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21)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一) (21)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鄒廷銓問曰:邪氣之客於人身,有同一時也,同一邪也,在症不同,脈象相反者,假如同傷於秋之燥而咳嗽,一為頭痛,惡寒,鼻塞,嗌乾痰,無汗,脈弦,苔白;一為口渴,發熱,目赤,齦脹,咽疼,痰黏,甚則喘而失血,脈洪,苔赤,二病傷邪則同,現症迥異,考之書中止言正化對化之別,並無載其正化對化之詳理,望夫子明示之。

答曰:正化對化乃運氣學中之一也,吾嘗言醫者不可不知運氣學,正為此耳。今子因運氣未講到此,故不能知,將來講到,自能恍然,今既有問,吾且與子言其大略,夫同一病,而春夏秋冬現症迥異者,時為之也,同一病同一時而現症不同者,氣為之也。

何謂氣,氣即六氣之正化對化也,六氣分上下左右,而行天令十二支,分節令時日而司地化,然以六氣而加於十二支則有正化對化之不同,例如厥陰之所以司於巳亥者,以厥陰屬木,木生於亥,故正化於亥,對化於巳也。少陰所以司於子午者,以少陰為君火,當正南離位,故正化於午,對化於子也。

太陰所以司於醜未者,以太陰屬土,居中旺於西南未宮,故正化於未,對化於醜也。少陽所以司於寅申者,以少陽屬相火,位卑於君火,生於寅,故正化於寅,對化於申也。陽明所以司於卯酉者,以陽明屬金,酉為西方金位,故正化於酉,對化於卯也。太陽所以司於辰戌者,太陽為水,辰戌屬土,然水行土中,而戌居西北,為水漸旺之鄉,是以洪範五行以戌屬水,故正化於戌,對化於辰也。

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正化從本生數,對化從標成數,皆以言陰陽之盛衰合於十二辰,動靜消息者也。因正化對化之不同,故其為病也,傷邪則同,而現象迥異耳,附圖於下:

又問曰:十二經脈俞穴繁多,多者竟達至六十以上,少者亦不下十餘,讀《靈樞·本輸》篇以井榮俞經合代五臟之穴,井榮俞原經合代六腑之穴。例如足太陰脾經以隱白為井,大都為榮,太白為俞,商邱為經,陰陵泉為合,其餘之穴繁多,何以不配公孫、三陰交等穴,而獨配此五穴者何故,此種原因,生尚未明,乞夫子示之。

答曰:此非五臟六腑之俞,乃五臟六腑之井榮腧,經合穴也,五臟六臟之腧在背,此乃手不過肘,跗不過膝也,因手足為人之四末,人之四末猶樹之梢抄,人身血氣之出由臟腑而脈,由脈而絡,由絡而孫,絡出於四街,復由此井榮俞經合而入,故曰井者如山下之井,泉始出氣尚微也,榮者如急流小水,氣未盛也,腧者輸也,由此輸彼,氣漸盛也,經者行也,言行已大盛也,合者入也,言由此而入,合於內也,故人身血氣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循環不已,周而復始,如環無端也。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鄒廷銓問道:邪氣入侵人體,有時邪氣相同,時間也相同,但症狀卻不同,脈象也相反。例如同樣是受秋燥之邪而咳嗽,一種是頭痛、惡寒、鼻塞、咽喉乾燥、痰多、無汗、脈象弦細、舌苔白色;另一種是口渴、發熱、眼紅、牙齦腫脹、咽喉疼痛、痰黏稠,嚴重時還會喘息甚至吐血,脈象洪大、舌苔紅色。這兩種病都是受了相同的邪氣,但症狀卻大相逕庭。《內經》只提到正化和對化,卻沒有詳細解釋正化和對化的道理,希望老師能為我解惑。

答:正化和對化是運氣學中的重要概念。我常說,醫生必須了解運氣學,就是這個原因。你現在因為還沒學到運氣學,所以不明白,以後學到了就會豁然開朗。既然你現在問了,我就大致跟你講解一下。同一種病,在春夏秋冬表現出的症狀不同,是因為季節的影響;同一種病,在同一季節,症狀卻不同,是因為氣的影響。

什麼是「氣」呢?「氣」就是六氣的正化和對化。六氣分佈在上下左右,遵循天象運行於十二地支,隨著節令時日而主宰著地氣的變化。然而,六氣作用於十二地支時,就會產生正化和對化的不同。例如,厥陰之氣主管巳亥兩個地支,是因為厥陰屬木,木氣在亥月生長,所以亥為正化,巳為對化。少陰之氣主管子午兩個地支,是因為少陰為君火,位於正南方離位,所以午為正化,子為對化。

太陰之氣主管醜未兩個地支,是因為太陰屬土,居於中央,在未宮最旺盛,所以未為正化,醜為對化。少陽之氣主管寅申兩個地支,是因為少陽屬少火,地位比君火低,在寅月生長,所以寅為正化,申為對化。陽明之氣主管卯酉兩個地支,是因為陽明屬金,酉為西方金位,所以酉為正化,卯為對化。太陽之氣主管辰戌兩個地支,太陽為水,辰戌屬土,但水運行於土中,而戌位居西北,是水氣漸旺的地方,《洪範》五行學說中戌屬水,所以戌為正化,辰為對化。

正化是實際的化氣作用,對化是虛擬的化氣作用;正化遵循本源的數理,對化遵循標誌的數理,都是說明陰陽盛衰與十二地支相合,以及氣機的動靜消長。由於正化和對化的不同,所以同受一種邪氣侵犯,表現出的症狀也會大相逕庭。

(附圖於下)

又問道:十二經脈的腧穴很多,多的超過六十個,少的也有十多個。《靈樞·本輸》篇將井、榮、俞、經、合五個穴位,用於代表五臟六腑的穴位。例如足太陰脾經,以隱白為井穴,大都為榮穴,太白為俞穴,商丘為經穴,陰陵泉為合穴。其餘穴位很多,為什麼不選擇公孫、三陰交等穴位,而偏偏選擇這五個穴位呢?這個原因我還不明白,懇請老師指教。

答:這不是五臟六腑的俞穴,而是五臟六腑的井、榮、俞、經、合穴。五臟六腑的主要腧穴在背部,而這些穴位位於手足,手不過肘,足不過膝。手足是人體的四肢末端,如同樹梢,人體的血氣由臟腑而經脈,由經脈而絡脈,由絡脈而分支,絡脈通於四肢末端,再由井、榮、俞、經、合穴回到臟腑,所以說:井穴如同山下的井泉,氣血初生,氣勢微弱;榮穴如同急流的小溪,氣血尚不旺盛;俞穴是輸穴,氣血由此輸向他處,氣勢漸盛;經穴是經絡之穴,氣血已經非常旺盛;合穴是合穴,氣血由此而入,合於臟腑之中。所以人體氣血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循環不止,周而復始,如同環狀,沒有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