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香館醫話》~ 留香館醫話 (12)

回本書目錄

留香館醫話 (12)

1. 留香館醫話

幼稚之病,大抵外感多而內傷少,實熱多而虛寒少。族子云之孫女,年四歲,本暑邪也,似瘧狀,面微赤,表熱起伏。予診之投疏解(已布㾦矣,猶未透也。病家以予已赴添川,邀他醫,以為虛㾦也。投藥相左,熱陡增,㾦立隱,乃大驚。子云親到埭相邀診之,變未劇,僅舌苔已灰黑,捫之潤,小水清長,姑投芳香一劑,病如故。叩病狀,其母云:「頃連作矢氣三。

」乃按其腹,哭而拒,大便不行,內實無疑矣。為定雙解法,垢大下,㾦始透足,再以輕透劑調之,餘邪肅清而愈。此稚年內外俱實之證也,若拘小水清長為寒,灰苔為濕,而誤投溫燥之劑,則津涸而昏厥矣,且內垢不去,㾦仍不能透足,所謂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者,此類是也。

朱姓子,年亦四齡,表熱便泄,醫數更無效,乃邀予診。望其面㿠白無華,所下青膩,乃斷其為濕勝陽虛,為定扶土益陽之劑,佐以芳香疏化。一劑見㾦,瀉稍稀,再劑㾦足,瀉止,續進和中健脾蘇胃之方,調之而愈。此病與華姓孫女之病,以面色大使相反,故用藥亦相反。

幼稚臟腑嬌嫩,消化力弱,故以乳汁養之。能食則食,宜早斷乳。病人亦有宜乳者,必其消化力乏,津液內耗,一則取其易消化而無渣滓,一則取其滋潤而補津液也。

古諺云:「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此不刊之論也。乃為母者愛之過甚,必然厚其衣被,飽其飲食,以致釀為溫熱病者,比比皆是。及既病矣,又閉其窗牖,下其帳帷,抱持同眠,意在勿令著風,逼其出汗。不知病之熱,衣被之熱,人氣之熱,交蒸並灼而熱愈甚,汗㾦愈不得透,結果痰稠氣急,變成急驚,角弓反張而死。

予妗氏屢產屢殤正犯此病,所生女皆長成無病,以其不若男孩之姑息,而聽其飢寒也,此亦可以悟其故矣。奈妗氏狃於積習,終於不悟,愛之適以殺之,安得大雄氏廣長舌喚醒天下婦女也哉!

肥人陽虛多濕,瘦人陰虛多火。多火者色蒼,多濕者色白,其淡紅而微黃者正色也。予見有善用香燥者,動手即寫樸朮、不顧人之陰虛陽虛也。不知濕病無死法,既如上述,而火則其變最速,倘誤投香燥,每致液涸舌燥,指捫之如砂石,須大劑滋潤或可挽救。若至舌短難伸,則木已燒炭,不可救矣。

其症必見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病家以為猴精作怪,虛擲金錢,卒至人財兩失,吾見實多。迷信難破,無可如何也。

醫家治病,萬勿危詞駭主人,病人前更要婉言慰之。予見有等醫師,專好危言恫嚇,以致病家不惜重金召巫建醮,喧嚷終宵,人多聲雜,香菸濁氣,臭穢逼人,病人尚有知覺,豈不擾神明而益其病乎!

吳俗信鬼,到處皆然,鄉村尤甚,如見有神昏譫語之象,便認為鬼祟,起課召巫,齋神祭鬼,動費巨金,未服湯藥,已築債臺,良可憫矣。亦有起病之後,專信巫覡,及至請醫,病已阽危,多致不救。有等病家就商於醫,萬勿加以贊否,贊之則損已德,否之則招眾怨,我盡我心,由他而已。

白話文:

留香館醫話

小孩子生病,大多是外感風寒,而非內傷,多是實熱證,而非虛寒證。族子云的孫女,四歲,患暑邪,症狀像瘧疾,臉微微發紅,體表時冷時熱。我診斷後開了疏解的藥方(藥已服用,但邪氣還未完全透發)。因為我要去添川,病人家裡邀請了其他醫生,認為是虛寒證,所開藥方正好相反,結果導致病情加重,熱症更甚,瘧疾症狀反而隱匿,病家大為驚慌。子云親自到我家請我診治,病情還沒嚴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是舌苔已灰黑,但摸起來濕潤,小便清長,我姑且開了個芳香化濕的藥方,病情卻沒有好轉。詢問病情,孩子的母親說:「最近連續放屁三次。」於是我按壓她的腹部,孩子哭鬧著拒絕,大便不通,內實無疑了。於是,我開了雙向通腑的藥方,大便排出後,瘧疾才完全好轉,之後再用輕瀉的藥方調理,餘邪清除,病就好了。這是一個幼童內外俱實的例子,如果拘泥於小便清長判斷為寒證,灰黑舌苔判斷為濕證,而誤投溫燥的藥方,就會導致津液耗竭而昏厥,而且內部的積滯不去,瘧疾也無法完全好轉,這就如同「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道理,此例正說明了這一點。

朱姓小孩,也是四歲,症狀是體表發熱、大便稀溏,找了好幾個醫生都沒效,才邀請我診治。觀察他的面色蒼白無光,大便青綠稀薄,於是斷定他是濕邪盛而陽氣虛弱,於是開了健脾益陽的藥方,並輔以芳香疏通的藥物。一劑藥後瘧疾症狀出現,大便稍稀,二劑藥後瘧疾症狀完全好轉,大便正常,接著再用調理脾胃的藥方調養,病就好了。這個病與華姓孫女的病,面色症狀正好相反,所以用藥也正好相反。

小孩子臟腑嬌嫩,消化能力弱,所以用母乳餵養。能吃就吃,應該及早斷奶。但有些病人也需要繼續餵母乳,這一定是因為他們的消化能力差,津液內耗,一方面母乳容易消化,沒有渣滓,一方面可以滋潤身體,補充津液。

古諺說:「要想孩子身體好,就要常帶三分飢和寒。」這是一條金玉良言。可是做母親的往往過於溺愛,給孩子穿得厚厚的,吃得飽飽的,結果導致溫熱病的,比比皆是。等到孩子生病了,又把門窗關得嚴嚴實實,放下帳幔,抱着孩子一起睡覺,目的是不讓孩子著涼,逼孩子出汗。殊不知,疾病的熱,衣被的熱,人體的熱,交相蒸灼,熱症會更嚴重,汗液和邪氣都無法排出,最終痰稠氣急,變成急驚風,角弓反張而死。

我的嫂子多次生產,孩子都夭折了,正是犯了這個毛病。後來她生的女兒都長大成人,沒有生病,因為她不像對待男孩那樣嬌慣,而是讓她們適當飢寒。這也可以明白這個道理。可惜嫂子固執成性,始終不悟,愛之反而害之,什麼時候才能有大雄氏一樣雄辯的人,來喚醒天下的婦女啊!

肥胖的人多是陽虛濕盛,瘦弱的人多是陰虛火旺。火旺的人面色蒼白,濕盛的人面色白,面色淡紅而略帶黃色才是正常的顏色。我見有些醫生喜歡用辛燥的藥物,一出手就用白朮,卻不考慮病人的陰虛陽虛。殊不知,濕病沒有致死的方法,如上所述,而火則變化最快,如果誤用辛燥的藥物,很容易導致津液枯竭,舌燥,用手指按壓舌頭像砂石一樣,必須用大劑量的滋潤藥物才能挽救。如果舌頭短縮,伸展困難,那就如同木頭燒成炭了,不可救藥了。

這種病人往往會出現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的症狀,病人家裡就認為是猴精作怪,浪費錢財,最終人財兩失,我見到的情況太多了。迷信很難破除,實在沒辦法。

醫生治病,千萬不要危言聳聽嚇唬病人,在病人面前更要溫言安慰。我見有些醫生,專門喜歡危言恫嚇,結果病人家裡不惜重金請巫師做法事,喧鬧整夜,人多聲音雜亂,香煙濁氣,臭氣熏天,病人如果還有知覺,豈不是擾亂神明,加重病情嗎!

吳地風俗迷信鬼神,到處都是這樣,鄉村尤其嚴重,如果病人出現神昏譫語的症狀,就認為是鬼祟作怪,請巫師做法事,祭祀鬼神,花費巨資,還沒喝藥,就已經負債累累,實在令人同情。也有些病人一得病就專門相信巫術,等到請醫生看病,病情已經危急,往往無法挽救。有些病人家屬會來向我詢問病情,我一定不輕易發表贊成或反對的意見,贊成會損害自己的名譽,反對會招來眾人的怨恨,我只管盡我的責任,其他的就聽天由命吧!