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香館醫話》~ 留香館醫話 (7)
留香館醫話 (7)
1. 留香館醫話
外感病禁食,內傷病則否。其禁食者何?邪熱不殺穀,此古訓也。竊以為藥之入於胃也,分布於表裡氣血,全憑胃氣鼓動運化而傳達之。設胃有食滯,則胃力全消耗於運化食物,安有餘力化藥以達病所哉?堅壁清野,令敵無所資,亦破敵之法也。
內傷病則反是,有胃則生,無胃則死,凡虛症皆然,故須望其納穀以養胃氣。胃氣存得一分,即生命保得一分。即藉食以養胃,更藉胃以化藥,輾轉相資,如循環然。故調理之法,首宜注重者在胃。
內傷宿恙又感新邪者,須速去其邪。倘正氣未至極虛,不可兼參補品,以免掣肘,所謂無糧之師,利在速戰也,經云:「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標病,即新邪也。
病有正虛內結者,不可下,此下元虛,命火衰,不能腐熟水穀,運行氣機耳。須補其腎陽,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者是也。服之似不甚效而濁陰漸化,久服方見大效,大便不通而自通。扶陽之劑須兼補中,補中之品須參入消化,防其壅滯,反礙胃運也。
經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熱極生寒假寒也,百不見一;寒極生熱真熱也,十病而九。凡六淫之邪,久必化熱,秋半以後,燥氣加臨,始為勝氣,為次寒,謂燥病次於傷寒也,一散即解。終為復氣,屬實火則非清潤滋液不可。
其挾伏暑者,內無食滯治之尚易,內有食滯則化火最易,津液易涸,有一、二日便劫液舌乾,神昏譫語者,其唇必有血痕,其齒必有灰垢,急以大劑清瀉救之,更須恣飲梨汁、雪水之類,以折其火,以滋其液。倘遲緩貽誤,舌黑而短,則雖有仙丹莫可挽回矣。夫燥為秋氣,梨為肺果,燥若傷肺,最宜以梨汁救之,即使津液未傷亦宜加梨皮於藥中,或用梨肉。大抵無汗宜皮,有汗宜肉,液枯宜汁。
秋燥病夾食者多,倘有汗不解,不必論其日數,不必拘其舌苔,便當問明有無矢氣。若有矢氣,即投潤導,雖無矢氣,按其腹堅者,即下之,勿令化火劫液,橫生枝節,此予屢治屢驗者。良以燥氣消爍,腸液內虧,大便雖行而不暢,已有積垢矣。錢步云君之病即系此咎,參看醫案(標錢姓者即是)便知,共診四次,案載兩方。
其始步云堅不肯服寒涼,雲系某醫所囑,經予竭力促之,始肯服。翌日諸患皆平,且得安臥,始信予言非謬。
病有假寒假熱,藥有正治從治。然假寒絕少,假熱病則十有五焉,設投涼藥而熱反熾者,須防其假熱。辨之之法,細察舌苔,絳而似干非乾者,呼氣不甚熱,渴欲飲冷飲,一、二口即止者,則假熱無疑矣。
溫藥之過易見,清藥之誤難知。投清藥而效不甚著者,已誤矣,速改方針,萬勿再投。蓋清藥如陰險之小人,受其害者,初不明瞭,及至覺察,已難挽回,非如溫藥之一誤即見,顯而易見也。
白話文:
留香館醫話
外感疾病要禁食,內傷疾病則不必。為什麼外感病要禁食呢?因為邪氣和熱毒不會被穀物所殺傷,這是古訓。我私下認為,藥物進入胃部後,要分佈到表裡、氣血各處,完全依靠胃氣的鼓動和運化來傳送。如果胃中有食物停滯,胃的能量就全部消耗在消化食物上,哪還有餘力來運化藥物以治療疾病呢?所以要先清除障礙,讓敵人沒有資源,才能擊敗敵人。
內傷疾病則相反,有胃氣才能生存,沒有胃氣就會死亡,所有虛症都是這樣,因此必須觀察病人能否進食來滋養胃氣。胃氣保存一分,生命就能保存一分。既要藉助食物來養胃,又要藉助胃來消化藥物,互相滋養,像循環一樣。所以調理疾病的方法,首先要重視胃。
內傷舊病又感染了新的邪氣,必須迅速去除新邪。如果正氣還沒有達到極度虛弱的程度,不可以同時服用補藥,以免互相牽制,就像沒有糧草的軍隊,要迅速作戰。經書上說:「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標病」就是新的邪氣。
有些疾病是正氣虛弱,內有瘀結,不可以使用瀉下藥,這是因為下元虛弱,命門火衰,不能消化吸收水穀,運行氣機。必須補益腎陽,增強命門之火,以消除陰寒。服用這種藥物,可能一開始效果不顯著,但濁陰會慢慢化解,長期服用才能見到顯著效果,大便不通也能自然通暢。扶陽的藥物必須同時補益中氣,補益中氣的藥物必須加入幫助消化的成分,防止藥物壅滯,反而阻礙胃的運化。
經書說:「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熱極生寒是假寒,很少見;寒極生熱是真熱,十個病症中就有九個是這樣。凡是六淫邪氣,時間久了都會化為熱邪,秋天過半以後,燥氣加重,開始成為主要的邪氣,次於寒邪,叫做燥邪次於傷寒,只要驅散邪氣就能痊癒。最終會轉化為真火,屬於實火,就必須用清潤滋陰的藥物來治療。
如果夾雜伏暑,體內沒有食物停滯,治療比較容易;體內有食物停滯,就更容易化火,津液容易耗損,一兩天就會出現口乾舌燥、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嘴唇上一定會有血痕,牙齒上一定會有灰垢,必須用大劑量的清瀉藥物緊急搶救,還要大量飲用梨汁、雪水等,以降低火邪,滋養津液。如果延誤治療,舌頭變黑變短,即使有仙丹也無法挽救了。因為燥邪是秋天的氣候,梨是潤肺的水果,燥邪如果傷了肺,最適合用梨汁來救治,即使津液沒有損傷,也應該在藥物中加入梨皮,或者使用梨肉。總的來說,無汗宜用梨皮,有汗宜用梨肉,津液枯竭宜用梨汁。
秋燥病夾雜食物停滯的病人很多,如果出汗不能止住,不必考慮病程長短,不必拘泥於舌苔的表現,應該先詢問病人是否有放屁。如果有放屁,就用潤腸通便的藥物;即使沒有放屁,如果按壓腹部感覺堅硬,就應該使用瀉下藥,不要讓燥邪化火耗損津液,產生新的問題,這是我的多次治療經驗。這是因為燥邪消耗津液,腸道液體不足,雖然大便能排出,但並不通暢,已經有了積垢。錢步云先生的疾病就是這個原因,參考我的醫案(標註錢姓者就是)就能明白,一共診治了四次,醫案中記載了兩個處方。
開始時,錢步云先生堅決不肯服用寒涼藥物,說是被某個醫生囑咐的,我費了好大勁勸說,他才肯服用。第二天,所有症狀都消失了,而且能夠安睡,他才相信我的話沒有錯。
有些疾病是假寒假熱,藥物有正治和從治。但是假寒很少見,假熱病卻佔十分之五。如果服用涼藥,熱症反而加重,就要考慮是不是假熱。辨別的方法,要仔細觀察舌苔,舌苔紅絳而看似乾燥卻不完全乾燥,呼吸不是很熱,口渴想喝冷飲,但只喝一兩口就停止,這就是假熱無疑了。
溫熱藥物過量很容易發現,清涼藥物用錯卻不容易察覺。服用清涼藥物,效果不顯著,已經用錯了,應該立即改變治療方案,絕對不要再次服用。因為清涼藥物就像陰險的小人,受害者一開始不明瞭,等到察覺時,已經很難挽救了,不像溫熱藥物,一用錯就立即顯現出來,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