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2)
懶園醫語(卷二) (2)
1.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其一周者非五十度畢之,謂乃衛氣行諸陽部分一次也,夫以邪客之言,觀之衛氣苟行於足少陰之分間,即將由少陰而內,行於五臟六腑,若此陰分亦是足少陰,則衛氣行陽之時安保其不循少陰,而內入乎?既可循少陰而內入,則又何必上合於目,且少陰之脈雖起於足心,卻不上入於目,是以知本篇陰分二字不能因其足心二字遂認為足少陰也。蓋以本篇行陰上合於目二句觀之,則此陰分者乃由足轉輸於目之中道也。
惟陰胦之脈,亦起於少陰,然谷之後故謂之少陰之別,上內踝循股陰,上腹裡,而入於目,衛氣由足返目之中,道其在此乎。況《內經》蹻脈之義,每與衛氣有關,如《邪客篇》,《大惑篇》所言,故生疑本篇陰分二字,為陰蹻也。不言陽蹻者,因陽蹻下行也,雖然足少陽之解亦不得盡非陰蹻,固亦少陰之別,不過須略示區別耳,是否有當?
答曰:子以陰分為陰蹻,極有見地,惟「下」字非「上」字之誤,所謂下行者,言下自少陰之湧泉穴,而行於少陰,然谷穴後之別也,經文每有此等文氣,不足為異。蓋少陰之別為陰蹻直上屬目內眥合陽蹻,而併合回還濡目,故曰復合於目也。昔通一子注此三句曰少陰之別,為蹻脈,蹻脈屬於目內眥,故復合於目,而交於太陽之睛明穴,此其明證也。
至於衛氣之行於陽者,在皮膚之間,肌肉之中,腠理之分,行干陰者,在臟腑之募,原此說不獨見於《痹論》,即本篇張氏玉師各注,均有此說。張氏云:晝行於皮膚肌腠之間,夜行於五臟募原之內。
玉師云:經言衛氣先行,皮膚先充脈絡是衛氣與絡脈相通也,衛氣大會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內行伏沖是衛氣外行於皮膚,而內行於經脈也,此言衛氣入於陽明之頷脈,是榮衛之行於經脈,外內又不可執一而論二說,於《靈樞》張馬合注中均有載及,想已見過矣。
又問:《難經》診法以寸關尺三部候之,謂寸口在關之前,高陽生指高骨為關,於是知寸口在於高骨之前。《靈樞·本輸篇》曰:「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經渠,寸口中也。」夫魚後一寸陷中正在《難經》所指之寸部,若經渠則似更在太淵之後矣。
而《靈樞》指經渠為寸口,則正在《難經》所指之尺部也,或謂《內經》之寸口指三部而言,《難經》之寸部專指關前之寸為主,然而細玩經文,其所謂「經渠寸口陷者中」一句,卻亦並未統指三部,抑又何也?
答曰:魚者肉也,魚際者穴也,手魚者肉與穴之通名也。經云:太淵魚後一寸,此魚字指魚際而言(經每有此等從簡之文),按仰面人形圖手部注云:手腕之前肥肉隆起處形如魚者,統謂之魚,又按十二經諸穴圖手太陰肺經注云:魚際在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赤白肉際有散脈,從此穴出散於魚,太淵在掌後橫紋處,經渠在寸口陷中,故十二經諸穴歌中手太陰經分寸歌曰:「列缺腕後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是,太淵掌後橫紋頭,魚際節後散脈舉。」以此為證。
白話文:
懶園居士傅崇黻語錄
關於「一周」並非指五十度的意思,是指衛氣運行於陽經分佈的部位一次。如果按照邪客篇的說法,衛氣運行到足少陰經的分佈區域,就會從少陰經進入五臟六腑。如果說這個「陰分」也是指足少陰經,那麼衛氣運行於陽經時,怎麼保證它不會循著少陰經內入呢?既然可以循少陰經內入,又何必上達於目呢?況且少陰經的脈絡雖然起於足心,卻不上達於目。因此可知,本篇的「陰分」二字不能因為「足心」二字就認為是指足少陰經。根據本篇「行陰上合於目」這句話來看,「陰分」是指從足部循經絡運行到眼睛的途徑。
陰蹻脈也起於少陰經,但因位於谷穴之後,故稱之為少陰經的別絡,它沿著內踝、大腿內側、腹部,上達於目。衛氣從足部返回眼睛的途徑,就在這裡。況且《內經》中蹻脈的意義,常常與衛氣相關,例如《邪客篇》、《大惑篇》的記載,所以才懷疑本篇的「陰分」二字指的是陰蹻脈。「不言陽蹻者」,是因為陽蹻脈向下運行。雖然足少陽經的解釋也不能完全否定陰蹻脈,它也是少陰經的別絡,只是需要略微區分而已,這樣說對嗎?
回答說:您認為「陰分」是陰蹻脈,非常有見地。「下」字並非「上」字之誤。「下行」是指從少陰經的湧泉穴開始,沿著少陰經,到達谷穴之後的別絡。經文中經常出現這種文風,不足為奇。少陰經的別絡,也就是陰蹻脈,直向上達於目內眥,與陽蹻脈相合,然後回環濡養眼睛,所以說「復合於目」。以前通一子註解這三句時說:少陰經的別絡就是蹻脈,蹻脈屬於目內眥,所以「復合於目」,並與太陽經的睛明穴交會,這就是明確的證據。
至於衛氣運行於陽經,是在皮膚之間、肌肉之中、腠理之間;運行於陰經,則是在臟腑的募穴。這種說法不僅見於《痹論》,本篇張氏、玉師的註解中也有這樣的說法。張氏說:白天運行於皮膚、肌肉、腠理之間,晚上運行於五臟的募穴之內。
玉師說:經文說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盈,脈絡是衛氣與絡脈相通的。衛氣在大會於風府穴,每日下降一節,二十一日下降到尾骶,然後內行於沖脈。這是說衛氣在外運行於皮膚,而內行於經脈。這說明衛氣進入陽明經的頷脈,是榮衛運行於經脈,外內不可執著於一種說法而否定另一種說法。這在《靈樞》張馬合注中都有記載,想您已經看過了。
又問:《難經》診脈法以寸關尺三部來診斷,說寸口在關之前,高陽生指手腕高起的骨頭為關,這樣就知道寸口在高骨之前。《靈樞·本輸篇》說:「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經渠,寸口中也。」魚後一寸陷中的位置,正好是《難經》所指的寸部;如果說經渠,好像更在太淵之後了。
而《靈樞》指經渠為寸口,則在《難經》所指的尺部。有人說《內經》的寸口指三部而言,《難經》的寸部專指關之前的寸為主。但是仔細研讀經文,「經渠寸口陷者中」一句,並沒有統指三部,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魚」是指肌肉,「魚際」是指穴位,「手魚」是肌肉和穴位的通稱。經文中說:「太淵,魚後一寸」,這裡的「魚」字是指魚際而言(經文中經常有這種簡略的寫法)。按照仰面人形圖手部註釋:手腕之前隆起的肥肉,形狀像魚,統稱為魚。又按照十二經諸穴圖手太陰肺經註釋:魚際在大拇指本節後內側陷中,赤白肉際有散開的經脈,從這個穴位出來散布於魚際。太淵在手掌後橫紋處,經渠在寸口陷中。所以十二經諸穴歌中手太陰經分寸歌說:「列缺腕後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是,太淵掌後橫紋頭,魚際節後散脈舉。」以此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