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3)
懶園醫語(卷二) (3)
1.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靈樞》與《難經》尚不相遠,惟《難經》以關前為寸,關後為尺,《靈樞》正面人身手部注云:手掌後動脈高骨處曰關,關前後兩手動脈皆曰寸口。是《難經》之所謂尺者,《靈樞》亦指為寸口也,以關前關後皆為寸,則必以尺膚為尺矣。此古今診法之所以不同也,或謂《內經》之寸口,指三部而言,其說殆本諸此耳。
江廣智問:按十五絡《靈樞·經脈篇》明指十二經之別與督任之別及脾之大絡共十五絡皆有穴名及病形治法,而《難經》以十五絡為十二經絡,及陽絡、陰絡、脾之大絡也,與《靈樞·經脈篇》不同。曩日左生曾問及此,而夫子答以陽絡即督脈,陰絡即任脈也。然《難經》言陽絡,陰絡即陽蹻陰蹻,與督任有別,今以二蹻當之,未知所出,乞夫子垂教焉?
答云:所問與前日邵情源所問答左生十五絡一條大略相同,即取邵生記錄觀之,毋煩
牟孔昭問:人參本經微寒,而方書多謂甘溫大補元氣,陳修園則謂:經言補五臟,五臟屬陰,放人參補陰,而不宜補陽,力闢回陽之說,為害人非淺,敢問孰是?
答曰:古之所謂人參,即今之所謂黨參也,或曰性寒,或曰性溫,或曰味苦,或曰味甘,或曰補陰,或曰補陽,皆執一偏之見耳。夫人參氣味甘而微苦,為涼為溫,補陰補陽均無不可,全在醫生之妙用耳。其為用也,生則氣涼,熟則氣溫,味甘補陽,微苦補陰。氣主生物本乎天,味主成物本乎地,氣味生成,陰陽之造化也。
涼者,高秋清肅之氣,天之陰也,其性降;溫者,陽春生髮之氣,天之陽也,其性升;甘者,濕土化成為味,地之陽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其性沉。其氣薄者,生降熟升,其味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虛火旺之病,則宜生用,以涼薄之氣瀉火而補土,是純用其氣也。
脾虛肺怯之病,則宜熟用,以甘溫之味補土而生金,是純用其味也。仲景云:病人汗後,身熱,亡血,脈沉滯者,及下痢,身涼,脈微,血虛者,並加人參。古人治血脫者益其氣,蓋血不自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矣。《素問》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補氣可用人參,補血亦可用人參,要在醫者之妙用耳。
至於經言,補五臟者,五臟雖屬陰,然陰中有陽,味甘補五臟之陽,微苦補五臟之陰,欲補五臟之陰陽氣血,各用本臟之藥相佐,使以引之可也。
又問:黃耆世人皆謂補氣固表,生用發汗,炒用止汗。而陳修園力非之,並謂黃耆走表,領他藥達表,而止汗非黃耆自能止汗,請問黃耆是否固表,生炒是否異用?
答曰:黃耆不特補氣固表,實上中下三焦氣血表裡之藥。治氣虛自汗盜汗及膚痛是表藥,補腎臟之元氣是里藥,治咯血和脾胃是中州之藥,故好古曰:黃耆為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也。《靈樞》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黃耆能實衛氣,補三焦,故稱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
白話文: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靈樞》和《難經》的觀點並非相差甚遠,只是《難經》以寸口脈關脈之前為寸,關脈之後為尺;而《靈樞》在描述人體手部時則說:手掌後方動脈搏動較明顯的高骨處稱為關,關脈前後的動脈搏動都稱為寸口。也就是說,《難經》所說的尺,在《靈樞》中也指寸口。既然關前關後都稱為寸,那麼尺膚就必然是尺了。這就是古今診脈方法不同的原因,有人說《內經》的寸口指的是三部脈象,這個說法大概也是由此而來。
江廣智問道:根據《靈樞·經脈篇》十五絡的記載,明確指出了十二經的別絡、督脈和任脈的別絡,以及脾的大絡,一共十五絡,都有穴位名稱、病症表現和治療方法。但《難經》卻把十五絡解釋為十二經絡、陽絡、陰絡和脾的大絡,這和《靈樞·經脈篇》的說法不同。以前左生也問過這個問題,夫子回答說陽絡就是督脈,陰絡就是任脈。然而,《難經》所說的陽絡、陰絡指的是陽蹻脈和陰蹻脈,這和督脈、任脈不同。現在將陽蹻脈和陰蹻脈等同於督脈和任脈,不知根據何在,懇請夫子指教。
答道:你問的問題和前些日子邵情源問的、並回答左生的關於十五絡的問題大同小異,你可以看看邵生當時做的記錄,不必再問我了。
牟孔昭問道:人參在《本經》中記載為微寒,但許多方書卻說它是甘溫大補元氣的藥物。陳修園則認為:《本經》說人參能補五臟,而五臟屬陰,所以人參補的是陰,而不宜補陽,他極力反駁人參回陽的說法,認為這種說法危害極大,請問哪種說法正確?
答道:古代所說的人參,就是現在所說的黨參。有人說它性寒,有人說它性溫;有人說它味苦,有人說它味甘;有人說它補陰,有人說它補陽,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人參氣味甘中略帶苦,寒溫皆有,補陰補陽都無不可,關鍵在於醫生的巧妙運用。人參的藥效,生用則氣涼,熟用則氣溫;味甘補陽,味苦補陰。藥物之氣主導生機,源於天;藥物之味主導滋養,源於地;氣味共同作用,是陰陽造化的結果。
涼性屬高秋清肅之氣,是天的陰氣,其性下降;溫性屬陽春生髮之氣,是天的陽氣,其性上升;甘味是濕土化生而成,是地的陽氣,其性浮;微苦味是火土相生而成,其性沉。氣味輕薄者,生用下降,熟用上升;氣味濃厚者,生用上升,熟用下降。例如,如果是土虛火旺的病症,就應該生用人參,用其清涼輕薄之氣瀉火補土,這就純粹利用了人參的氣性。
如果是脾虛肺怯的病症,就應該熟用人參,用其甘溫之味補土生金,這就純粹利用了人參的味性。張仲景說:病人汗後,身體發熱,失血,脈象沉滯;或者下痢,身體冰冷,脈象微弱,血虛,這些情況都可以加用人參。古人治療失血症都注重益氣,因為血液不能自行產生,陽氣旺盛則陰氣也隨之旺盛,血液自然就充盈了。《素問》說: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產生;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化生。所以,無論補氣還是補血,都可以用人參,關鍵在於醫生的巧妙運用。
至於《本經》說人參補五臟,雖然五臟屬陰,但陰中也有陽。味甘補五臟之陽,味苦補五臟之陰。如果想要補五臟的陰陽氣血,就要配合使用相應臟腑的藥物,以引導藥力。
又問道:黃耆世人都認為它能補氣固表,生用發汗,炒用止汗。但是陳修園極力否定這種說法,認為黃耆走表,引導其他藥物達表,而止汗並不是黃耆自身的作用,請問黃耆是否能固表,生用和炒用是否有不同的功效?
答道:黃耆不僅能補氣固表,它實際上是作用於上中下三焦,氣血表裡的一味藥物。治療氣虛自汗、盜汗和皮膚疼痛,它是表藥;補益腎臟元氣,它是裡藥;治療咯血和調理脾胃,它是中焦之藥。所以古人說:黃耆是作用於上中下、內外三焦的藥物。《靈樞》說: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肢體,充盈皮膚,使肌肉豐滿,並主管開合。黃耆能充實衛氣,補益三焦,所以稱為上中下內外三焦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