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5)
懶園醫語(卷二) (5)
1.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但《婦人明理論》所言,系但就婦科一部分而論,故曰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此散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下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其功大類四物,非謂丹參之效用,即盡於此也。
又問:貝母治痰嗽,陳修園謂大失經旨,且斥李士材貝母主燥痰,半夏主濕痰為臆說,然歟否歟?
答曰:貝母氣味辛平,經云: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癰,金瘡風痙。原不僅治痰嗽,然而消痰潤心肺,未嘗無功。按貝母乃手太陰經藥,半夏乃足太陰足陽明經藥,若虛勞咳嗽,吐血咯血,當用貝母;脾胃濕熱,涎化為痰,久則生火,痰火上攻,當用半夏,然則士材所謂貝母主燥痰,半夏主濕痰者,亦非無因,特一系太陰經藥,一系陽明經藥,不可不知耳。
又問:芍藥,經云,味昔平,陳修園謂為攻下之品,「其言益氣者,邪氣攻淨,而元氣自益,非能補氣也。今人妄改酸寒,認為斂陰之品,殺人無算,試取芍藥嚼之,酸味何在」。誠然則四物湯等補方中不宜入芍藥矣,蒙竊疑之。
答曰:經云,芍藥氣味苦平,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利小便止痛。未有言補者,故仲景桂枝湯解表之劑,取其平入肺泄邪氣,苦制桂之辛。小建中湯,治腹中急痛,取其苦疏脾中邪氣,及腹中之淤,皆以苦平之味也。自宋元以下諸家本草始發明味酸收陰氣,斂逆氣,和血補陰,但吾曾嘗其味,卻苦而不酸,而後人之稱為酸者,其說實本於雷公。
按芍藥一物,有赤芍、白芍,草本木本之別,白芍即草芍藥,赤芍即木芍藥,草本者色白而多脂,木本者色紫而多脈,無己曰:白者補,赤者瀉,大明曰:赤者補氣,白者補血,四物等補方中入芍藥者,亦此意也。
又問:陳修園謂梔子不能湧吐,且宜生用,炒黑則死灰無用,俗本生則吐,炒黑則不吐,陋甚亦有當乎。
答曰:《本經》不言梔子能湧吐,梔子本非吐藥,仲景用為吐藥者,謂邪氣在上,拒而不能納食,梔子氣輕飄而上行,用以導之,令其吐,則邪因以出,所謂高者因而越之也。至於炒黑者,所以平其輕飄之性,苦寒之味耳。故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心煩及心經留熱,小便赤澀用火煨,治下利鮮血,用燒灰服也。
又問:又謂半夏乃太陰,陽明,少陽之藥,祛痰非其專長,故仲景云:嘔加半夏,痰多加茯苓,未聞痰多加半夏,竊謂痰由水濕,在半夏能燥濕,則未嘗不可治痰,敢正之夫子。
答曰:所見極是,吾曾云:脾胃濕熱,涎化為痰,久則生火,痰火上攻,當用半夏,即此意也。
又問:張隱菴謂,桔梗治少陽之脅痛,上焦之胸痛,中焦之腸鳴,下焦之腹滿,又驚則氣上,恐則氣下,悸則動中,是桔梗為氣分之藥,上中下三焦皆可治也。指張元素桔梗為舟楫之藥,載諸藥而不沉之說為謬,似屬有理。
白話文: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婦人明理論》只從婦科一部分論述,因此說四物湯治療婦科疾病,不論產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使用。但丹參散的療效與其相似,因為丹參散能破除瘀血,補充新血,安胎、下死胎、止崩漏帶下,調經,其功效與四物湯大致相同,並不是說丹參的功效僅止於此。
有人問:貝母治療痰嗽,陳修園認為大錯特錯,並且斥責李士材「貝母主治燥痰,半夏主治濕痰」是臆測,這對嗎?
答:貝母氣味辛平,《神農本草經》記載其能治療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氣、喉痹、乳癰、金瘡、風痙,原本就不只治療痰嗽,但它能消痰潤肺,還是有一定功效的。貝母是手太陰經藥物,半夏是足太陰、足陽明經藥物。如果出現虛勞咳嗽、吐血咯血,就應該用貝母;如果脾胃濕熱,涎液化為痰,久而生火,痰火上攻,就應該用半夏。所以李士材所說的「貝母主治燥痰,半夏主治濕痰」,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要注意到一個是太陰經藥物,一個是陽明經藥物,這點不可不知。
有人問:關於芍藥,《神農本草經》記載其味苦平,陳修園卻認為它是攻下之品,「它能益氣,是因為邪氣被攻除乾淨了,元氣自然就增強了,並不是它能直接補氣。現在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它是酸寒,具有斂陰的功效,害死了無數人,試著嚼嚼芍藥,哪裡有酸味」。如果這樣說的話,四物湯等補方中就不宜加入芍藥了,我對此很疑惑。
答:《神農本草經》記載芍藥氣味苦平,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利小便止痛,沒有說它能補氣。所以張仲景的桂枝湯,解表劑中使用芍藥,是利用其平和的藥性入肺經,泄去邪氣;苦味能制約桂枝的辛味。小建中湯治療腹中急痛,也是利用其苦味疏通脾胃中的邪氣和腹中的瘀血,都是利用其苦平的藥性。宋元以後的本草學家才開始闡述芍藥味酸能收斂陰氣,斂逆氣,和血補陰,但我嘗過芍藥的味道,是苦的而不是酸的,後人說它是酸的,這種說法實際上來源於雷公。
芍藥分赤芍和白芍,草本和木本不同。白芍是草芍藥,赤芍是木芍藥,草本的顏色白,含油脂多;木本的顏色紫,含纖維多。有人說白芍補,赤芍瀉;也有人說赤芍補氣,白芍補血。四物湯等補方中加入芍藥,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有人問:陳修園認為梔子不能催吐,而且應該生用,炒黑就如同死灰一樣沒用了。民間則認為生梔子能吐,炒黑就不能吐,這兩種說法哪個對呢?
答:《神農本草經》沒說梔子能催吐,梔子本不是催吐藥。張仲景用它來催吐,是因為邪氣在上,阻礙飲食的消化吸收,梔子氣味輕揚,向上走,用它來引導邪氣向上排出,這叫做「高者因而越之」。至於炒黑,是為了降低它的輕揚之性,以及苦寒之味。所以張仲景治療傷寒發汗、吐下之後心煩,以及心經留熱,小便赤澀,用火煨梔子;治療下利鮮血,用燒灰服用。
有人問:陳修園還說半夏是太陰、陽明、少陽之藥,祛痰不是它的專長,所以張仲景說:「嘔吐加半夏,痰多加茯苓」,沒聽說過痰多加半夏。我認為痰是由於水濕引起的,半夏能燥濕,所以也能治療痰,敢問老師您的看法。
答:你的看法極為正確。我曾經說過:脾胃濕熱,涎液化為痰,久而生火,痰火上攻,就應該用半夏,就是這個意思。
有人問:張隱庵認為桔梗能治療少陽的脅痛,上焦的胸痛,中焦的腸鳴,下焦的腹滿,還說驚則氣上,恐則氣下,悸則氣動,所以桔梗是作用於氣分的藥物,上中下三焦都能治療。他認為張元素說桔梗是「舟楫之藥」,能載運其他藥物而不下沉的說法是錯誤的,這似乎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