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香館醫話》~ 留香館醫話 (5)
留香館醫話 (5)
1. 留香館醫話
濕溫者,濕與熱合,糾結不清,薛一瓢名曰濕熱。熱與溫同類而異名耳,或曰溫者熱之漸,熱者溫之極是也。或先受熱,或先受濕,或濕與熱同時感受。治之之法,必先祛其濕,或風以揚之,或日曝之,或實土以堤之,或開溝以泄之。法雖不同,而先祛其濕則一也。祛濕之法不同,當視其微甚而斟酌之,不可以板法印定後人眼目也。
迨其化燥而清之,若化不足而早清,仍有後患。必捫其舌已干,唇燥起皮,或有血痕,然後清之,一、二劑愈矣。譬如行舟遇橫風,必先吃足上風一板,由風順駛捷,無阻礙矣。鄭莊克段,故縱其好,勾踐沼吳,先驕其主,理乃通於治濕溫。將軍欲以巧勝人,盤馬彎弓故不發,此言似之。
治諸溫易,治濕溫難。江南地卑多濕,濕病最多。暑邪必夾濕,秋暑、伏暑皆可治濕溫之法治之。伏暑風雨霧露暑熱,瓜果攙雜湊集,最難速愈。大抵體弱者,其發早,早發者愈速;體強者,其發晚,晚發者愈遲。其發於深秋者,又兼燥氣,治之合法,動經匝月。治不合法,久延成虛,多有傷生者。
病家認定一醫,信任而委之,尚易奏功。若病家無主見,一、二劑不效輒易一醫,易一醫而不易其法,猶無大患。設易一醫更一法,轉瞬燥氣臨矣,西風起矣,津液漸涸,以致不救者比比也,可不慎哉!
溫熱,下不嫌早;濕溫,下不嫌遲;一實脹一虛痞也。必按其腹,堅而拒按,矢氣頻作,舌苔或黃,或灰而厚者,急攻之,倘攻不下,必求其故,勿再下,姑守之。其食在胃腑者,雖攻不下;其堅在臍右者,尚不可攻,必待其累累;然在臍左,乃攻之,則順流而下矣,此言濕溫之下法也。下藥硝、黃力猛有毒,內傷臟腑,勿輕投,瀉葉、蔞仁、枳實足矣。
濕溫早下則泄稀火,邪易陷,反增其病。速化其濕,濕盡燥結乃可攻。
溫病疏表宜辛涼,銀翹散最合。無汗者,防風、荊芥、蘇藿迭加一、二味。濕溫疏表以蘇藿為宜,豆豉亦可,用必參以二陳,濕甚者術樸亦可加入。若分利之品,則在所必用也。無汗用杜藿香,有汗用廣藿香。
下劑必加桔梗,開上竅以通下竅也。透㾦必佐橘絡,疏肺絡以達皮毛邊。溫病經旬日以外,未有不發疹㾦者,以邪入深也。桔梗、橘絡尤為必需之品,一宣肺以達皮毛,一疏絡以佐外布也。
溫病久不解,非內實,即內虛。內實者,表下兼施,垢去而疹㾦透矣;內虛者,津傷也,扶津透邪,津回而皮毛潤,疹㾦透矣。疹㾦既透,萬不可早投補品及進米麥食物,恐留邪反復也。必辛涼輕劑佐以清養,進二、三劑再定治法。下後胃氣已傷,熱退則不欲食者,弗強食之,或先進藕粉,以其養胃而無補性也。
濕溫大忌早清,必驗之於舌,縱舌絳似燥,手捫之仍潤者,或細察之。有浮膩者,胸悶反復不寧者,口渴不欲多飲者,表熱綿綿不揚者,此皆早清之咎,必仍當芳香二陳等品,或可加入川樸,催其悉從火化,然後黑膏一投,疹㾦布而熱解矣。
白話文:
留香館醫話
濕溫病是濕邪和熱邪結合,糾纏不清的病症,薛一瓢稱之為濕熱。熱和溫雖然名稱不同,但屬同類,有人說溫是熱的初期,熱是溫的極端狀態。患者可能是先受熱邪,也可能是先受濕邪,或者同時感受濕熱兩種邪氣。治療濕溫病,必須先祛除濕邪,方法有很多,比如用風來吹散它,曬太陽,用土來阻擋它,或者開溝排水來排除它。方法雖多,但根本都在於先祛除濕邪。祛濕的方法要根據濕邪的輕重來選擇,不能死板地套用前人的方法。
等到濕邪化燥之後再清熱,如果濕邪化燥還不夠就急於清熱,會留下後患。必須等到患者的舌頭已經乾燥,嘴唇乾裂起皮,或者有出血的跡象,才能清熱,這樣一、二劑藥就能痊癒。這就像船隻遇到橫風,必須先逆風行駛一段,才能順風快速前進,沒有阻礙。鄭莊公縱容其子,勾踐欺騙吳王,這些策略都與治療濕溫病的道理相通。將軍想要用計謀取勝,往往會先隱忍不發,這也和治療濕溫病的策略相似。
治療各種溫病相對容易,而治療濕溫病則很困難。江南地勢低窪潮濕,濕病很多。暑邪大多夾雜濕邪,秋暑、伏暑都可以用治療濕溫病的方法來治療。伏暑季節,風雨霧露暑熱交加,瓜果雜亂食用,最難快速痊癒。一般來說,體質虛弱的人發病較早,發病早的人恢復也快;體質強壯的人發病較晚,恢復也慢。如果在深秋發病,又會夾雜燥邪,如果治療方法得當,可能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痊癒;如果治療方法不得當,病情會長期延綿,導致虛弱,甚至危及生命。
病人如果認定一位醫生,信任並委託他治療,比較容易取得療效。如果病人沒有主見,一、二劑藥無效就換醫生,即使不改變治療方法,也沒有太大問題。但如果換醫生又換方法,很快就會出現燥邪,西風起,津液漸漸枯竭,最終導致無法挽救的情況,屢見不鮮,不可不謹慎!
溫病下瀉,時間早晚不限;濕溫病下瀉,時間不宜過早。溫病是實證,濕溫是虛證。必須按壓患者腹部,如果腹部堅硬拒按,矢氣頻繁,舌苔黃厚或灰厚,就要積極攻下;如果攻下無效,就要尋找原因,不要再攻下,暫時觀察。如果積滯在胃腑,即使攻下也無效;如果積滯在肚臍右側,也不宜攻下,必須等到積滯明顯;如果積滯在肚臍左側,就可以攻下,這樣就能順利排出。這是濕溫病下瀉法的說明。瀉下藥如硝石、黃連力猛且有毒,容易損傷臟腑,不可輕易使用,用瀉葉、蔞仁、枳實就足夠了。
濕溫病早期下瀉會耗損津液,邪氣容易深入,反而加重病情。必須先快速化解濕邪,等到濕邪盡去,燥邪凝結後才能攻下。
溫病初期,宜用辛涼藥物疏解表邪,銀翹散最為適宜。如果沒有汗出,可以加入防風、荊芥、蘇葉等一、二味藥。濕溫病初期疏解表邪,宜用蘇葉,豆豉也可以,必須配合二陳湯使用,濕邪很重的話,可以加入蒼術、白術。如果需要利尿通便,也是必須的。無汗用白藿香,有汗用廣藿香。
下瀉藥必須加入桔梗,以利通上竅,促進下竅通暢。透疹時必須輔以橘絡,疏通肺絡,使邪氣達於皮毛。溫病經過十天以上,還沒有發疹的,說明邪氣深入臟腑了,桔梗、橘絡就更為重要,一個是宣通肺氣,使邪氣達於皮毛,一個是疏通經絡,幫助疹子外透。
溫病久治不愈,不是內實就是內虛。內實者,要同時治表裏,邪氣排出,疹子才能透發;內虛者,是津液受損,需要滋養津液,使邪氣透發,津液恢復,皮毛潤澤,疹子才能透發。疹子透發後,絕對不能過早服用補品和米麥等食物,以免邪氣滯留而反覆發作。必須使用辛涼輕劑,配合清養,服用二、三劑後再決定治療方法。下瀉後胃氣受損,熱退後不想吃東西,不要勉強進食,可以先服用藕粉,因為它可以養胃,又不具有補益的性質。
濕溫病最忌諱過早清熱,必須觀察舌苔,即使舌頭紅絳,看起來很乾燥,但用手摸仍然濕潤的,或者仔細觀察,發現舌苔浮膩,胸悶反复不安,口渴但不想多喝水,表邪綿綿不散,這些都是過早清熱的後果,必須繼續使用芳香化濕的藥物,如二陳湯等,可以加入川樸,催促濕邪化為燥邪,然後再服用黑膏藥,疹子就會透發,熱邪就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