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29)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一) (29)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答曰:此蓋由於子學力淺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在時醫不問何病,遇脈絕輒用此藥,固屬執一之見,但彼之所以用此方者,亦未嘗無因也,雖此方主治本為暑月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者所設,而方中皆手太陰少陰二經之藥,肺主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虛故脈絕氣短也,肺朝百脈,心主脈,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復,名之曰生脈,非無故也。

脈主氣,心主血,是方以人參大補肺氣,麥冬潤肺清心,五味收斂五臟耗散之氣,凡遇氣短脈絕而將死者,是方實有起死回生之妙用。故汪訒庵注是方曰:「人有肺絕將死者,有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即此一言,可為明證。子以為只能治暑熱傷氣,不能生脈,識見即自淺薄,而笑時醫之謬,是猶五十步笑百步耳。

又問曰:《內經》候脈,三部詳明,而晉以下諸家各言一理,使學者惑而無入門之路也。生不敏,悟《內經》之旨,經以兩寸候心肺者位最高也,以心候左寸者以心為一身之君主,有四系發出,貫於四臟,心是陽中之太陽,故候左寸也,肺是陽中之太陰。刺禁篇云,肺氣生於右,故脈候之右寸也。

以肝候左關者,蓋肝位雖下,肝之繫系於脾之上,又是陽中之少陽,為上下陰陽之中界,故以候關。《刺禁篇》云肝氣生於左,故候之左。脾是陰中之太陰,為胃消化穀氣,行津液陰土也,位居中屬土,故候之有關。腎是水精,刺禁云,腎部為里,位居直下,是陰中之少陰,腎有兩枚,故候兩尺。

但言膻中與胃,不言大小腸、三焦、膀胱、膽與命門者,蓋胃者陽土也,存五味養五臟,化生萬物,與脾並居中州,故可定於脾部也。《刺法論》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即心包,心包居心之外為心之宮城也,心脈病即心包病,心不能受邪,故膻可定心部也。

大小腸雖與心肺相表,其位居於下之小腹,病有從表入里,從里出表,上下焦之氣所分不可概指一定三焦者,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豈可定一部乎?命門即腎,不必多分名也,膀胱合腎為表裡,與大小腸俱居小腹,如大小便之病,有在闌門閉塞,有在膀胱不化,有在腎氣不化,不可指定也。右寸言胸中者,候上焦之宗氣。

兩尺言腸者,大小腸、膀胱皆在內,以候下焦之精氣。左關不言膽而言膈者,膽附肝之短葉屬少陽,是陰陽之中界,膈是上下之中界,候膈即可為膽,又候中焦之生氣也。生之意度如此,而後賢諸家以膻中、三焦、膀胱、大小腸、命門移上移下,配左配右,而沒《內經》之旨,生之疑一也。

《難經》以明浮中沉候脈,其言初持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為肺脈者,謂肺經最高,為五臟之華蓋,肺氣為衛,其主皮毛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為心脈者,心居肺下,心氣為榮,其主血脈也。言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脾脈者,脾居心肺之下,肝腎之上為中土,其主肌肉也。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這位同學,你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你的學識還不夠深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醫生不問病因,脈象一絕就用這個方子,固然是死板教條,但他們也不是沒有理由的。這個方子雖然主要治療夏季暑熱傷及元氣,導致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咳嗽等症狀,而且方中藥物都屬於手太陰、少陰經的藥物。但肺主氣,肺氣旺盛則五臟之氣皆旺盛,肺氣虛弱才會導致脈象絕弱、氣短。肺朝百脈,心主脈,補益肺氣、清泄心火,就能使氣血充盈,脈象恢復,所以叫做生脈方,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脈象反映氣的盛衰,心主血脈,這個方子用人參大補肺氣,麥冬潤肺清心,五味子收斂五臟耗散之氣。凡是遇到氣短脈絕、將要死亡的人,這個方子確實有起死回生的妙用。汪訒庵注解這個方子說:「有人肺氣絕將要死了,用這個方子能使他復活,其功效非常巨大。」這句話足以證明這個方子的功效。你認為這個方子只能治療暑熱傷氣,不能治療脈象虛弱,你的見解就太膚淺了,你笑那些醫生用方不對,其實和他們也沒什麼區別,都是一樣的錯誤。

你還問到《內經》關於脈診的論述,三部脈象的解釋十分詳盡,但是晉代以後的醫家各有各的說法,讓學習者感到困惑,找不到入門的路。我認為,《內經》的精髓在於:寸口脈兩寸處診斷心肺,因為心是人體的君主,其經絡連通四臟,心屬陽中之太陽,所以診脈在左寸;肺屬陽中之太陰,《刺禁篇》說肺氣生於右,故在右寸診脈。

左關診斷肝,雖然肝的位置在下,但肝的經絡向上連通脾,而且肝屬陽中之少陽,是上下陰陽的交界處,所以診脈在左關。《刺禁篇》說肝氣生於左,所以診脈在左。脾屬陰中之太陰,負責消化穀物之氣,運行津液,屬土,位於中央,所以診脈在左關。腎屬水,藏精,根據《刺禁篇》,腎位於下焦,屬陰中之少陰,腎分左右,所以診脈在兩尺。

至於《內經》中只談膻中和胃,而沒談到大小腸、三焦、膀胱、膽和命門,是因為胃屬陽土,主運化水谷,滋養五臟,與脾同居中焦,所以可以歸在脾部。《刺法論》說,膻中是人體的樞紐,喜怒哀樂之情從這裡發出。膻中就是心包,心包在心外,是心的保護層,心脈有病,心包也會有病,心臟不容易受邪氣侵犯,所以診斷心臟可以觀察膻中。

大小腸雖然與心肺相表裡,但它們位於下焦的小腹,疾病的傳變有從表入里,從里出表的過程,上下焦之氣的運行情況很複雜,不能一概而論。三焦的部位,上焦如雲霧,中焦如泡沫,下焦如水道,又怎麼能固定在某一部位呢?命門就是腎,不必另外命名。膀胱與腎互為表裡,與大小腸都在小腹,像大小便的疾病,有的在闌門阻塞,有的在膀胱不行,有的在腎氣不行,也不能固定在某一部位。右寸診斷胸中,是診斷上焦的宗氣。

兩尺診斷腸胃,大小腸、膀胱都在裡面,是診斷下焦的精氣。左關不診膽而診膈,是因為膽附著在肝臟的短葉上,屬少陽,是陰陽的交界處;膈是上下交界處,診斷膈就能診斷膽,也能診斷中焦的生氣。我的理解是這樣,而後世的醫家把膻中、三焦、膀胱、大小腸、命門移上移下,左配右,右配左,就偏離了《內經》的本意,這是我的疑問。

《難經》用浮、中、沉的方法診斷脈象,它說:初持三菽重量的,和皮毛相關的是肺脈,因為肺經最高,是五臟的華蓋,肺氣是衛氣,主司皮毛;如六菽重量的,和血脈相關的是心脈,因為心在肺下,心氣是榮氣,主司血脈;如九菽重量的,和肌肉相關的是脾脈,因為脾在心肺之下,肝腎之上,是中土,主司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