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30)
懶園醫語(卷一) (30)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言十二菽之重,與筋相得,肝脈者,肝居脾之下,其主筋也,言重按之與骨相得,腎脈者,腎居直下,藏精生髓,其主骨也。此理盡是,而《脈訣》又不明此,獨主寸關尺,生所疑二也。男女平脈之所異者,是陰陽氣血之別也,如男子左手脈盛於右,女子右手脈盛於左,經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男為陽主左,女為陰主右者也。經曰: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肢膝脛中事也。
上言寸,下言尺也。《海論篇》云,膻中為氣海,衝脈為血海,男子寸脈常旺於尺者,男為陽氣為主,膻中氣海在胸中,故脈應於寸也。女子尺脈常盛於寸者,女為陰血為主,衝脈血海起於胞中,在小腹,故脈應於尺旺也。生之臆斷如此,而戴氏言,《脈訣》背看之,以男左腎右命,以女右腎左命之說。
褚氏倒裝五臟,言女心肺在下應尺,肝腎在上應寸。如此別之,人身臟腑一定之部位,豈可倒置乎?生所疑三也。以上諸疑皆因古人論說不同,各執一辭,使後學無所適從,願夫子開一正路,為學者入門而無誤焉。
答曰:所論各節言多而中肯者少,所疑三條,尚有理由,但子既欲我為學者開一入門正路,我對曰,宜從《難經》入門為正路,按《難經》三部九候之法,與《內經》三部九候之法不同,《內經》有遍診頭足之法,自越人變法而群趨簡易,古法遂廢,雖仲景尚有人迎、趺陽合診,而後世《脈訣》,皆托始於《難經》,去繁就簡,不可謂非得其要,《難經》所謂三部者,寸關尺,九候者,浮中沉,言三部各有浮中沉以為九候也。四難云:「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也,其脈在中。
浮者陽也,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沉者陰也,肝腎俱沉,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陰陽法也。」此蓋既以三部九候分部位,又以呼吸浮沉分五臟,法至精也。心肺在上部,出氣由之,故呼出屬心肺,一呼脈當二至,肝腎在下部,入氣歸之,故吸入屬肝腎,一吸脈當二至,呼吸之間,脾主中宮司出入,脈當一至。故呼吸定息,脈來五至為無病,若多一至則有一臟太過,若少一至則有一臟不足。
又以浮中沉分別五臟者,言脈在人肌肉之中,輕按即見為浮,浮為外屬陽,心肺應之。浮而大散,其應在心,浮而短澀,其應在肺。重按乃見為沉,沉在裡屬陰,肝腎應之。牢而長者,弦之象屬肝經。濡而實者,猾之象屬腎經。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適中之地也。以沉診肝腎,浮診心肺,中診脾胃,此即所謂以呼吸浮沉分五臟也。
十五難云,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四時皆以胃氣為本,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言弦鉤毛石各見和緩為有胃氣,四時之變有太過不及,不得胃氣則可以知其病矣,此又言五臟四時之主脈皆歸本於胃氣也。九難云,數者腑也,遲者臟也,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蓋言腑屬陽,故數脈當應腑,臟屬陰,故遲脈當應臟。數則為熱,諸陽主氣也,遲則為寒,諸陰主氣也,夫以遲數分臟腑,猶未盡然。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學生提出的關於脈診的幾個疑問,其中有些論點切中要害,但也有不少需要進一步釐清。學生提出的三個疑問,確實有其道理。但若要建立一套脈診的正確入門方法,我建議應該從《難經》入手。
《難經》的三部九候之法,與《內經》有所不同。《內經》曾有遍診頭足的詳細方法,但自越人簡化脈診方法後,古法便漸漸失傳。即使是張仲景也僅僅在人迎、趺陽等脈位進行合診,後世的《脈訣》大多簡化自《難經》,取其精髓,舍其繁複。
《難經》所謂的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九候,指的是浮、中、沉。也就是說,寸、關、尺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合起來就是九候。 《難經》中提到:「呼出屬心與肺,吸入屬腎與肝,呼吸之間是脾,其脈在中。」 浮脈屬陽,心肺屬陽,故浮脈大而散漫的是心脈,浮脈短而澀的是肺脈。沉脈屬陰,肝腎屬陰,沉脈有力而長的為肝脈,沉而按之濡潤,指壓後感覺實的是腎脈。脾脈位於中間,是陰陽調和之處。
因此,通過呼吸與脈象的浮、中、沉,可以分辨五臟。心肺位於上部,呼氣由此而出,故呼氣時脈象應於心肺,一呼脈動兩下;肝腎位於下部,吸氣由此而入,故吸氣時脈象應於肝腎,一吸脈動兩下;呼吸之間的脾脈則一息脈動一下。因此,呼吸平靜時,脈搏每分鐘跳動五次為無病之象。如果脈搏超過五次,則表示某臟腑過盛;如果少於五次,則表示某臟腑不足。
另外,《難經》也提到,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這四種脈象都以胃氣為本。四季脈象的變化,以及其是否和緩,可以反映出胃氣的盛衰,進而推斷疾病的生死禍福。
《難經》還提到,脈象數者屬腑,遲者屬臟。諸陽屬熱,諸陰屬寒,脈象數則為熱,遲則為寒。這是因為腑屬陽,臟屬陰的緣故。但僅僅用脈象的遲數來判斷臟腑,並非完全準確。
總而言之,學生提出的許多觀點雖有可取之處,但缺乏系統性。學習脈診,應以《難經》為入門,並結合《內經》的精華,才能建立正確的理論基礎。 切勿執著於個別古人的論述,而應融會貫通,才能在學習中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