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17)
懶園醫語(卷一) (17)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答曰:《靈樞·經脈》篇經絡之辨一章所以辨明經脈、絡脈之隱現不同也,彼所謂見於氣口者,蓋為十二經脈之穩而不可見,非比十五絡脈之顯而見,欲知其虛實,須辨手太陰之兩脈口,故曰經脈者常不可見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張注云:氣口概寸關尺三部而言,人迎氣口則知兩寸口也,至於診法,古今卻有不同,古有頭面手足遍診之法,《內經》、仲景皆以人迎、趺陽合診,故《難經》三部九候與《內經》三部九候之法亦有不同,然頭面手足遍診之法其廢已久,今皆從《難經》寸關尺為三部,三部各有浮中沉為九候,亦去繁就簡之意耳。
又問曰:四君子湯治面色痿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脈來虛弱,及內傷虛寒,凡一切因於氣虛者固為相宜,何以又曰,治飲食難化作酸,痞,悶,噦,嘔等症,夫飲食難化作酸痞悶噦嘔等症,系現有形邪實氣滯,若投以四君子,深恐中宮愈加壅滯,蓋益作脹,不思飲食等症叢生矣。然古人用藥必有深意,非井窺之見所能知其萬一也。
但讀至此轉輾思維,頗有所疑,究竟氣虛兼飲食難化作酸,痞悶噦嘔等症,可否用此以治之?
答曰:四君子湯乃手足太陰、足陽明藥也,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為君,白朮苦溫燥脾補氣為臣,茯苓之甘淡滲濕瀉熱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為使,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餘臟受蔭,以治飲食難化作酸,痞悶噦嘔等症,何嘗不宜?雖然亦當臨時斟酌,審其病情有無他症,及外邪夾雜在內,通權達變,隨時加減,方不誤耳。
假如氣逆,則當加陳皮以理氣散逆,即名異功散;若氣虛有痰,脾虛鼓脹,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湯;若虛寒胃痛,或腹痛泄瀉,再加砂仁、香附,名香砂六君子湯;若四肢不舉,則脾屬四肢,再加麥冬、竹瀝;若虛熱潮熱,身體倦怠,則用六君子湯加柴胡、葛根、黃芩、白芍,以治其熱,名十味人參湯;若五臟氣虛,七情兼併,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則用六君子湯加烏梅、草果、及薑、棗以和四樁而補脾,即名四獸飲,此外舉一反三,隨機應變,或加或減,均可以此類推,豈可執一而不化哉。
又問曰:臟腑之脈配於左右寸關尺,諸家聚訟紛紛,《內經》謂,左寸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右關內以候脾,外以候胃,右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王叔和謂,左寸以候心與小腸,左關以候肝膽,左尺以候腎、膀胱;右寸以候肺、大腸,右關以候脾胃,右尺以候命門、三焦。
李瀕湖謂,左寸以候心、膻中,左關以候肝膽,左尺以候腎、膀胱、小腸;右寸以候肺胸,右關以候脾胃,右尺以候腎、大腸。張景岳謂左寸以候心膻中,左關以候肝膽,左寸以候腎、膀胱、大腸;右寸以候肺中,右關以候脾胃,右尺以候腎、小腸;不知孰是孰非?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靈樞·經脈》中關於經絡的辨別,說明了經脈和絡脈隱現的不同。書中所說的「見於氣口」,指的是十二經脈的脈象雖然穩定,但卻不易直接觀察到,這與十五絡脈明顯可見不同。想要了解經脈的虛實,必須辨別手太陰經脈的氣口,所以說經脈的虛實通常是無法直接觀察到的,要通過氣口來判斷。
張仲景的註解中提到:「氣口」指的是寸、關、尺三部。診斷人迎穴的氣口,就能了解兩寸部位的脈象。然而,古代的診斷方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古代有頭面手足遍診的方法,《內經》和仲景的著作都採用人迎、趺陽二穴合診。因此,《難經》的三部九候和《內經》的三部九候方法也有差異。然而,頭面手足遍診的方法已經廢棄很久了,現在都採用《難經》的寸、關、尺三部,三部各有浮、中、沉三種脈象,共九種候法,這是簡化診斷方法的結果。
學生又問:四君子湯用於治療面色萎黃、說話聲音微弱、四肢無力、脈象虛弱以及內傷虛寒,凡是一切因氣虛引起的疾病都適用。但是,它也用於治療飲食難以消化、胃酸、痞塊、胸悶、呃逆、嘔吐等症狀。這些症狀是由於有形的邪氣和氣滯導致的實證。如果使用四君子湯,恐怕會加重脾胃的壅滯,反而導致腹脹、不想吃飯等症狀。但是古人用藥一定有其深意,不是我們所能輕易理解的。
我反复思考後,對此產生了疑問:氣虛兼有飲食難以消化、胃酸、痞塊、胸悶、呃逆、嘔吐等症,是否可以使用四君子湯治療呢?
回答是:四君子湯是手足太陰經、足陽明經的常用藥物。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為君藥;白朮苦溫,燥濕健脾補氣為臣藥;茯苓甘淡,滲濕利水瀉熱為佐藥;甘草甘平,和中益氣為使藥。氣足脾運,則飲食自然增加,其他臟腑也能得到滋養,所以用於治療飲食難以消化、胃酸、痞塊、胸悶、呃逆、嘔吐等症狀,是完全適宜的。但是,也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仔細審察病情是否有其他症狀,以及是否有外邪夾雜其中,靈活運用,隨時加減藥物,才能避免錯誤。
如果出現氣逆,可以加入陳皮理氣散逆,稱為異功散;如果氣虛伴有痰濕,脾虛腹脹,可以加入半夏,稱為六君子湯;如果虛寒胃痛或腹痛泄瀉,可以加入砂仁、香附,稱為香砂六君子湯;如果四肢無力,可以考慮加麥冬、竹瀝,因為脾主四肢;如果虛熱潮熱,身體倦怠,可以在六君子湯中加入柴胡、葛根、黃芩、白芍以清熱,稱為十味人參湯;如果五臟氣虛,七情鬱結,痰飲與衛氣相搏導致瘧疾,可以在六君子湯中加入烏梅、草果、薑、棗以調和脾胃,稱為四獸飲。其他情況可以以此類推,靈活應變,加減藥物,不可拘泥於一種方劑。
學生又問:臟腑的脈象與左右寸關尺的關係,各家說法不一。《內經》認為:左寸外候心,內候膻中;左關外候肝,內候膈;左尺外候腎,內候腹;右寸外候肺,內候胸中;右關內候脾,外候胃;右尺外候腎,內候腹。王叔和認為:左寸候心和小腸;左關候肝膽;左尺候腎和膀胱;右寸候肺和大腸;右關候脾胃;右尺候命門和三焦。李瀕湖認為:左寸候心和膻中;左關候肝膽;左尺候腎、膀胱和小腸;右寸候肺和胸;右關候脾胃;右尺候腎和大腸。張景岳認為:左寸候心和膻中;左關候肝膽;左尺候腎、膀胱和大腸;右寸候肺中;右關候脾胃;右尺候腎和小腸。這些說法各不相同,到底哪個正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