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18)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一) (18)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答曰:吾不敢妄非古人,吾且述古人之非古人者,為子道之,《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右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張氏云,此乃分明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為本經不易之理,而王氏《脈經》乃謂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與手太陽為表裡,以小腸為腑,合於上焦,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與手陽明為表裡,以大腸合為腑合於上焦,以致後人遂有左心、小腸,右肺、大腸之配,下反居上,其謬甚矣。

據其所云,不過以臟腑之配合如此耳,抑知經分表裡,脈自不同,例如脾經自足而上行走腹,胃經自頭而下行走足,升降交通以成陰陽之用,又豈必上則皆上,下則皆下,而謂其盡歸一處那。

且自秦漢而下,未聞有以大小腸取於兩寸者,扁鵲、仲景諸君心傳可考,自晉及今,乃有此謬,以訛傳訛,愈久愈遠,誤者可勝言哉,此之不經,雖出於《脈訣》之編次,而創言者謂非叔和而誰?以上皆張氏之言也,吾為子述之,子自能恍然焉。

又問曰:六經中手厥陰心包絡一經,而脈候配置部位並不提及,而反配在六經中之膻中,此何故歟?或心包絡一經受邪無從診察矣。

答曰:膻中即心包絡也,經云,膻中為氣海,是指肺而言也,又曰膻中為心主之宮城,是指心包絡而言也,膻者膈也,膻為膈包絡,居膈之中故曰膻中,胸下一層膈膜後著脊,左右連筋,骨盡處中連胸之鳩尾,即膻是也,膻之下層通腹中,膻之上層為胸內之薄膜,連心系名包絡,又名心主,包絡是心外衛,膻中是包絡外衛,究膻之根,附脊骨與肝系相連,而下乃連及腎系,是三焦少陽所發出而布於膈也。

又問曰:陰虛陽盛火亢咯血一症,講義云,用四生丸以治之,閱陳修園、張景岳輩用八味丸、鎮陰煎以治之,內皆有附子、肉桂之辛熱,謂龍雷之火得水而愈熾,惟桂附辛熱之品而取其引火歸原,導龍入海之義,同一是病而寒熱溫涼大相懸殊,此何故歟?

答曰:用四生丸以治咯血者,所謂急則治其標也,用鎮陰煎八味丸以治咯血者,所謂緩則治其本也。陰虛陽盛,非滋陰不為功,陽盛火亢非引火歸原不見效,此治本之一定理也。然急則治標,不得不用四生丸,以暫遏其妄行之血,故下文云,如多用則反有傷,蓋血逢寒則凝,若過用寒涼,則凝不散、新不生,反致害矣。

語云:醫者理也,診者審也,醫生治病總當審病察理,隨機應變,如膠柱鼓瑟,拘執古方,偏於涼,偏於熱,未有不誤也。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我不敢隨意批評古人,我只想說明古人批評古人的地方,告訴你。《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尺脈內側兩旁,是判斷脅部的;尺脈外側用來診斷腎,尺脈內側用來診斷腹部,中間靠近上部;右手尺脈外側用來診斷肝,內側用來診斷膈;右手尺脈外側用來診斷胃,內側用來診斷脾,中間靠近上部;右手尺脈外側用來診斷肺,內側用來診斷胸中;左手尺脈外側用來診斷心,內側用來診斷膻中。前面診斷前面,後面診斷後面,上面連接到上面的,是胸喉部的病症;下面連接到下面的,是少腹、腰、股、膝、脛、足部的病症。」

張氏說,這分明是上面診斷上面,下面診斷下面,這是經絡的基本原理,不應該改變。但是王氏的《脈經》卻說,心部在左手寸口關前,與手太陽經表裡相通,以小腸為腑,屬於上焦;肺部在右手寸口關前,與手陽明經表裡相通,以大腸為腑,屬於上焦。因此後人就有了左心、小腸,右肺、大腸的配伍,下焦反倒跑到上焦去了,這是很大的錯誤。

根據王氏所說,不過是臟腑配伍如此而已。但要知道經脈的表裡關係和脈象本身是不同的。例如脾經從足部向上走向腹部,胃經從頭部向下走向足部,升降通行以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又怎麼可能上面都診斷上面,下面都診斷下面,而認為它們都歸於一處呢?

而且從秦漢以來,沒有聽說過用寸口脈診斷大小腸的,扁鵲、張仲景等醫家的診治方法可以作為參考。直到晉代以後才出現這種錯誤,以訛傳訛,時間越久錯誤就越大,被誤導的人不計其數。這種不符合經絡理論的說法,雖然出自《脈訣》的編排,但提出這種說法的人,如果不是王叔和,還能是誰呢?以上都是張氏的觀點,我把它告訴你,你自己就能明白了。

又問:六經中手厥陰心包絡經,脈診部位卻沒有提到,反而配在六經中的膻中,這是為什麼?難道心包絡經受邪就無法診斷了嗎?

答:膻中就是心包絡。經書上說,膻中是氣海,指的是肺;又說膻中是心臟的宮城,指的是心包絡。膻指膈肌,膻中就是包絡在膈肌之中,胸部下方有一層膈膜,後面貼著脊椎,左右連接著筋膜,骨骼末端中間連接著胸骨的鳩尾,這就是膻中。膻中下層通向腹部,膻中上層是胸內薄膜,連接著心系,叫做包絡,又叫心主。包絡是心的外圍保護,膻中是包絡的外圍保護。追究膻中的根源,它附著在脊椎骨上並與肝臟系統相連,向下則連接著腎臟系統,是三焦少陽經氣運行到膈肌的地方。

又問:陰虛陽盛火亢咯血這一症狀,講義上說用四生丸治療,但是我看陳修園、張景岳等人的著作,他們用八味丸、鎮陰煎治療,裡面都含有附子、肉桂等辛熱藥物,認為龍雷之火(指虛火)遇到水反而更旺盛,用桂枝、附子等辛熱藥物,是為了引火歸元,導引虛火歸於腎臟的含義。同一種病症,寒熱溫涼卻差別很大,這是為什麼?

答:用四生丸治療咯血,這是急則治標;用鎮陰煎、八味丸治療咯血,這是緩則治本。陰虛陽盛,如果不滋陰就不能見效;陽盛火亢,如果不引火歸元就不能見效。這是治療的根本原則。但是急則治標,不得不使用四生丸,暫時遏制妄行的血液。所以下文說,如果使用太多反而有害,因為血遇到寒則凝固,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則血液凝固而不散,新的血液也無法生成,反而會造成危害。

俗話說:醫者講究道理,診斷要仔細審察。醫生治療疾病,應該審察病情,了解病理,隨機應變。如果像膠柱鼓瑟一樣,拘泥於古方,偏於寒涼或偏於溫熱,就難免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