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19)
懶園醫語(卷一) (19)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余偉問曰:《素問·病能》篇曰:氣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考人迎穴亦胃陽明經之脈,通胃者右關也,《素問·五臟別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又曰,五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靈樞·根結篇》曰: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
又《脹論》曰:脈之應於寸口。此三者皆指寸關尺總稱之名也,三部分之三者,皆指寸部也。後人論人迎氣口,紛紛不一,至李士材獨辨左關人迎候肝風,右關氣口候胃食。又云,古人有兩法,兩手分之,左人迎,右氣口,一手分之,右寸肺人迎,右關脾氣口,此言與經冰炭相反,是乎非乎?
答曰:參考答呂夢祥所問脈配左右兩條,便知毋庸重言也,要之諸家之說發明經旨所未發者固多,而誤者亦不少,學者決擇宜精,方不至誤。昔馬元臺曰,嗚呼秦張王李朱諸先輩為後世業醫者所宗仰,而尚不能深得經旨,況其下乎?張介賓曰,馬子之言誠是,然觀其諸篇之注,則亦有謬者,元臺哀前人之誤,而余哀其誤,使後人更有哀吾誤者,所謂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吾嘗曰,後人復哀後人,正醫學之逐漸進步耳。
又問曰:《靈樞·脈度》篇曰:「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難經·三十七難》曰,陰氣太盛,陽氣不得相榮也,故曰格;陽氣太盛,陰氣不能相榮也,故曰關。前聖後賢者多不同,當以何說為主?
答曰:《靈樞·脈度》篇所言,關格義甚顯明,本無疑竇,所謂陰盛陽盛者,言邪在腑則氣留之而陽勝,陽勝則陰病,陰病則血留之而陰勝,陰勝則陽病,故陰氣太盛則陽氣不榮而為關,關者關六陽之氣在外,而使之不能入於內也。
陽氣太盛則陰氣不榮而為格,格者格六陰之氣在內,而使之不得出於外也,此固甚為明白,而《難經·三十七難》自首至末皆《靈樞·脈度》篇,原文關格二字,陰陽倒置,證之《素問·六節藏象論》,《靈樞·終始》諸篇經文,並無陽盛為格,陰盛為關之說,顯系《難經》之誤。徐氏謂《難經》傳寫之訛,亦甚有理,學者自當以《靈》《素》兩經為主。
又問曰:《靈樞·禁服》篇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此說未解何意也,下文又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又終始篇曰,「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下文又以人迎盛瀉陽補陰,脈口盛瀉陰補陽,此以人迎應陽,寸口應陰者乎?
答曰:寸口主中者,寸口系太陰之脈,屬陰屬裡也;人迎主外者,人迎系陽明之脈,屬陽屬表也。歲半以上為陽,歲半以下為陰,春夏主生長,故為陽,秋冬主收藏,故為陰,陽時見陽脈,陰時見陰脈,是謂脈與時不相反,故曰平人。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溢陽,為外格者,言陽盛而溢於外,所以格六陰之氣於內,而使之不得出也。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一位學生提問,《素問·病能》說氣逆的人,人迎脈盛,盛則發熱,人迎是胃脈。人迎穴也是胃陽明經的脈絡,與胃相通的是右關。 《素問·五臟別論》說:五味入口,貯藏於胃,以滋養五臟之氣,氣口也是太陰。又說,五味都從胃而出,變化顯現在氣口。《靈樞·根結篇》說:五臟都接受氣,掌握著脈口的跳動次數。
《脹論》說:脈象反應在寸口。這三者都指寸關尺脈的總稱,而三部分中的「三者」都指寸部。後人論述人迎、氣口,說法紛紛不一,直到李士材獨特地辨別出:左關人迎診斷肝風,右關氣口診斷胃食。他又說,古人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分兩手診脈,左手診人迎,右手診氣口;另一種是一手診脈,右手寸部診肺人迎,右關診脾氣口。這種說法與經書的記載南轅北轍,究竟對錯如何?
我回答說:參考我回答呂夢祥關於脈象左右配對的解答,便知道不必重複說明了。總而言之,諸家學說中闡明經書旨意尚未闡明的固然很多,而錯誤的也並不少,學習者必須仔細甄別,才能避免錯誤。從前馬元臺說:「唉!秦越人、張仲景、王叔和、李東垣、朱震亨等前輩被後世學醫者尊崇仰慕,尚且不能深入理解經書的旨意,何況是比他們差的人呢?」張介賓說:「馬先生的話的確是對的,然而看他那些注釋的篇章,也有一些謬誤。」馬元臺惋惜前人的錯誤,我也惋惜他的錯誤,讓後人又來惋惜我的錯誤,這就是所謂的「後人而復哀後人」。我曾經說過,「後人復哀後人」,正是醫學逐漸進步的表現。
又一位學生提問:《靈樞·脈度》篇說:「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活躍,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活躍,故曰格。」《難經·三十七難》說:陰氣太盛,陽氣不能活躍,故曰格;陽氣太盛,陰氣不能活躍,故曰關。前賢後聖的說法多有不同,應該以哪種說法為主?
我回答說:《靈樞·脈度》篇所說的關格義理非常明白,本無疑義。所謂陰盛陽盛,是指邪氣在腑則氣滯留而陽氣盛,陽盛則陰氣受病,陰氣受病則血滯留而陰氣盛,陰氣盛則陽氣受病,所以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活躍而為關,關是指關閉六陽之氣在外,而使之不能進入內部。
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活躍而為格,格是指阻礙六陰之氣在內,而使之不能外出。這本來是很明白的,而《難經·三十七難》從頭到尾都與《靈樞·脈度》篇相反,關格二字陰陽倒置。考證《素問·六節藏象論》、《靈樞·終始》等篇的經文,都沒有陽盛為格,陰盛為關的說法,顯然是《難經》的錯誤。徐大椿認為《難經》是傳抄時的錯誤,也頗有道理,學習者理應以《靈樞》、《素問》兩經為主。
又一位學生提問:《靈樞·禁服》篇說:「寸口脈主內,人迎脈主外」,這句話的意思我不理解。下文又說:「春夏人迎脈微大,秋冬寸口脈微大,如此便是正常人。」又《終始篇》說:「人迎脈四盛,又大又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四盛,又大又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下文又說以人迎脈盛瀉陽補陰,以脈口脈盛瀉陰補陽,這是以人迎應陽,寸口應陰的意思嗎?
我回答說:寸口脈主內,是指寸口脈屬於太陰經,屬陰屬裡;人迎脈主外,是指人迎脈屬於陽明經,屬陽屬表。歲數超過半歲為陽,不到半歲為陰,春夏主生長,故為陽,秋冬主收藏,故為陰,陽時見陽脈,陰時見陰脈,這叫做脈象與季節不相反,所以叫做正常人。人迎脈四盛又大又數,名曰溢陽,為外格,是指陽氣盛而溢於外,所以阻礙六陰之氣於內,而使之不能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