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20)
懶園醫語(卷一) (20)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溢陰,為內關者,言陰盛而溢於內,所以關六陽之氣於外,而使之不得入也,故人迎過盛當瀉陽補陰,寸口過盛當瀉陰補陽,此即人迎應陽,寸口應陰之義也。
張豪問曰:同身寸量經脈穴道,人有長短,有肥瘠,使短而肥者,或長而瘠者,則同身寸不能盡其用也,且同身寸以長短為比例乎,抑以肥瘠為標準乎?使其以長短為比例,則必不能合於肥瘠,以肥瘠為比例,則必不能合於長短,敢問如何?
答曰:《靈樞·經脈》篇云,骨為幹,脈為營,肉為牆。骨猶樹也,脈猶藤也,脈之於骨,猶藤之營附於干也。故欲量經脈穴道,當先量骨之長短,知骨之長短,即知脈之長短,而肉則不過如牆之外圍,其肥瘠與量度無關係也。故《靈樞·骨度》篇云,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
結喉至缺盆四寸,缺盆至𩨗𩩲九寸,𩩲𩨗至天樞八寸,天樞至橫骨六寸半,橫骨至內輔骨一尺八寸,內輔骨上廉至下廉三寸半,內輔骨下廉至內踝一尺三寸,內踝下至地三寸,膝膕下至跗屬一尺八寸,跗屬下至地三寸。此皆指骨度長短而言。而肉之肥瘠無與也,不然何以胸圍反大於腰圍乎,蓋胸圍之四尺五寸,指胸骨而言,腰圍之四尺二寸,指腰骨而言,而胸腹間之肉不與也。
即如《靈樞·脈度》篇所云,手六陽,從手至頭五尺,手六陰從手至胸三尺五寸,足六陽從足至頭八尺,足六陰從足至胸六尺五寸,蹻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共合十六丈二尺者,亦但指經脈之長短而言,而於肉之肥瘠無關係焉。子既欲合骨度與脈度之長短,又欲合肉之肥瘠,所以惑耳。
又問曰:有患目疾者,其眼下簾腫赤隆起,不治且將出膿,吾鄉名之曰天貞,杭俗呼之曰偷貞(針),是雖小疾,然亦頗不便於事,故吾鄉治此症之法,如左目患此,則以線繫於右手無名指本節上,右目患此,則以線繫於左手無名指本節上,轉輾打七結,至次日即消矣。生屢患此疾而屢以此法治之,未嘗或爽也,有人謂此乃迷信,生謂此決非迷信,苟迷信斷不能奏效若是之靈,此殆有經脈相通於其間,乞夫子垂教焉。
答曰:此非迷信,乃古人治病之簡易法也,此等簡易法,古今方書所載甚多,不可枚舉,即如《醫方指掌》所載,治鼻衄不止,一法用線札中指中節,左孔出血札左指,右孔出血札右指,兩孔出血札兩指,血即止。治乳蛾喉痹法,以發繩札大指,針刺指甲縫邊出血,喉即寬,皆與此同類也。
至於經脈卻有相通,夫名指本節之上,乃三焦液門、中渚之間也,是經之脈,起於關衝而上液門、中渚,直至目銳眥會瞳子髎循絲竹空而終,此即經脈相通之明證也。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脈象呈現四肢皆盛,脈搏有力且頻數,稱為「溢陰」。這是因為陰氣過盛,溢於內部,導致陽氣被阻隔在外,無法進入。因此,人迎脈(陽脈)過盛時應瀉去陽氣,補益陰氣;寸口脈(陰脈)過盛時應瀉去陰氣,補益陽氣。這就是人迎脈應陽,寸口脈應陰的道理。
學生張豪提問:用同身寸來測量經脈穴位,人的身高體型差異很大,有高瘦的,也有矮胖的,同身寸的測量方法在不同體型的人身上不一定適用。那麼,同身寸的比例是根據身高還是體型來確定的?如果以身高為比例,就無法適用於不同體型的患者;如果以體型為比例,就無法適用於不同身高的人。請問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回答:《靈樞·經脈》篇說:「骨為幹,脈為營,肉為牆。」骨骼如同樹幹,經脈如同藤蔓,經脈依附在骨骼上,就像藤蔓攀附在樹幹上一樣。所以,要測量經脈穴位,應該先測量骨骼的長短,骨骼長短就決定了經脈長短,而肌肉的多少就像牆壁的外圍,其豐瘦與測量無關。《靈樞·骨度》篇記載了頭圍、胸圍、腰圍等骨骼尺寸。
例如,結喉到鎖骨上窩四寸,鎖骨上窩到胸骨下端九寸,胸骨下端到天樞穴八寸,天樞穴到橫骨六寸半,橫骨到恥骨上緣一尺八寸,恥骨上緣到恥骨下緣三寸半,恥骨下緣到內踝一尺三寸,內踝下到地面三寸,膝窩下到足跟一尺八寸,足跟下到地面三寸。這些都是指骨骼的長短,肌肉的豐瘦與之無關。否則,胸圍怎麼會比腰圍大呢?因為胸圍四尺五寸指的是胸骨的圍度,腰圍四尺二寸指的是腰骨的圍度,而胸腹之間的肌肉並不包含在內。
同樣,《靈樞·脈度》篇記載,手三陽經從手到頭五尺,手三陰經從手到胸三尺五寸,足三陽經從足到頭八尺,足三陰經從足到胸六尺五寸,蹻脈從足到眼七尺五寸,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總共十六丈二尺。這些都只是指經脈的長短,與肌肉的豐瘦無關。你既想結合骨骼和經脈的長短,又想考慮肌肉的豐瘦,所以才會感到困惑。
學生又問:有些患有眼疾的人,眼下眼瞼腫脹發紅隆起,不治療就會化膿,我們鄉下稱之為「天貞」,杭州地區稱為「偷貞(針)」。雖然是比較小的疾病,但也相當不便。我們鄉下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是:如果左眼患病,就用線綁在右手的無名指指節上;如果右眼患病,就用線綁在左手的無名指指節上,繞線打七個結,第二天就消腫了。我多次患此病,都用這種方法治療,從未失敗過。有人說這是迷信,但我認為這絕對不是迷信,如果真是迷信,怎麼會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這其中大概有經脈互相聯通的道理,請老師指教。
回答: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治療疾病的簡便方法。這種簡便方法,古今醫書記載很多,數不勝數。例如,《醫方指掌》中記載,治療鼻出血不止,可用線綁住中指中節,左側鼻孔出血綁左指,右側鼻孔出血綁右指,兩側鼻孔都出血就綁兩指,血就會止住。治療乳蛾喉痹的方法是用頭髮繩綁住大拇指,針刺指甲縫邊放血,喉嚨就會通暢,這些都與你提到的方法同類。
至於經脈的聯通,無名指指節之上,位於三焦經的液門穴和中渚穴之間。這條經脈,從關衝穴開始,向上經過液門、中渚,到達目銳眥(眼角外側)、瞳子髎(眼外眥稍下方),循行於絲竹空穴而終止。這就是經脈互相聯通的明確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