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6)
懶園醫語(卷二) (6)
1.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答曰:《本草經》稱,桔梗治胸脅痛,腹滿腸鳴,驚恐,本無載諸藥上浮之說,元素謂引經與甘草同為舟揖之劑者,以其味厚氣輕,主升而不降耳,故曰:如大黃苦泄峻下之藥,欲引之胸中至高之分,須用辛甘之劑升之,此蓋指引經而言,非謂效即止於此也。
又問:何首烏相傳益氣,黑髭發,何翁食之發白變黑故名。然陳修園謂為苦澀之味,何以能補,不過久痢久瘧,多取用之,以固脫截瘧,其說似亦甚當。
答曰:首烏有赤白二種: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氣溫味苦澀,溫補肝,苦澀補腎,故能收斂精氣,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鬚髮,為滋補之良藥,功在地黃上,正不僅治久痢固脫,截瘧已也。此藥能補,本少發明,自嘉靖初邵真人以七寶美髯丹方進世宗,服有大效,連生皇子,由是何首烏方大行也。
江廣智問:《難經》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皆在陰」。按徐氏云:六腑之募,亦皆在陰,是五臟六腑均有募矣,肺募中府屬本經,心主募巨闕屬任脈,任脈明明非本經之募,偏屬他經者,是何原因,然募之功用,對於人身奚若?乞夫子垂教焉。
答曰,五臟皆有募,六腑亦皆有募,募皆在陰,徐氏云:六腑之膜亦在陰者,蓋言募不以臟腑分陰陽,以募俞分陰陽也,人身腹為陰,背為陽,五臟六腑之募皆在腹,故曰皆在陰,五臟六腑之俞皆在背,故曰皆在陽。至於募之俞,或在本經,或在他經,不一者,亦猶臟腑之俞,或在本經、或在他經不一,但以其氣之所出在何俞,則屬何俞耳。例如:臟腑之俞,惟膀胱在本經,其餘皆不在本經也。
故《素問·通評虛實論》云: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者,胃之俞在太陽經也。至於對於人身之功用,蓋募者內在各臟各腑之間而外,連軀殼臟腑之位於人身也。背部之氣從脊骨而輸出,故臟腑之俞皆在背,而夾脊兩旁腹部,則募連著皮肉,故氣出於腹者,如肝募期門,膽募日月之類是也,其對於人身之功用,亦猶五臟六腑之俞耳。
又問:七十難曰,經言,「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而下文又言,「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上下文義似覺難通,孰是孰非,乞垂教焉。
答曰:春氣在毫毛,夏氣在皮膚,故宜刺淺;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故宜刺深,然一於淺則成孤陽,一於深則成孤陰,故春夏雖刺淺,初下針時必先一沉,而後皆浮取一陰之氣以養陽,秋冬雖刺深,初下針時必先一浮,而後皆沉取一陽之氣以養陰,蓋春夏氣溫必致一陰以和陽氣者,使不成孤陽也,秋冬氣寒必致一陽以和陰氣者,使不成孤陰也。
又問:二難云,自掌後橫紋至尺澤穴,總計一尺一寸,分一尺中一寸曰尺,一寸中九分曰寸,餘一寸間隔尺寸而名關。但近世醫者,三指按於寸關尺三部以診病人寸尺二部,所按不及一寸九分,而關部則過一分,豈非肝膽、脾胃與尺寸臟腑相混耶,然今醫者猶能別肝膽、脾胃臟腑之病也,其故何歟?
白話文: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關於桔梗,古籍記載其能治療胸脅痛、腹脹腸鳴、驚恐,並沒有提到藥物上浮的說法。有人認為桔梗與甘草一樣是引經藥,因為它味厚氣輕,主要作用是向上升而不是向下降。就像大黃這種苦寒瀉下藥,如果想引導藥力到達胸部高位,就需要用辛甘的藥物來提升它,這指的是引經藥的作用,並不是說藥效就只停留在這裡。
關於何首烏,相傳它可以益氣、使鬍鬚頭髮變黑,甚至有人吃了之後白髮變黑,因此得名。但陳修園認為它味苦澀,為何能補?他認為多用於治療久痢久瘧,以收斂止瀉止瘧,這個說法似乎也很有道理。
何首烏有赤白兩種:白色入肺經,紅色入心經,性溫味苦澀,溫補肝,苦澀補腎,因此能收斂精氣,滋養血液和肝臟,固精益腎,強健筋骨,使鬚髮烏黑,是滋補良藥,功效在地黃之上,絕不僅僅是治療久痢、固脫、截瘧而已。此藥的補益功效,過去很少被闡明,直到嘉靖年間邵真人將七寶美髯丹方獻給世宗皇帝,服用後效果顯著,連生皇子,於是何首烏才廣為流傳。
江廣智問道:《難經》六十七難說:「五臟的募穴都在腹部(陰)」。徐氏認為:六腑的募穴也在腹部(陰),也就是說五臟六腑都有募穴。肺募穴中府屬於肺經,心募穴巨闕屬於任脈,任脈顯然不是心經的經脈,卻屬其他經脈,這是什麼原因?募穴的功用對人體有什麼作用?請先生指教。
五臟六腑都有募穴,募穴都在腹部(陰)。徐氏說六腑的募穴也在腹部(陰),是指募穴的陰陽屬性不是以臟腑來分,而是以募穴與俞穴來分。人體腹部屬陰,背部屬陽,五臟六腑的募穴都在腹部,所以說都在陰;五臟六腑的俞穴都在背部,所以說都在陽。至於募穴和俞穴,有的在同一部經脈,有的在不同經脈,這跟臟腑的俞穴有的在同一部經脈,有的在不同經脈是一樣的。只要看其氣的出處在哪個俞穴,就歸屬於哪個俞穴。例如:臟腑的俞穴,只有膀胱經的俞穴在膀胱經,其他臟腑的俞穴都不在其本身的經脈上。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腹部脹滿,按壓不下,應取太陽經的穴位,因為胃的俞穴在太陽經。至於募穴對人體的功用,就是募穴在各臟腑內外之間,連接著軀體和臟腑的位置。背部的氣從脊椎輸出,所以臟腑的俞穴都在背部,而腹部兩側,募穴連著皮膚肌肉,所以氣從腹部輸出,例如肝募穴期門、膽募穴日月等,它們對人體的功用,就如同五臟六腑的俞穴一樣。
關於《難經》七十難,經文中說:「春夏針刺淺,秋冬針刺深」,下文又說:「春夏各取一陰,秋冬各取一陽」,上下文的意思好像不太通順,哪個說法正確?請指教。
春天之氣在毛髮,夏天之氣在皮膚,所以應該淺刺;秋天之氣在肌肉,冬天之氣在筋骨,所以應該深刺。但是如果一味淺刺就會形成孤陽,一味深刺就會形成孤陰,所以春夏雖然淺刺,下針時必須先稍微深刺一下,然後再淺刺,取得一陰之氣來滋養陽氣;秋冬雖然深刺,下針時必須先稍微淺刺一下,然後再深刺,取得一陽之氣來滋養陰氣。因為春夏氣溫,必須取一陰來調和陽氣,以免形成孤陽;秋冬氣寒,必須取一陽來調和陰氣,以免形成孤陰。
關於《難經》第二難,從手掌後橫紋到尺澤穴,總共一尺一寸,一尺中的一寸叫做尺,一寸中的九分叫做寸,剩下一寸作為間隔,稱為關。但是現代醫生用三個手指按壓寸關尺三部來診斷病人的寸尺兩部,所按壓的長度不到一寸九分,而關部則超過一分,難道是肝膽、脾胃和寸尺臟腑混淆了嗎?但是現代醫生仍然能夠區分肝膽、脾胃等臟腑的疾病,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