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22)
懶園醫語(卷一) (22)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五臟無原,遇原則腧代之,六腑有原,遇原腧並過之,此又五腧之合於五行者也,豈有別種原因哉。
呂夢祥問曰:脈理一節前賢論之詳矣,謂三部九候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窈思兩手之脈,左右只各一條,何以有六脈,何以有九候,且脈本系一血管通乎寸口,豈能以區區寸口別萬緒千端之病乎?
答曰:此言與前日子所問廢陰陽五運,及以陰陽為門面話等說同一出於西醫之言也。西醫不知五運,故以五運為虛渺,西醫不知陰陽,故以陰陽為門面話,西醫不知脈法遂謂人周身皆有動脈,何獨以手為診,不知中國古人創立脈法,先已自為問答,抑若逆料西醫必有此說,特設為問答,以代西醫言之者也。
《難經》首問即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答曰:「寸口者,脈之大會,……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此蓋言肺為華蓋,朝百脈,五臟六腑之氣皆上通於肺,寸口及肺之動脈與五臟六腑相終始,故法取寸口也。
西醫不知脈法,謂脈管本系一血管,血出心管,行於周身,周身脈管皆生於心中血管,心體跳動不休,脈即因之而動,人身五臟何得只據血管為斷,遂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且曰,手脈只是一條,何得分出六脈?何得分為三部九候?且豈能以一寸口別萬緒千端之病乎?不知脈雖一條,有分散合聚隱現之別,寸口者,脈之大聚會處,為營衛相會之要區,故即此以診諸病也。西醫但知脈是血管,不知脈管內屬血分,脈管外屬氣分,氣附脈行,血管外即氣通也。
西醫謂脈外有膜,名脈鞘,光滑而薄,分數層中有小孔如篩,按此即附脈而行之氣孔也。脈管只是一條,動則俱動,故遲數無部位之分,氣則上下異,其輕重也,所以浮沉有三部之別,從此類推,而氣管、血管,分診、合診,脈無遁情矣,故不在者以為渺無可憑,知之者以為確有可據也。
何錚問曰:三焦無狀,空有名,夫三焦之脈不宜候之右尺,今三焦既無形狀,何以候之右尺?經曰,「精理薄皮者三焦薄,密理厚皮者三焦厚」,又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明明以上中下分三焦也,《靈樞·經脈》篇曰:三焦起自關元,而終絲行空,左右凡四十六穴。於此觀之則有名有狀矣,而《脈訣》謂無狀,空有名者,令人不解,幸請夫子教之。
答曰:參考左冠章所問三焦有形無形一條便知,毋庸重說也。
又問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月事以時下,果矣。然未至二七任脈不通,任脈不通則奇經八脈行將少一脈,豈非成奇經七脈乎?請吾師示之。
答曰:所謂不通者,氣未盛,脈未通耳,非少一脈也。《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夫天癸者,天一之氣也,任沖者奇經之二也,任主胎胞,沖為血海,氣盛脈通,故月事下,月事者,言按月而至,其盈虛消長應於月象,經之應月陰之所生也,世人每以精血為天癸,不知癸者天之水,干之名也,乾者,支之陽,陽所以言氣,癸者干之偶,偶所以言陰,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陰氣耳,氣化為水,故名天癸,天癸先至,精血繼至,故經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是必先陰氣足而後精血化,先至後至自有別耳。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五臟沒有固定的經脈循行路線,遇到經脈循行的路線時,就由該處的經穴代替;六腑有固定的經脈循行路線,遇到經脈循行的路線時,就與該處的經穴同時作用。這就是五輸穴與五行相合的道理,並沒有其他原因。
關於脈理,前輩們已經詳細論述過了,認為三部九候可以判斷生死,治療百病,調節虛實。有人疑惑,兩手脈搏只有一條,為何會有六脈?為何會有九候?脈搏本是連通寸口的單一血管,如何僅憑寸口就能分辨萬千疾病呢?
這是和之前提到的廢棄陰陽五運、將陰陽視為表面說辭等問題一樣,都源於西醫的觀點。西醫不懂五運,所以認為五運是虛無縹緲的;西醫不懂陰陽,所以認為陰陽只是表面說辭;西醫不懂脈法,就認為人體周身都有動脈,為何單獨以手腕診脈?他們不知道中國古人創立脈法時,早已預料到西醫會有這樣的疑問,所以特意設計了問答來反駁西醫的觀點。
《難經》一開始就問:「十二經脈都有動脈,為何只取寸口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回答是:「寸口是脈搏匯聚之處……五臟六腑的氣血都由此起始和終止,所以診脈取寸口。」這是因為肺是臟腑之華蓋,統攝百脈,五臟六腑之氣都上通於肺,寸口處的肺之動脈與五臟六腑的氣血相始終,所以診脈取寸口。
西醫不懂脈法,認為脈管只是一條血管,血液由心臟排出,流遍全身,全身脈管都起源於心臟的血管,心臟不停跳動,脈搏也隨之而動。他們不明白,人體五臟六腑的診斷,為何單憑血管就能判斷生死,治療百病,調節虛實?他們還問,手脈只有一條,怎麼會有六脈?怎麼會分為三部九候?如何僅憑寸口就能分辨萬千疾病?他們不知道,雖然脈搏只有一條,但它有分散、合聚、隱現的不同,寸口是脈搏匯聚的地方,也是營氣和衛氣交會的重要區域,所以可以通過寸口診斷各種疾病。西醫只知道脈搏是血管,卻不知道脈管內屬於血分,脈管外屬於氣分,氣依附脈搏運行,血管外面就是氣的通路。
西醫認為脈搏外面有一層膜,叫做脈鞘,光滑而薄,分為幾層,其中有像篩子一樣的小孔,這就是氣通過脈搏的孔隙。脈管只有一條,搏動時整體搏動,所以脈搏的遲數沒有部位之分;而氣則上下不同,輕重也不同,所以浮沉有三個部位之分。以此類推,通過氣管、血管的分診和合診,脈象就沒有隱藏的了。所以,不懂的人認為脈診不可靠,懂的人則認為脈診非常可靠。
有人問:三焦沒有形狀,只是一個名稱,三焦的脈象不應該在右尺診斷,既然三焦沒有形狀,為何在右尺診斷?經書上說:「精氣充盈、皮膚薄的人,三焦就薄;精氣不足、皮膚厚的人,三焦就厚。」又說:「上焦像霧,中焦像泡,下焦像溝渠。」這明明是把三焦分為上中下三部分。《靈樞·經脈》篇說:三焦起於關元穴,而終止於無形之中,左右共有四十六個穴位。從這些來看,三焦是有形狀和名稱的,而《脈訣》說三焦無狀,空有名,讓人難以理解,希望老師能解答。
參考之前關於三焦有形無形的提問及解答即可,不必重複說明。
又有人問:女子十四歲時天癸(月經)來潮,任脈通暢,月經按時來,這是正常的。但是十四歲之前,任脈不通暢,任脈不通暢,奇經八脈就少了一脈,豈不是變成奇經七脈了嗎?請老師指點。
所謂不通暢,是指氣血未盛,脈絡未通暢,並不是少了一脈。《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十四歲時天癸來潮,任脈通暢,太衝脈盛,月經按時來潮。」天癸是先天之氣,任脈和衝脈是奇經中的兩脈,任脈主司胞宮,衝脈為血海,氣血充盛,脈絡通暢,所以月經會按時來潮。月經是指按月而至,它的盈虛消長與月亮的盈虧相應,是經脈應對月陰所產生的生理現象。世人常把精血視為天癸,卻不知道癸是天的水,是干支的癸水,乾代表陽,陽指氣,癸是乾的配偶,配偶代表陰,所以天癸是指天一生水之陰氣。陰氣化為水,所以稱為天癸。天癸先至,精血後至,所以經書說:「女子十四歲時天癸來潮,任脈通暢,太衝脈盛,月經按時來潮。」男子十六歲時,腎氣盛,天癸來潮,精氣充盈,這一定是陰氣先足夠,然後才能化為精血,先至後至自有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