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26)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一) (26)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又問曰:夫人身之血脈盡日流行不息,若一處之血氣停滯不動,則此處之肌肉麻木,今如吾人終日坐於座上而不行動,則兩足之肌肉麻木難耐,蓋吾人干夜間睡時,人亦眠而不動,何以肌肉不麻木乎?

答曰:臥豈可與坐比哉,長坐而少運動,則血氣凝滯,不能流行周身,故足中肌肉麻木,若睡時則人雖不動,而血氣流行如環無端,故《靈樞·營衛生會》篇曰:「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又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榮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然則夜間之能睡,正以徵血氣之盛,夜間之不能睡,正以徵血氣之衰也,夜間之臥與日間之坐,雖同一不動,而豈可以一概論,何真愚哉!

余偉問曰:人參一味,東垣言補氣補陽,謂氣為陽,此至理也,以後諸家皆云,純陽之性,回陽之藥。陳修園力辨補陰養陰,謂味重干氣,屬陰,此亦至理也。觀仲聖白虎加人參湯,治若吐,若下,大汗出後渴不解,用之補氣救液也。四逆加人參治汗下亡血者。

經曰,血氣異名同類,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故加參補氣,即救血也,其餘皆汗、吐、下利、亡血後而加之,未有回陽之用,而諸家言參能回陽,其說有誤乎?生按人參味甘,入脾,氣平,入肺子母相生,肺為生氣之源,故肺得補氣充矣,肺為陰中之陽,人參即陰中之陽藥也,敢問是否?

答曰:所見極是,惜乎子只知脾為肺之母,肺為陰中之陽,不知水為氣之母,氣為水中之陽耳,按人參一物,或謂補氣屬陽,或謂生津屬陰,或謂回陽,皆因但論氣味而不究人參所由生之理,故不能定其性耳。

考人參古生上黨,故名曰黨參,今生於遼東樹林陰濕之地,又有人種者,亦須在陰林內植之,夫生於陰濕,秉水陰潤澤之氣也,故味苦甘,而有汁液,發之為三椏五葉陽數也,此苗從陰濕中發出是由陰生陽,故於甘苦陰味之中饒有一番生陽之氣,此氣可嘗而得之者也,人身之元氣由腎水之中以上達於肺,生於陰而出於陽,與人參由陰生陽,同一理也,所以人參大能化氣,氣化而上出於口鼻,即是津液,人參生津之理如此,非徒以其味而已,即以氣味論,甘苦中含有生髮之氣,亦只成為由陰出陽之氣味耳,須知人參不生於東南而生於北方者,此正人參所由生之理也,不究及此,尚難得人參之真性,何以故,蓋北方屬水,於卦為坎,坎卦外陰而內陽,人參生於北方,正是陰中之陽也,坎卦為水,天陽之氣,皆發乾水中,譬諸西醫所用之蒸溜器,以火煎水,則氣出,而氣者著於物,又復化而為水,知水為氣之母,氣從水而出矣,人身腎與膀胱屬水,水中含陽,化氣上行出於口鼻,則為呼吸,充於皮毛,則為衛氣,只此腎與膀胱水中之陽,化氣而充周身者也。故《內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矣。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學生問道:人體的血液循環日夜不停,如果某處氣血停滯,就會導致那裡的肌肉麻木。比如我們整天坐在座位上不動,雙腿就會麻木難忍。但是我們晚上睡覺時,雖然也不動,為什麼肌肉卻不會麻木呢?

老師回答道:睡覺怎麼能和久坐相比呢?長時間坐著,活動少,氣血就會凝滯,不能周身循環,所以腿部肌肉會麻木。而睡覺時,雖然人不動,但氣血運行卻像環一樣沒有終點。正如《靈樞·營衛生會》篇所說:「半夜氣血大會,萬民皆臥,稱為合陰」。又說:「強壯的人氣血旺盛,肌肉光滑,氣道通暢,營衛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力充沛,晚上睡得香。老年人氣血衰弱,肌肉枯萎,氣道阻塞,五臟之氣互相衝擊,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侵,所以白天沒精神,晚上睡不著」。所以,晚上能睡著,正是氣血旺盛的表現;晚上睡不著,正是氣血衰弱的表現。晚上睡覺和白天久坐,雖然都是不動,但不能一概而論,真是太愚蠢了!

另一位學生余偉問道:人參,東垣(張仲景)說它補氣補陽,認為氣就是陽,這是至理。後世許多醫家也說它純陽之性,是回陽的藥物。但陳修園卻力辨說它補陰養陰,認為它味重於氣,屬陰,這也是至理。看看仲景的《傷寒論》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嘔吐、腹瀉、大量出汗後口渴不止,用它來補氣救液。四逆加人參湯治療汗出、下利、失血的症狀。

經書上說,血氣名稱不同,但同出一源,出汗過多則失血,失血過多則不出汗,所以加入人參補氣,也就是救血。其他情況,如汗出、嘔吐、腹瀉、失血之後,也使用人參,並無回陽的用途。而許多醫家說人參能回陽,他們的說法有誤嗎?我認為人參味甘,入脾,性平,入肺,肺脾相生,肺是生氣的根本,所以肺得到補益,氣就充足了。肺屬陰中之陽,人參就是陰中之陽的藥物,請問這樣理解對嗎?

老師回答道:你的見解非常正確,可惜你只知道脾是肺之母,肺是陰中之陽,卻不知道水是氣之母,氣是水中之陽。人參這種藥物,有人說它補氣屬陽,有人說它生津屬陰,有人說它回陽,都是因為只講究氣味,而不探究人參生長的原因,所以不能確定它的特性。

考察人參,古時生長在上黨地區,所以叫黨參。現在生長在遼東山林陰濕的地方,也有人工種植,但也要在陰林中種植。它生長在陰濕的地方,吸收了陰濕潤澤之氣,所以味道甘苦,而且有汁液。它長出三椏五葉,是陽數。這種植物從陰濕中長出來,是陰中生陽。所以在甘苦陰味之中,蘊含著一股生發陽氣。這種氣是可以嚐出來的。人體的元氣,從腎水出發,向上到達肺部,從陰中生出,屬於陽,這和人參由陰生陽,是一個道理。所以人參非常善於化氣,氣化以後從口鼻排出,就是津液。人參生津的道理就在這裡,不是僅僅因為它的味道。即使從氣味來講,甘苦之中含有生髮之氣,也正是陰中生陽之氣味。要知道,人參不生長在東南,而生長在北方,這就是人參生長的原因。不探究這個道理,就難以了解人參的真性。為什麼呢?因為北方屬水,在八卦中為坎卦,坎卦外陰內陽,人參生長在北方,正是陰中之陽。坎卦為水,天上的陽氣,都從水中發出。就像西醫用的蒸餾器,用火燒水,就會產生氣,而氣附著在物體上,又會化為水,可見水是氣之母,氣從水中產生。人體的腎和膀胱屬水,水中含有陽氣,陽氣化為氣,向上運行,從口鼻排出,就是呼吸;充盈於皮毛,就是衛氣。只有腎和膀胱中的水中的陽氣,才能化為氣,充盈全身。所以《內經》說:「膀胱是州都之官,氣化才能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