:甲丙戊庚王謂之五陽,剛也,乙丁己辛癸謂之五陰,柔也,理當以腑干腑則脈甚,臟干臟則脈微,今十難所云反是,非與經言病臟者重、病腑者輕,成一反比例耶?二說不可一以貫之,其故安在?
答曰:脈甚則病重,脈微則病輕,十難云臟干臟則脈甚,即經所言,病脈者重也。十難云腑干腑則脈微,即經所言,病腑者輕也。二說本系一貫,並不相悖,即按之陰陽,五臟屬陰而主裡,六腑屬陽而主表,病在表則輕、病在裡則重,重則脈甚,輕則脈微,理亦不相悖也。至於天干,因甲丙戊庚壬屬陽,腑亦屬陽,故配腑,乙丁己辛癸屬陰,臟亦屬陰,故配臟。
所謂陽剛克陰柔者,蓋言臟腑之相合也,彼此不能剋制,便成相敵,相敵則不能相合,惟有所剋制,則陰陽相和,既相和自柑合,故臟腑陰陽剛柔相制,乃成六合,非指病之相干而言也。
牟孔昭問:《五臟別論》言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五者,瀉而不藏,名曰傳化之腑,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又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竊以膽為奇恆之府,而本篇前所謂傳化之腑,亦止胃,大、小腸,三焦,膀胱五者,膽亦不與焉,乃下文云: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則又明明傳化之腑有六,若依馬注仍以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為傳化之六腑,則與上文膽為奇恆之俯,相刺謬矣。
蒙按經文五者,傳化之腑,下接魄門亦五臟,使水穀不得久留二句,似以魄門亦為一腑,則井上五者適成六腑,然魄門肛門也,豈能為腑,不然則傳化止有五腑,讀書不多,無以自解,願夫子教之。
答曰:《五臟別論》所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名奇恆六腑者,原非六腑之數,以其藏畜陰精,故曰地氣所生,皆稱為腑也。然膽居六腑之一,獨藏而不瀉,與他腑異,女子胞亦以出納精氣,而成胎孕,故此六者,均稱奇恆之腑,至於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之名六腑者,以六腑之陽,與心、肝、脾、肺、腎五臟之陰,相表裡也,膽稱奇恆,故只有此五者,包藏諸物而傳化濁氣,故曰瀉而不藏,因其轉輸運動,故曰象天之氣,是則腑雖有六,而傳而不留者,只有五耳。
白話文: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關於脈診,《難經》中關於寸、尺部位與臟腑配位的診斷方法,與《內經》有所不同。丹波元澈指出,應區分《難經》中關於寸、尺部位的論述與十八難的三部論述,不可混為一談。楊氏注釋未明瞭此理,牽強引用各家脈訣,並以臟腑配位作為診斷模式,缺乏依據。
總而言之,內經、難經、脈經三者的診斷方法有所不同,學習者應參考比較,融會貫通,而不應執著於單一說法。《醫語》卷一末篇論診法也說:從《難經》入門,再參考其他書籍,才能徹底掌握脈診的奧妙。
關於「十難」中「一脈十變」的說法,認為臟病則脈象強盛,腑病則脈象微弱,是因為臟病較重,腑病較輕。但從陰陽角度看,五臟屬陰主靜,六腑屬陽主動;潔古認為甲丙戊庚壬為五陽(剛),乙丁己辛癸為五陰(柔),因此應是腑病則脈象強盛,臟病則脈象微弱。這與「十難」的說法相反,似乎與「臟病重、腑病輕」的論點形成矛盾,這是為什麼呢?
脈象強盛則病情嚴重,脈象微弱則病情輕微。「十難」中「臟病則脈盛」是指經書中所說的病情嚴重,「腑病則脈微」是指經書中所說的病情輕微。這兩種說法並非矛盾。「十難」是從陰陽角度出發,五臟屬陰主裡,六腑屬陽主表;病在表則輕,病在裡則重,重則脈盛,輕則脈微,這也是相符的。至於天干,甲丙戊庚壬屬陽,腑也屬陽,故配腑;乙丁己辛癸屬陰,臟也屬陰,故配臟。
所謂「陽剛克陰柔」,是指臟腑的相互協調。如果臟腑不能相互制約,就會互相抗衡,互相抗衡就無法協調。只有相互制約,陰陽才能調和,調和才能協調。所以,臟腑陰陽剛柔相制,才能形成協調的狀態,這並非指疾病的相互影響而言。
關於奇恆之腑和傳化之腑,《五臟別論》中提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為奇恆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五者為傳化之腑。文中又說魄門也屬五臟,使水穀不能久留。膽是奇恆之腑,而傳化之腑只有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五個,膽並不在其中。但下文又說六腑傳化而不藏,似乎傳化之腑有六個。如果按照馬氏注釋,以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為六腑,則與上文膽為奇恆之腑相矛盾。經文中「五者,傳化之腑,下接魄門亦五臟,使水穀不得久留」一句,似乎也把魄門算作一腑,這樣傳化之腑就成了六個。但魄門是肛門,怎能算作腑呢?如果不把魄門算作腑,那傳化之腑就只有五個了,實在令人困惑。
《五臟別論》中所說的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稱為奇恆之腑,並不是指六腑的數量。因為它們貯藏陰精,所以說「地氣所生」,皆稱為腑。但膽是六腑之一,卻獨藏而不瀉,與其他腑不同;女子胞也因出納精氣,而成胎孕,所以這六者都稱為奇恆之腑。至於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稱為六腑,是因為六腑之陽與心、肝、脾、肺、腎五臟之陰相表裡。膽稱為奇恆之腑,所以只有其他五者包藏諸物,傳化濁氣,所以說「瀉而不藏」。由於它們轉輸運動,所以說「象天之氣」。所以雖然腑有六,但傳化而不留的只有五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