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一) (10)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又按《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一節。今考心包臟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群行事,實臣使也。然則心肺旁空處,即膈上之心包絡也明矣。要之,膻即胸前膈膜,周迴連著脅脊,以遮濁氣,膈膜名膻,而居膻之中者,即是心包絡。

膈乃上焦,專遮濁氣,心包絡則相心布令,居於膻膈之中,故名膻中,屬相火,又主血,以血濟火,則相和而不烈,故主喜樂;心憂者,包絡之火不宣也。心過喜者,心包之火太盛也。西醫謂心上半有夾脂裹之,即心包絡也,但西醫只知包絡之形,不知包絡所司何事耳。

又問曰:人身之臟形,乃肺居最高,為五臟之華蓋,下之心,次下之脾,次下之肝,次下之腎,此皆剖諸獸之腹觀之明,然《難經·五難》,以輕手浮而候心肺之脈,重按以候肝腎之脈,脾脈不輕不重,以中候之,後人皆宗其法,此謂心肺居高,脾居中州,肝腎直下之義,而《內經·刺禁篇》曰:肝生於左,肺生於右,此非肝肺相平乎?《醫綱》云:肝附於脊之第九椎,脾附於脊之第十一椎,此非脾居肝之下乎?臟腑乃一定之部位,論者何相反耶?

答曰:肺居最高,心次之,脾又次之,肝又次之,腎又次之,此五臟一定不易之部位也。診脈之分部,左右上下,蓋從其氣化而分,非以形而分也,至於刺禁篇所謂肝生於左,肺生於右者,子特未知一「生」字之義耳。

滑伯仁注,肝生於左句,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經所謂生於左者,蓋言肝所生之氣在左,非肝之部位在左也,肺生於右亦同,不然何以不曰居於右,而曰生於右,不曰居於左,而曰生於左乎?故曰診脈分部左右,亦從其氣化而分耳,肺著脊之第三椎,肝著脊之第九椎,脊居背中央,是著脊之肺肝亦居中矣。

部位固分高下,不分左右也,至於脾附第十一椎,子以為脾低於肝,子實未知「附」字之義耳,附者,系所系之處也。肝系甚長,上連心包絡,故稱厥陰經,繫著脊處,則為肝俞穴,系循腔子一片遮盡,是為膈膜,肝系下行,前連腹中統膜,而後連腎係為肝之根,通身之膜,內連外裹,包肉生筋,皆從肝系而發。脾長只五寸,以附九椎之肝,與附十一椎之脾較,明明脾在上,肝在下也。

又問曰:製藥之法者或助其力,或去其力耳。天地生成之氣味性質,人不能變也,如黃耆色黃味甘,本補脾氣,輕入肌肉,或蜜炙之助其補中之力,而去其入肌之力。大黃直攻卞之品,走而不守,或制之則性緩,以去猛烈之力。黃柏味苦大寒,其質似精,本入腎,或鹽炒之,以助其力速下也。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靈蘭秘典論》提到十二官,唯獨少了心包,而多了膻中,認為膻中是輔助器官,喜樂之情由此而生。心包位於膈膜上方,經絡起於胸中,正好在膻中位置,屬於相火,代其他臟腑執行任務,是輔助器官。因此,心肺旁的空處,就是膈膜上方的心包絡,這就明確了。總之,膻指胸前膈膜,周圍連接著脅肋和脊椎,用以阻擋濁氣,膈膜稱為膻,而位於膻中者,就是心包絡。

膈膜屬於上焦,專門阻擋濁氣;心包絡則輔助心臟發佈指令,位於膻中(膈膜中心),所以稱為膻中,屬於相火,又主血,以血來滋養相火,則相火和緩而不熾盛,故主喜樂;心煩憂慮,是因為心包絡的火氣不能宣洩;心過於喜悅,是因為心包絡的火氣太盛。西醫認為心臟上方有脂肪組織包裹著,這就是心包絡,但西醫只知道心包絡的形狀,卻不知道心包絡的功能。

有人問:人體臟器的形狀,肺位於最高處,是五臟之華蓋,其次是心,再其次是脾,再其次是肝,再其次是腎,這些都是剖開動物的腹部觀察到的。但是《難經·五難》中說,用輕柔的手法浮按來診察心肺的脈象,用重按的方法來診察肝腎的脈象,脾脈則不輕不重,用中等力度來診察,後人都遵循這個方法,這就是說心肺位置高,脾位於中焦,肝腎位置低的道理。而《內經·刺禁篇》卻說:肝生於左,肺生於右,這不是肝肺位置相等嗎?《醫綱》又說:肝附著在脊椎的第九節,脾附著在脊椎的第十一節,這不是脾位於肝之下嗎?臟腑的位置是固定的,這些說法為什麼互相矛盾呢?

我回答說:肺位於最高處,心次之,脾又次之,肝又次之,腎又次之,這是五臟固定不變的位置。診脈時的分部,左右上下,是根據臟腑的氣化來區分,而不是根據形狀來區分。至於《刺禁篇》中說的「肝生於左,肺生於右」,你只是不知道「生」字的含義。

滑伯仁注釋「肝生於左」一句說:肝臟的氣血運行在左側,但肝臟本身位於右脅、右腎前方,並附著在脊椎的第九節,經文中說「生於左」指的是肝臟所生的氣在左側,並不是指肝臟的位置在左側,肺生於右也是同樣的道理。否則,為什麼不說「居於右」,而說「生於右」呢?診脈的分部左右,也是根據氣的運行來區分。肺附著在脊椎的第三節,肝附著在脊椎的第九節,脊椎位於背部的中央,所以附著在脊椎上的肺和肝也位於中間。

臟腑的位置確實有高下之分,但沒有左右之分。至於脾附著在第十一節椎骨,你認為脾位於肝之下,你實際上是不懂「附」字的含義。「附」是指相連繫的地方。肝的繫膜很長,向上連接著心包絡,所以稱為厥陰經,連繫到脊椎的地方,就是肝俞穴。繫膜像一片薄膜一樣遮蓋著,這就是膈膜。肝的繫膜向下延伸,前方連接著腹部的總膜,後方連接著腎臟,這是肝的根部。全身的薄膜,內外相連,包裹著肌肉,產生筋腱,都是從肝的繫膜發生的。脾的長度只有五寸,附著在第九椎骨的肝臟上,與附著在第十一椎骨的脾臟相比,很明顯脾在上,肝在下。

有人又問:製藥的方法,或是增強藥物的功效,或是減弱藥物的功效。天地生成的氣味性質,人無法改變。例如黃耆顏色黃,味道甘,本來補脾氣,輕易進入肌肉,可以用蜂蜜炙烤來增強它補益中焦的功效,而減少它進入肌肉的功效。大黃是直接攻瀉的藥物,藥性運行很快,不容易停留在身體內,可以經過炮製來使藥性緩和,減弱它的猛烈之性。黃柏味苦大寒,質地像精華一樣,本來入腎,可以用鹽炒來增強它的功效,使其迅速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